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儒家思想在這方麵確實阻礙不小,口口聲聲仁義道德,羞於啟口一個利字,皇帝隻想著德施四海,老是高高在上的看待各方小國寡民,人家進貢點東西,就想著展示天朝氣派,往往幾倍十幾倍的賞賜,對內卻盤剝日狠,百姓苦不堪言,還有朱棣恐怕是擔心大明百姓趁機遷居西洋,不服他這個皇帝統治,還有那失蹤的建文皇帝,永遠是他最擔心的陰影,這一生都不會心安,當一個皇帝看來也是煩惱不斷。
“那你剛才口出狂言,倒也不是無的放矢了,難道是那個先賢教你一些法術之類的,讓你心中有了底氣,敢說出立下三件大功,既能為國為民,又功在社稷千秋嗎?”
“法術?”張祈安一愣,馬上哭笑不得,趕緊解釋道:“陛下,那都是無稽之談,小侄可不會什麼點撒豆成兵的本事,隻是根據他的隻言片語,心中有了計較,才鬥膽口出狂言。”
朱棣笑著搖頭,徑直轉身走到禦座上坐下,指著身前不遠處的圓凳,笑道:“自己搬過來,挨著朕坐著,倒要看看你這小家夥,還能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嘻嘻一笑,張祈安笨拙的走過去,這麼長時間下來,確實有些承受不住,費力的抱起一個紅木圓凳,磕磕絆絆的走到離皇帝不遠處,小心的放下,撩起褲裙,折騰的一會兒,才好不容易的坐穩。
“身子骨太弱了,這可不像你爹呀,今後好生習練武藝,將來給朕做個大將軍。”顯然對於今日張祈安關於兵事的才華大感驚豔,朱棣一時間倒也殷殷囑咐。
趕緊大搖其頭,張祈安嬉笑道:“隻是紙上談兵罷了,父親大人春秋正盛,有他老人家為聖上效力,小侄的誌趣到不再沙場之上。”
聞言有些驚訝,朱棣饒有興趣的道:“那就是要熟讀四書五經,將來做個大學士,參與內閣機要,做個名垂千古的輔政名士了?”
依然大搖其頭,張祈安想都沒想的笑道:“嗬,小侄從小就不學無術,既無經世之才,也不想那般辛苦,不幹,不幹。”
這下朱棣可是來了興趣,又問道:“武將不願做,文臣不想當,你這小小孩兒,那將來如何打算,難道要當個富家翁不成。”
隨口開個玩笑話,朱棣到不相信,如此一個聰慧的孩子,會如此沒有誌向,笑吟吟的看著張祈安。
“皇上您真是一語猜中,小侄平生胸無大誌,隻想一生悠然南山下,問菊山野中。”
親切的笑容消失不見,朱棣皺眉斥責道:“胡說八道,小小年紀就想做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也不怕丟了祖宗的臉麵,這要是被你爹知道了,還不打斷你的雙腿。”
張祈安坐在圓凳上暗中苦笑,誰又想當了紈絝子弟了,今日露了這麼大的臉,傻子才敢在你麵前,說些什麼胸有大誌,將來一定要出將入相的大話,那還不被你老人家死死盯住,難道家中裏裏外外潛伏著錦衣衛,當真很好玩嗎?
“皇伯伯,如今這上有聖明天子在位,下有文武百官辛勤做事,咱大明朝國立鼎盛,老百姓身處永樂盛世當中,我一個孩子當然要富貴榮華一生了,誰耐煩成天上朝,日日操練的,無趣,無趣。”
嬉皮笑臉的說完,張祈安甚至還手舞足蹈,看的朱棣又是滿臉笑容,笑罵道:“不用你這小滑頭想著法兒的恭維朕,自己懶惰還怪著朕和文武百官,乃至天下百姓不成?”
神色甚是高興,不知不覺的神情向往,喃喃自語道:“永樂盛世,永樂盛世,嗬嗬。”情不自禁的手捋短須,大有躊躇滿誌的興奮。
忽然張祈安放下揮舞的手臂,平靜的道:“陛下,我父親已經位極人臣,年紀還不過四詢,老張家幾代人誓死效忠皇上,我張祈安同樣如此,隻願今後置身於江湖之中,冷眼看這朝堂百態,大明萬裏江山。”
說完站起,單膝跪地,仰頭決絕的道:“張祈安誓今後絕不做官,隻做一個勳貴子弟,日後如看到不平之事,比如貪官枉法,朝廷失當,當大膽直言,甚至入宮覲見陛下直諫過失,願追隨我皇勵精圖治,讓這萬裏河山再不遭受異族入侵,我漢家衣冠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