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人需要抱抱熊:如何自助與助人?(14)(1 / 3)

此外,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中,我們的行為就會服從自己的角色,再加上不少人習慣固守現有角色,懶於尋求角色變化,因此,許多天賦都得不到啟動,更不要說“發揚光大”了。而轉換環境後,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獲得所希望的角色分配,在履行角色的過程中,按照新角色的期待、要求和機會,發揮自身的優勢。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裏,所處的地位不同,與他人關係不同,最終的表現結果也不同。

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尋找能夠最大程度激發自我才華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現域”,不必總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應該有意地覺察一下所處的環境是否構成了對自我發展的限製。當我們無法在現有的環境中進入良性循環時,就不必毫無生機地固守著。不妨把眼光放開些,在外部世界裏尋找能讓自我價值真正“兌現”乃至“升華”的新環境。也許我們不能立刻找到,或者找到後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實現立即的轉換,但我們必須努力著、準備著去創造各種條件。

當然,轉換環境並不意味著隻去改變工作環境,老想著“跳槽”。很多時候,自卑者如果能按照上麵所說的思路,嚐試著改變一下自己業餘生活的圈子,對增強自己的自信同樣有著積極的效果。

無意識吸煙

你吸煙嗎?你為什麼吸煙?

好了好了,不用詳細講述你吸煙的曆史了。有學者說,吸煙滿足了那些沒有度過口唇期的人;其他一些學者說,吸煙是給人的心理暗示,從而可以合理解釋人的焦慮情緒;當然還有一些學者會說,吸煙的人在基因上存在不足,對尼古丁有特殊的依賴。

這些都是對的,隻是在歐內斯特·迪希特看來,這些都不重要。人類吸煙的原因裏,無意識吸煙者占了很大比例。

迪希特出生在維也納,當他在“二戰”前逃亡到美國時,發現美國的廣告商比精神病患者更能攻陷金錢。於是他就開始兜售他的心理專業服務。因為它可以分析出消費者潛在的欲望和動機,因而可以激發他們的購買欲。他通過心理分析形成理論,然後在數百個家庭中進行測試。他曾經說,成功的廣告機構可以“操縱人類的動機和欲望,並形成對物品的需要(也許根本不想去購買)……”

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香煙廣告通常是強調香煙給人的享受,或者強調香煙對人們身體的益處。

“不,不,我的朋友,這樣不行。”迪希特對廣告商搖起了頭,“你要知道,你給美國人這種讓他們享受的奢侈品,是擔風險的。”

“什麼風險?”

“你看那些美國人,”迪希特拉開窗簾,“他們行色匆匆的,都是清教徒式的人物。讓他們開心地來享受香煙,會覺得有罪惡感的。”

“那怎麼辦?”

“嘿,朋友,那就要給他們提供別的原因。”他拉開抽屜,拿出厚厚的一摞紙,“看看吧,這是我的研究成果。”

翻開調查報告,上麵都是些關於吸煙可以減輕壓力,可以體現男性特征之類的說法。

“從此以後,你們的廣告要改!改說吸煙可以帶來這些好處,還要說隻有真正的男人才配吸煙!”迪希特晃著腦袋說。

從此以後,他客戶的廣告,以及其他很多的香煙廣告,都表現一些處在壓力中的,在公司裏或牧場上勞動的男人。

迪希特所從事的無意識心理學成了廣告業的寵兒。因吸煙而死的萬寶路男人,在他生前成功地樹立起了一個吸煙硬漢的形象。與此相對的還有駱駝香煙。

雖然公司宣稱它隻為成年人消遣,但出現於1988年的駱駝卡通,對兒童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成人。

除此以外,“反複曝光”效應也極大地推動了香煙廣告的發展。羅伯特‘再因茨認為,產品品牌和標誌簡單的反複曝光,哪怕沒有合理的解釋和反複的解釋說明,也足以讓看到它的人產生動搖,從而激發購買欲。在一場長時間的比賽中,反複出現伴隨著各類優美畫麵的產品名稱,足以使人們在購買產品時產生不假思索的無意識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