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話語同樣也會極具破壞力。許多人孩提時代,他們的心靈備受冷酷惡毒言語的傷害,痛苦的記憶終生揮之不去。倘若你的言語飽含激情,那麼聽到的人就會受到激勵和鼓舞;而如果你出言貶損,就會打擊聽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尊嚴和信心受到巨大的傷害,嚴重的影響今後的人生。因此,你一定要相信如果你能夠妥善地運用語言技巧,就能夠獲得成功。並且,隻要你肯幫助他人,鼓勵他們各盡所能,你的人生將更為充滿活力,充滿神聖慈祥的光彩。
控製自己的心
“喜怒不形於色”,不是讓你在別人麵前裝高貴,玩深沉,而是叮囑你要懂得控製住自己。當一個人站在大瀑布旁邊時總會感到既激動又豪邁,可如果隻為了這一時的衝動,縱身跳下去感受片刻刺激的快感,恐怕結局就不那麼樂觀了。同理,你的喜怒一旦失控,就會招來無端的橫禍。
記得那是一個飄雨的黃昏,我搭朋友的便車回家,車子左轉滑過十字路口時,有一輛冒冒失失的車子竟從安全島對麵車道急速大轉彎,想擠進我們這個車道來。
這當然是嚴重的交通違規,最危險的是,他竟然還轉得那麼快。若不是朋友緊急煞車,他一定會撞上我們。
我的朋友很生氣。不知道為什麼,在開車的時候,再怎麼好脾氣的人都很可能罵出“三字經”來。我的朋友大概也想這麼做,但因有淑女在鄰座,所以他隻是迅速按下車窗,瞪著那個冒失鬼,看那人要怎樣。
“對不起,對不起!”
那人自知理虧,馬上道歉,但在兩聲像在罵人的“對不起”後,他立即又加了一句:“我可說了對不起哦,我已經說了哦!”
此話不說還好,這一說,我的朋友更加氣惱。他把車堵在那人前頭,下了車。
那人不敢下車,坐在駕駛座前方仿佛在大聲咆哮:“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怎樣?”
這是我看過的效果最差的道歉方法。每一聲“對不起”都像長了拳頭似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常目睹或耳聞“少說少錯,多說多錯”的類似事件。
以良好態度送出去的單純道歉,常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若在情緒激動時,以防衛性的態度說出任何話,常是火上加油,明明企圖滅火,卻把燃料當成水潑出去。
男女朋友吵架,一個得了理暫時還不肯饒人,一個卻想趕快息事寧人,兩人情緒都激動,想把道理講清楚,但是常變成大翻舊賬,不然就是被“我都說對不起了,你想怎樣”搞得不歡而散。
情緒激動時,防衛心和攻擊心都很強,我們常變成一個銳不可當的“機械戰警”,千方百計護衛自己,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做什麼溝通。被指責的人,尤其需要冷靜,眼光放遠一點,先估量一下:此時是為自己爭辯好呢,還是虛心候教好?這關係到你的危機處理能力。
一個虛心的鞠躬禮,往往勝過排山倒海的答辯狀。也許對方錯怪你了,待那人情緒平穩後,相信會自知理虧,並佩服你的“有容乃大”。
我也曾聽過一個因為防衛心太強、隻急於卸過而闖下大禍的例子。
一位客人在一家大餐廳吃甜點時吃到了碎玻璃,割傷了嘴。在客人大發雷霆時,服務生陪著客人一起激動,堅稱:“這個甜點又不是我們做的,是從外麵叫進來的,我們也沒辦法,你要罵,我給你他們的電話,你去罵他們好了!”兩人當場吵了起來。
此事後來鬧大了,上了法院,該飯店賠了一大筆錢,那個服務生的下場,自然也不會太好。
每一次聽到陌生人大聲吵架(路上車子擦撞、隔壁夫妻婆媳失和),我總會遠遠地豎耳傾聽,從沒發現誰說過一句真正有道理的話。大家比大聲,能吵出什麼好結果來呢?吵贏也等於輸,為什麼要白費力氣?
