未分卷 第132章皇權(1 / 2)

深深凝視著好友張祈安騎馬消失不見,有些感慨,神色間精神奕奕的周文濤自內心的笑笑,暗自感歎還真是得遇貴人了,自家因為有了祈二爺的暗中照顧,自是任事有人扶持,並沒有遇到什麼棘手之事,比之鄰近的幾個縣,可謂是得天獨厚了,以至於剛到任上,就因縣裏各項功勞都在眾縣之,得以有了進京麵聖的難得機會。

不過周文濤並未因此得意忘形,反而更是立下誌氣,這一等麵聖完事,就立刻趕回縣裏,即使母親和未婚妻也不去見上一麵了,什麼時候能真正憑著自己的努力而做出一番成績,那時在風風光光的返回京城看望她們。

打消和好友們歡聚的念頭,周文濤當下不言不語的跟隨前後官員朝前緩慢移動,即使有人伸頭低聲詢問自己的底細,也隻是推說到附近的縣名,絕口不提自己的真實身份。

這今天進京的各地官員,沒有一萬那也有個八千了,基本上各級官員應有盡有,亂哄哄的都被打亂,要是往常還能各省份彙聚一處,而此刻卻同時排成老長的隊伍,耐心等待進入午門,才能按照公公們的指引,各自引到上司同僚的隊伍中去,所以此時周文濤也不怕有人認得自己,從而被人誤解。

不時有京城眾位大臣從身邊昂然而過,立時如被秋風掃過一樣,等待進去的各地官員,全都不時的朝大臣們低頭拱手,好在此時人多嘈雜,聽著身旁好事之人的一路解說,哪位是何人?都是什麼品級,其人有什麼趣聞,倒也聽的津津有味,也算是消解了些煩躁之心。

一等朝禁衛們報上官職籍貫,並取出戶部具的入京公文,周文濤順利隨著人群進了午門,沿著寬敞整潔的甬道,詢問了下引路的太監,自是很快找到諸位上司和同僚。

稍微寒暄幾句,大家神色恭敬的按照各自品級,在州府大人的帶領下,排著隊伍走至奉天殿外,真是各色官服蔚為壯觀,連同宮裏的侍衛太監,幾萬人一同恭候聖駕到來。

“夫創業垂統之君,經曆艱難,其慮事也周,其製法也詳,其立言也廣大悉備,用之萬世而無弊,有聰明睿哲之資,遵而行之,則大業永固而四海攸寧矣,災害不生而五福攸萃。……蓋創業實難而守成不易。……朕承皇考太祖高皇帝之洪基,仰惟肇造艱難,惕焉省懼,明昭有訓,是儀是式。夫作之於前,則必有纘述於後。不有以繼之,則無以承籍於悠久。”

隨著永樂皇帝悠揚頓挫,肅穆威嚴的聲音在奉天殿前側的上空回響,幾萬人匍匐跪倒在皇帝身前,神色異常恭敬的聽著皇帝教誨,而手拿一柄金錘的張祈安,卻站在距離皇帝不遠處的殿門下,充作大漢將軍護衛帝王,得以避免跪在地上的苦差事。

此時張祈安神色有些恍惚,凝視著皇帝朱棣已經略顯蒼老的身體,心中卻在深思這些年暗中觀察到的一切,打著全麵恢複祖製旗號的永樂朝,即使這些年來君臣上下勵精圖治,可依然是問題多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無數問題和矛盾,全都歸根到底,都是出自麵前這位性格複雜,使人無法猜透的皇帝身上了。

靖難之役假如要歸納出所謂的利益雙方,自是一目了然,分別是代表皇族和天下武將切身利益的燕王朱棣,另一方,則是代表新興階級利益的文人官僚和為了統治江山,而給予百姓寬民國策的建文皇帝了。

太祖皇帝朱元璋依靠武力平定天下,自是登基後重武輕文,即使日後誅殺功臣,可對於絕大部分的武將還是信任恩寵有加的,畢竟那是他統治整個大明朝的根基。

而且終太祖一朝,對於文官階層來說,都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心靈傷害,被朱元璋真是因一點小錯就遭到大肆殺戮,真可算是文官們常年苦不堪言,惶惶不可終日了。

而後朱允炆登基為帝,不提他是因長於深宮還是時時親近文臣,或是冷眼看到皇祖父施政手段的殘暴極端,反正是養成了相對善良仁義的性格,而後更是在文臣的支持下進行大刀闊斧的一係列改革,推翻了一些太祖朝時的弊端祖製。

寬養百姓,消滅藩王,善待文官等都是情理之中,可也不可避免的觸動到既有利益階層,也就是一直富貴了三十多年的武將世家的切身利益了,更是因改革步子邁的太急,深深得罪了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

一場靖難之役,整整四年血戰,最終以燕王朱棣的全麵勝利而告終,最後相比較各地武將的集體效忠新皇,大臣文人們,卻大多寧死不降,自然是死的死,跑的跑了。

當年燕軍進入南京,迎降的文臣不過“凡百若而人”。除大批人死難外,在任而“遁去者,達四百六十三人”。地方官,僅北平所屬郡縣,“望風而解組者”就有“二百九十有一人”之多。他們拒絕與朱棣合作。許多人慷慨就戮,在極端野蠻的酷刑下毫無懼色,方孝孺甚至置殺十族的威脅而不顧。

不過江山代有人才出,麵臨急缺官員尷尬局麵的永樂朝,很快就有一批新貴脫穎而出,朱棣除了繼續重用跟自己打天下的武將外,也對身邊文臣封賞有加,不過文武之間涇渭分明的局麵,一直到了至今,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