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第33章且論大軍(下)(2 / 2)

在所有勳貴子弟羨慕的眼神中,張祈安等四人跟在皇帝朱棣的身後,走向那大帳之中。

路上,走在張祈安身邊的少年,忽然低聲道:“小王乃是當今太子殿下的長子,還沒有封號,所以他們都隻是稱呼殿下,你稱呼我為世兄即可。”

“啊,張祈安拜見兄長。”張祈安趕緊趁機套交情,這機會可不能放過。

這可是大明朝未來的宣宗皇帝啊,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那個有名的宣德爐就是他在位的時候的鼎盛。這家夥雖說本事還可以有他爺爺打下了基礎了,他和他老子就享福,白白的撿了個太平天子當,號稱仁宣盛世。

傳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

這大圭在古時象征著權利,這個夢就意味著太祖要把這大明江山賜給他,驚醒過來的朱棣,當還在回味夢境的時候,忽然一個內侍跑進來,稟告說王孫降生了。

隱隱感覺到這夢和降生的孩子有關,難道那夢中的預示是要印證在孫子身上?朱棣趕緊趕到兒子院子中,當看到小朱瞻基長的很像自己,嬰兒小臉有股子英氣,頓時大為高興,後來起兵南下,此事也是朱棣下定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以後,對於孫子朱瞻基,朱棣自是格外喜愛,無論走到哪,都要帶著他,爺孫倆之間的感情最好,朱瞻基也不負皇爺爺溺愛,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不但勤練武藝,身手敏捷,還熟讀詩書,攻讀儒家典籍和為政之道,長的也比較象朱棣,更是深得皇帝歡心。

“嗬嗬,叫我一聲兄長,倒是說對了,小時候,還經常去你家玩耍,那時候,總是跟在你姐姐後頭,讓她指揮的團團亂轉。”朱瞻基談笑般說道。

張祈安哈哈一笑,他知道當年還在北平時,自己家確實和燕王府關係密切,故去的徐皇後就非常喜歡母親,而這位皇孫的生母張皇後,和母親更是無話不說的閨中密友,所以經常帶著年幼的他,到家裏做客,那時的燕王,遠沒有如今這樣陰沉難測,反而是一位豪爽之人。

以至於永樂二年時,朱棣為了立哪個兒子為太子時,很是猶豫不決,其中武將們都是傾向於漢王朱高熙,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曆代事可為前車之鑒。”朱棣聽後麵色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皇上,隻說了一句話:“好聖孫!”兩人相視而笑。最後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

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漢王自以為有戰功,又深得朱棣寵愛,常存奪嫡之心。見此情形,解縉上疏勸阻說:“啟爭也,不可。”朱棣認為這是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四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意思就是說,這機密是解縉說的。

永樂五年,解縉又被朱高熙誣為“試閱卷不公”被朱棣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陷他,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一邊想著這些事,張祈安一邊微笑,眼瞅著走進大帳之中,也不敢在私底下繼續談話,朱瞻基意味深長的使了個眼色,徑直走向朱棣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