狂躁的情緒讓人變得醜陋不堪,並且動搖你在他人心中的品位。如果當你被情緒支配大腦時能夠有所覺察,有所醒悟,你就已經邁出了超越自己的第一步。隨後可以自豪地宣布:你的人生從此登上了更高的境界,距離成功也更近了。
請給自己一個對手
倘若我們擦幹眼淚,撇開不幸,就不難發現,磨煉意誌最好的幫手往往是自己的對手。所以,當對手向你走來時,你應該把仇恨的目光扔掉,然後熱誠地走向前去擁抱他,感謝他。
挪威著名的劇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的對手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畫像放在桌子上,一邊寫作,一邊看著畫像,從而激勵自己。易卜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據說,易卜生在對手斯特林堡的目光關注下,完成了《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戲劇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易卜生是聰明人,他知道排斥對手對事情沒有一點幫助,弄得不好還會兩敗俱傷,相反,如果抱著欣賞對手的心態,則可能贏得人心。人與人之間肯用真心交流,就會增進了解,消除隔閡,使他人變成你的朋友。拿對手當成動力,不是更有利於你的成功嗎?
不肯欣賞對手的人,實在是很不幸的。在正常條件下,欣賞對手能發揮極大效果,它會給你帶來幸福、友誼,乃至成功。
美國的RealNetworks公司曾經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違反反壟斷法,並要求其賠償10億美元。但在官司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RealNetwork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格拉塞卻致電比爾·蓋茨,希望得到微軟的技術支持,以使自己的音樂文件能夠在網絡和便攜設備上播放。所有的人都認為比爾·蓋茨一定會拒絕他,但出人意料的是,比爾·蓋茨對他的提議表現出出奇的歡迎,他通過微軟的發言人表示,如果對方真的想要整合軟件的話,他將很有興趣合作。
眾所周知,微軟和蘋果兩大公司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約伯斯和比爾·蓋茨為爭奪個人計算機這一新興市場的控製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到了90年代中期,微軟公司明顯占據了領先優勢,占領了約90%的市場份額,而蘋果公司則舉步維艱。但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1997年,微軟向蘋果公司投資1.5億美元,把蘋果公司從倒閉的邊緣拉了回來。2000年,微軟為蘋果推出Office2001.自此,微軟與蘋果真正實現雙贏,他們的合作夥伴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常人不可理解的兩件事都發生在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身上,我想這絕對不是一個巧合。
麵對對手,一定要不屈不撓,咬緊牙關,迎麵而上,決不退縮——這似乎是共識。但明智的比爾·蓋茨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站到對手的身邊去,把對手變成自己的朋友。
無獨有偶,1957年,當時還默默無名的約翰·列儂在一次小型演出中認識了15歲的保羅·麥卡特尼。演出結束後,保羅批評約翰唱得不對,吉他也彈得不好,約翰很不服氣。於是保羅用左手彈了一段漂亮的吉他,向約翰展示了他的天才,而且他能記住所有的歌詞,這讓約翰大為驚訝。約翰想,與其讓這小子成為自己將來的敵人,還不如現在就邀他入團。就在這天,20世紀最成功的音樂搭檔誕生了,約翰和保羅攜手合作,組建了“甲殼蟲”樂隊。這支樂隊後來風靡全球,成為迄今為止曆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樂隊。
聰明的列儂比比爾·蓋茨更有遠見:在敵人還未成為敵人之前,快步上前,站到他的身邊,把他變成自己的朋友。
自以為是,是一種特殊的淺薄,也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淺薄。時時保持謙恭的態度,不要吝惜你的恩澤,哪怕對方是你最可怕的敵人。古兵法有雲: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上策。在這裏,“屈”的效果就取決於你“施”的程度了。對待自己生活中的對手,這就是最高境界。
對工作的感恩
