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俗姓陳,父親名萼,字光蕊,貞觀十八年陳光蕊考取狀元,跨馬遊街三日時正巧遇到正高結彩樓,拋打繡球選婿的丞相之女溫嬌。看到狀元郎經過的溫嬌內心歡喜,把手中的繡球拋向他,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十八年後,唐玄奘在金山寺方丈的手中接過了一份血書,踏上了江州之路尋找到了自己的娘親,揭發了冒名的江洲州主,算是為自己父親雪恨。
看到大仇得報的溫嬌也了卻了心中的積怨,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已長大成人,心中再無牽掛。跳下了大河,去與自己的愛夫陳光蕊再續前緣。
在尋得娘親,與為父親雪恨後的玄奘本是滿心歡喜,卻聞得娘親的噩耗,心中悲痛到極點。也就是在那一瞬間,玄奘對心中那供奉了十八年的佛產生了懷疑。
他腦海中閃過多年來去金山寺祭拜佛的香客,每位香客皆誠心祭拜,卻也不一定能過上圓滿的生活。再想到自己,從小被教導侍奉佛祖,卻落得如此後果,這拜佛卻又有何用。
“佛,為何你既然受到世人祭拜與供奉,卻不庇佑祭拜你與供奉你之人。”玄奘心中突然冒出這種想法,他想要與佛當麵對峙,當麵問他為什麼?
在處理好娘親的後事,拜會了外公,推辭了他想給自己安排的大好前程回到了金山寺。回到金山寺後,他向寺中智慧最高的方丈求教。他說出了自己所曆經的遭遇,在一個月的時間中所嚐過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最終他問出了心中最後的一個問題:“何為佛,為何他需要世人的供奉但是卻無法庇佑世人。”問出這句話後,玄奘雙眼緊緊看著方丈,等他說出答案。
方丈沉默了一會兒才回答道:“我不知道,我隻遵從師傅所對我教導的,理佛,誦經,理解其經義,以為世人解惑。但是我卻不能為你解惑,因為誰也沒見過佛,那又如何會知道佛的想法?”
聽了方丈的話後,這時的玄奘亦沉默了下來。過了好一會兒,他好像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眼神中充滿著堅決,對著方丈道:“那我想去見見佛,我要當麵去問他,我想知道他的想法,他的佛學,他對眾生的看法與態度。”
方丈歎了口氣道:“既然你心意已決,我亦不在多說了,你明天就離去吧,我會告知寺中僧人你的離去,不會有人阻攔。”在寺中每一個人都有登記,若沒經允許不準隨便離去,所以方丈才會如此一說。
“多謝方丈成全,。”說著便轉身大步離去,回自己禪房收拾行李去了。看著玄奘走遠的身影,方丈發出一聲歎息。
他從入寺以來,為無數人開導解惑,被尊做寺中最為有智慧之人。但是在他的心中卻有一個最大的疑惑,今日卻被玄奘問了出來。
以他的智慧自然也能看出玄奘所做的決心,不是自己幾句言語能後阻攔的,自己自然不會阻止。他也希望玄奘能尋找到他自己想要,也算了卻自己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