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讓心每一天開一朵花:如何放鬆你的心情(2)(2 / 3)

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了小魚,突然想象兒時那樣,揉揉他亂蓬蓬的頭發。

但是,已經不可能了,因為18歲的他早已超過了1米8。但這個可愛的小魚卻將頭低下來,笑道:“姐姐是不是又想敲我腦袋了啊?”我笑得肚子疼,隨後沒來由地問:“小魚,告訴姐姐,你是不是真的見過天使啊?”小魚很嚴肅地收起了笑容,說:“當然啦,她曾經來過,還告訴我隻有快樂的人才能看見她呢。”

不走尋常路

頑強的奮鬥精神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職場成功的不二寶典。但是,在如今被稱為“坑少蘿卜多”的時代,隻靠這兩點還不夠。我們不妨從女強人“大長今”身上再學一招——另辟蹊徑。

如果大長今隻是一個廚藝高明的禦膳房宮女,那麼她就不能被稱為“大長今”了。她不像其他人一樣,隻往“熱門”裏鑽,而是學會了栽種、醫學等知識,為她以後的成功奠定了更寬廣、堅實的基礎。可見,她的另辟蹊徑為她贏得了成功。

心理學家阿希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證明人們都有從眾心理。他讓幾個人站在樓下往上看,結果不到半小時,周圍就聚了很多人跟著一起看,事實上,上麵什麼也沒有。之所以會有從眾心理,就是因為人們渴望在團體中找到一種安全感。當一件事情的責任被分散到很多人身上時,我們自己所感受到的壓力就會減少。比如,工作時,我們不願獨辟蹊徑,而是喜歡跟別人一起完成一份工作,或者做類似的活兒,因為,這樣我們會減少自己身上的壓力,但事實上,這樣也減少了我們成功的幾率。

曾經有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這樣傳授他的生意經:別人都做的生意,我不做;別人扔掉的生意,我來做。這與大長今的成功之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很好地證明了一點:不尋常的道路往往是成功的捷徑。

但是,要想不走尋常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很多東西在我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我們稱之為“心理定勢”。心理定勢又叫做心向,它是主體對一定活動的一種預先的心理準備狀態。人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知識經驗,也養成了一定的習慣、行為方式和個性傾向,這些習慣或方式在從事某項活動之前,便構成了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即定勢,它能夠決定和調整人的思維,從而影響人們的行動。最簡單的例子就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習慣了推開門,殊不知,有些門是推不開的,但是你輕輕一拉就能打開。所以,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或者準備達到某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在常規方法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途徑?經常這樣思考,就能鍛煉自己的思維,破除定勢的影響,成功實現目標。

我有一個同學就深諳此道。畢業時大家想要進一家知名報社,因為跟我們所學的中文專業比較對口。然而,那家報社當年不招編輯,讓很多人灰了心。但我那同學卻成了唯一一個中標的人——因為他是應聘廣告設計一職的。學中文的不想做廣告,學廣告的又沒想過進報社,因此他成了唯一的應聘者。後來,在報社做了一段時間,他慢慢展現了自己的文學才華,轉而做成了編輯。

有一次他們要做一個“明星的大學生活”的專題,同事們紛紛動用一切人際關係,聯係明星本人想要做專訪,可不是被推掉,就是時間太短談不出東西。他卻壓根兒沒走這條路,扭頭找了很多某某明星的大學同學,因為都是普通人,所以容易聯係,也談得詳細。結果,那期專題中,他力拔頭籌。這樣幾次“出其不意”之後,他就成了報社最年輕的副主編。

所以,無論是大長今,還是我的這個同學,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職場並不需要跟風者,而是需要那種能夠另辟蹊徑、與眾不同的開拓者,這樣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最重要的角色

我鄰居家的孩子一直在央求他媽媽給他買新衣服,上衣是白襯衣,下麵是黑色的短褲,他的媽媽說,老師怎麼會這樣啊?

我說怎麼了?她說他們學校要拔河比賽,要求統一著裝,男孩兒一律都要穿白襯衣黑短褲,但她的孩子不用啊,因為他長得瘦小,沒有選上參加拔河比賽,但他還是要一套這樣的新衣服。

她是不想買的。因為孩子有很多舊衣服,她的家境也不是太好,我想這小孩子虛榮心也太強了,看見別人穿新衣服自己也要。當然,孩子的天性吧,我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