人都是矛盾的動物,對於工作的態度尤為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惟有煩人的工作才能給你提供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人們一邊沉痛地詛咒著工作的厭煩、痛苦,一邊卑微地盼望工作給自己創造一下傲慢和居高臨下的姿態。其實,你是否意識得到,工作是每日生活的意義所在,你不應該排斥它,而要用感恩之心去對待。
美國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誡兒子:“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
親愛的約翰:
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從未嚐過失業的滋味。這並非我運氣好,而在於我從不把工作視為毫無樂趣的苦役,卻能從工作中找到無限的快樂。
我認為,工作是一項特權,它帶來比維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礎,所有繁榮的來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工作使年輕人奮發有為,比他的父母做得更多,不管他們多麼有錢。工作以最卑微的儲蓄表示出來,並奠定幸福的基礎。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鹽。但人們必須先愛它,工作才能給予我們最大的恩惠,從而獲得最大的結果。
我初涉商界時,時常聽說,一個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犧牲。然而,歲月流逝,我開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並不是在“付出代價”。他們努力工作是因為他們真正的喜愛工作。任何行業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到了正在做的事情上,且專心致誌。衷心喜愛從事的工作,自然也就成功了。
熱愛工作是一種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把絕望的大山鑿成一塊希望的磐石。一位偉大的畫家說得好:“痛苦終將過去,而美麗卻是永存。”
但有些人顯然不夠聰明,他們有野心,卻對工作過分挑剔,一直在尋找“理想的”雇主或工作。事實是,雇主需要準時工作、誠實而努力的雇員,他隻將加薪與升遷的機會留給那些特別努力、特別忠心、特別熱心、花更多的時間做事的雇員,因為他在經營生意。而不是在做慈善事業,他需要的是那些更有價值的人。
不管一個人的野心有多麼大,他至少要先起步,才能到達高峰。一旦起步,繼續前進就不會是什麼難題了。工作越是困難或痛苦,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的時間越久,就變得越困難、越可怕,這有點像打槍一樣,瞄準的時間越長,擊中目標就越變得遙不可及。
我永遠也忘不了第一份工作的經曆,那時我雖然每天天剛亮就得去上班,而辦公室點著的油燈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從未讓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著迷和喜悅,連辦公室裏的一切繁文縟節都不能讓我對它失去熱心。而結果是雇主總在不斷地為我加薪。
收入隻是你工作的副產品,出色完成你該做的事,理想的薪金不是夢想,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於我們所獲得的,而在於我們會因此成為什麼。那些頭腦活躍的人拚命勞作絕對不是隻為了賺錢,使他們工作熱情得以持續下去的東西要比隻知斂財的欲望更為高尚,他們在從事一項令人著迷的事業。
說實話我是一個野心家,從小我就想成為富人。對我來說,我受雇的休伊特·塔特爾公司是一個鍛煉我的能力、讓我一試身手的好地方。它代理各種商品銷售,擁有一座鐵礦,還經營著兩項讓它賴以生存的技術,那就是給美國經濟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鐵路與電報。它把我帶進了妙趣橫生、廣闊絢麗的商業世界,讓我學會了尊重數字與事實,讓我看到了運輸業的威力,更培養了我作為商人應具備的能力與素養。所有的這些都在我以後的經商中發揮了極大的效能。我可以說,沒有在休伊特·塔特爾公司的磨煉,在事業上我或許就要走很多彎路。
現在,每當想起休伊特·塔特爾公司,想起我當年的老雇主休伊特和塔特爾兩位先生時,我的內心就不禁湧起感恩之情。那段工作生涯是我一生奮鬥的開端,為我打下了奮起的基礎,我永遠對那三年半的經曆感激不盡。
所以,我從未像有些人那樣抱怨自己的雇主,說:“我們隻不過是工具,我們被雇主踩在腳下;他們卻高高在上,在他們美麗的別墅裏享樂;他們的保險櫃裏裝滿了黃金,他們所擁有的每一塊錢,都是壓榨我們得來的。”我不知道這些抱怨的人是否想過,是誰給了你就業的機會?是誰給了你建設家庭的可能?是誰讓你得到了鍛煉自己的可能?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別人對你的壓榨,那你為什麼不結束壓榨,一走了之開拓自己的一份天地?
工作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同樣都是石匠,同樣在雕塑石像,如果你問他們,“你在這裏做什麼?”他們中的一個人可能就會說:“你看到了嘛,我正在鑿石頭,鑿完這個我就可以回家了。”這種人永遠視工作為懲罰,在他嘴裏最常吐出的一個字就是“累”。
另一個人可能會說:“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酬勞很高。畢竟我有太太和4個孩子,他們需要溫飽。”這種人永遠視工作為負擔,在他嘴裏經常吐出的一句話就是“養家糊口”。
第三個人可能會放下錘子,驕傲地指著石雕說:“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一件藝術品。”這種人永遠以工作為榮,以工作為樂,在他嘴裏最常吐出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工作很有意義讓我快樂”。
天堂與地獄都是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賦予工作意義,不論工作如何,你都會感到快樂。自我設定的成績不論高低,都會使人對工作產生樂趣。如果你不喜歡做的話,任何簡單的事都會變得困難、無趣,當你叫喊著這個工作很累人時,即使你不賣力氣,你也會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事情就是這樣。
約翰,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樂趣,人生就是無處不在的美麗天堂;如果你視工作為一種義務,人生就是萬劫不複的苦難地獄。檢視一下你的工作態度,那會讓我們都感到愉快。
讀完這封信,你是否有所領悟了呢?工作雖然辛苦,但同樣包含著美好,隻要你能夠以誠實的態度,幸福的心情去對待,它就會含苞怒放,帶給你絢目和馨香。
機會是條狡黠的魚
機會就像河裏的魚,你如果不趕快抓住,那它就會活潑又狡猾地溜走。所以你總不能成為成功的那一個。
許多成功者都這麼告訴想要開創事業的人說:“你不一定要等待機會,因為,你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
我們將要邁向何方,我們的機會就在哪裏,與其默默等待別人施舍機會,不如主動出擊,為自己創造機會。
一天,在西格諾·法列羅的府邸正要舉行一個盛大的宴會,主人邀請了一大批客人。就在宴會開始的前夕,負責餐桌布置的點心製作人員派人來說,他設計用來擺放在桌子上的那件大型甜點飾品不小心被弄壞了,管家急得團團轉。
這時,西格諾府邸廚房裏幹粗活的一個仆人走到管家的麵前怯生生地說道:“如果您能讓我來試一試的話,我想我能造另外一件來頂替。”
“你?”管家驚訝地喊道,“你是什麼人,竟敢說這樣的大話?”
“我叫安東尼奧·卡諾瓦,是雕塑家皮薩諾的孫子。”這個臉色蒼白的孩子回答道。
“小家夥,你真的能做嗎?”管家將信將疑地問道。
“如果您允許我試一試的話,我可以造一件東西擺放在餐桌中央。”小孩子開始顯得鎮定一些。
仆人們這時都顯得手足無措了。於是,管家就答應讓安東尼奧去試試,他則在一旁緊緊地盯著這個孩子,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看他到底怎麼辦。這個廚房的小幫工不慌不忙地要人端來了一些黃油。不一會兒工夫,不起眼的黃油在他的手中變成了一隻蹲著的巨獅。管家喜出望外,驚訝地張大了嘴巴,連忙派人把這個黃油塑成的獅子擺到了桌子上。
晚宴開始了。客人們陸陸續續地被引到餐廳裏來。這些客人當中,有威尼斯最著名的實業家,有高貴的王子,有傲慢的王公貴族們,還有眼光挑剔的專業藝術評論家。但當客人們一眼望見餐桌上臥著的黃油獅子時,都不禁交口稱讚起來,紛紛認為這真是一件天才的作品。他們在獅子麵前不忍離去,甚至忘了自己來此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了。結果,這個宴會變成了對黃油獅子的鑒賞會。客人們在獅子麵前情不自禁地細細欣賞著,不斷地問西格諾·法列羅,究竟是哪一位偉大的雕塑家竟然肯將自己天才的技藝浪費在這樣一種很快就會溶化的東西上。法列羅也愣住了,他立即喊管家過來問話,於是管家就把小安東尼奧帶到了客人們的麵前。
當這些尊貴的客人們得知,麵前這個精美絕倫的黃油獅子竟然是這個小孩倉促間做成的作品時,都不禁大為驚訝,整個宴會立刻變成了對這個小孩的讚美會。富有的主人當即宣布,將由他出資給小孩請最好的老師,讓他的天賦充分地發揮出來。
西格諾·法列羅果然沒有食言,但安東尼奧沒有被眼前的寵幸衝昏頭腦,他依舊是一個淳樸、熱切而又誠實的孩子。他孜孜不倦地刻苦努力著,希望把自己培養成為皮薩諾門下一名優秀的雕刻家。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安東尼奧是如何充分利用第一次機會展示自己才華的。然而,卻沒有人不知道後來著名雕塑家卡諾瓦的大名,也沒有人不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
機會不是蘋果,等到熟透時會自覺地砸到你腦袋上。所以,你必須不斷而又醒目地亮出你自己的優勢,像一塊吸力強大的磁石一樣熱烈地吸引機會向你靠攏,讓別人發現你,進而才能賞識和信任你,你必須勇於嚐試,鍥而不舍地一次次地去叩響機會的大門,隻要充滿信心和勇氣,總有一扇會為你打開!
確認你的夢想
我們都像小孩子一樣,首先重複著我們的祖母告訴我們的毫無疑問的“真理”,隨後重複著老師告訴我們的“真理”,而當我們長大時,則重複著那些著名人物告訴我們的“真理”。為此,堅持自我就成了世間難容的怪物。而事實上卻是,幾乎每一個偉人,從剛開始時都會被別人認為是個白癡。所以,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就衝破風雨的束縛,勇往直前吧!
1962年,還未成名的披頭士合唱團,向英國威克唱片公司毛遂自薦,但是被拒絕了。公司負責人的看法是:“我不喜歡這群人的音樂,吉他合奏已經太落伍了。”
你聽說過艾倫斯特·馬哈嗎?他曾任維也納大學物理學教授,生於1838年,卒於1916年。他說:“我不承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如我不承認原子的存在。”
愛因斯坦對以上批評並不在意,因為早在他10歲於慕尼黑念小學的時候,任課老師就對他說:“你以後不會有出息。”
嚴格說來,遭人反對、小看不是壞事,這可以提醒我們爭取進步。可是,人身攻擊就令人難以忍受了。
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被人批評為:“這個作家的愚蠢,在他眼睛上表露無遺。那雙眼珠,有一半陷入上眼皮,如牛看天,又像狗在小便。他注視你時,你會為了那愚蠢與無知,打他一百萬記耳光仍覺吃虧。”
就算西方文學的大宗師莎士比亞,也有陰溝翻船的時候。以日記文學聞名的法國作家雷納爾,1896年在日記中說:“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亞;第二,我未必喜歡莎士比亞;第三,莎士比亞總是令我厭煩。”1906年,他又在日記中說:“隻有討厭完美的老人,才會喜歡莎士比亞。”
這位雷納爾先生愛說俏皮話,他在1906年於日記中說:“你問我對尼采有何看法?我認為他的名字裏贅字太多。”連名字都有毛病,文章如何自不待言。
英國作家王爾德,也以似通不通的修辭技巧批評蕭伯納說:“他沒有敵人,但是他的朋友都深深地恨他。”
思想家盧梭54歲那年,即1766年,被人諷刺為:“盧梭有一點像哲學家,正如猴子有點像人類。”
戴維·克羅克特有一句很簡單的座右銘:“確定你是對的,然後勇往直前。”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評的時候。事實上,越是有所作為的大人物,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評。因為沒有人會去關心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的。你,我,不都如此嗎?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真理,努力下去。不管別人怎麼說。如果你因“人言可畏”勃然大怒,而放棄自己專注和正確的事業,那不僅僅是不明智,簡直就是愚蠢了。等到有一天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再回首望去,已無路可回隻剩下一聲歎息。而遙遠的地方,有太多太多的人還在當初你走過的路上猶豫不決。所以,有人教導我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於是,它便成了絕對的真理。當然,希望你選擇的這條道路始終是光明的。
讓腳步穩一些
世界總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想一步登天的人,往往總是哀歎沒有那麼大的步子,從而“限製”了自己能力的發揮。其實,步子小一點,一步步穩紮穩打走上去,既到達了頂峰不說,還能聽從路人寶貴的經驗,欣賞途中動人的美景呢!
生活中經常出現我們意料不到的事,往往是當時我們並不介意,過了好久才會咂摸出一些綿遠悠長的味兒來,並讓我們打激靈。
兩年前,好友佳佳在一家公司打工,老板是位廣東人,對下屬非常嚴厲,從不給一個笑臉,但他是個說一不二的人,該給你多少工資、獎金,不會少你一個子兒,佳佳他們都拚命工作。
公司有個規定,不準相互打聽誰得多少獎金,否則“請你走好”。雖然很不習慣,開始工人們還是一直遵守著,努力克製著從小就養成的好奇心和窺私癖。有一個月,大家都發現自己的獎金少了一大截,開始不敢說,但情緒總會流露出來,漸漸地大家都心照不宣了。那天中午,吃工作餐時,大家見老板不在公司,就有人摔盆碰碗地發脾氣,很快得到眾人響應,一時怨聲盈室。
有一位來公司不久的下崗婦女一直安安靜靜地吃飯,與熱熱鬧鬧的抱怨太不相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工人們問她,難道你沒有發現你的獎金被老板無端扣掉一截?她有些吃驚地回答:“沒有啊!”工人們比她更吃驚了,整個飯廳一下子安靜下來,每個人都一臉疑惑,每個人都在心裏揣摩,人人都被扣了,為何她得以逃脫?莫非她與老板有那種瓜葛?她這把年紀,至少有三十幾了吧,且瘦得一把骨頭一張皮的,哪個男人會對這種肉幹一樣的女人感興趣?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她獨享優惠政策?後來才知道她是被扣得最多的一個。不久她被提升了,我們又嫉妒又羨慕,她的工資會高出一大截來,還有獎金。
很久以後,她向工人們描述當時自己的心情:她的確沒有裝,她是這樣想的,這個月我一定做得不好,所以隻配拿這份較少的獎金,下個月一定努力。為何別的人沒有這樣的想法呢?她是這樣分析的,那時她工作了近20年的工廠虧損得已很厲害,常常發不出工資,開工不足,工人們都在等待(那時還沒有下崗的說法),她等不下去了,因為家庭負擔太重,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讀書的孩子,還有因車禍落下殘疾的丈夫,於是她就出來打工了,收入比起她以前的工資要高出百十元錢,這讓她喜出望外,非常珍惜這份工作,甚至有一種感激的心情。
後來,佳佳離開了那家公司,跳了幾次槽,至今都沒有跳到一個滿意的地方。去年10月,在一次商務茶會上又碰到她。她認出了佳佳,而佳佳已認不出她來,不僅是因為她胖了些白了些,那身合體的高級職業裝和與臉型非常相稱的發型,精致的妝容,把她烘托得典雅且老道,那神態有一種閱盡人世變遷的沉穩與平易,讓人一見就會產生與她打交道做生意是可靠的、有保障的感覺。此時,她已做到了經理助理的位置,公司的二老板,是標準的白領麗人,誰能想到4年前,她不過是個戰戰兢兢的下崗女工,且人到中年。看她很熟練且極有分寸地與人周旋,佳佳內心的感慨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
由於我們年輕,擁有很多優勢,所以我們總是覺得應該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對生活,我們從不習慣放低姿態,麵對眼前五光十色、流金淌銀的社會,我們認為索取是最重要的,於是,我們越是不滿足,越是得不到想要得到的林林總總。
人生活在社會上,總能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你現在站得低並不代表沒有乘著熱氣球跨躍式升高的可能。地位低不是尊嚴低,隻要肯以虛心的姿態,實踐著自己的夢想,珍惜著到來的機會,那麼生活也會以滿腔熱誠回報你以美好。
學會拒絕
如果你感到每天24小時根本不能使你完成手頭上繁重的任務,先不要抱怨這24小時太短,因為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你要完成的任務太多了。要想擁有從容的生活,技巧就在這裏——學會說“不”。
怎麼說是忙得團團亂轉!是多數人的口頭禪。有時,我們很想找朋友聊天,但是聊得久一些,就會有使對方“揮金如土”的罪惡感。有時候自己正忙,別人卻正好想與你長聊,這時,則有“時間花得冤枉”的焦急。
生活中,人們常常被別人的種種“要求”所糾纏。記住,你總是有權說“不”的,無論你選擇何種方式說出它,對方都應該尊重你的選擇。當然,你也要認可對方的選擇。
學會拒絕是一種藝術。比如當有朋友邀請你參加某些派對活動時,你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回絕:“我確實很想參加這次的活動,參加這項活動一定會給我帶來無窮的樂趣。但是,我今天還有很多事情必須做,恐怕不能接受你們的好意。”
你看,這樣不就萬事OK了嗎?
有些“臉皮薄”的人之所以害怕對別人說“不”,首先是因為缺乏堅定的自信,總認為別人擁有無可爭辯的優勢或特權,自己總覺得不應該也沒有力量去拒絕別人,即使已經感到自己的權益受了侵害,仍然不能從心裏肯定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其次,“臉皮薄”的人在自己的想象中過低地估計了別人對遭受拒絕的承受力,認為別人都會把被拒絕看成是對個人尊嚴的否定,並會因此而感到惱怒,反過來又會責難、冷淡或報複自己。隻要一想到要對別人說“不”,就立即感覺到強烈的擔心、緊張、煩躁與不安,好像有錯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有一種奇特的愧疚感。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個人難以有效地表達真實的想法,大多數人寧願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要知道時間是你自己的,你沒有必要犧牲自己,成全別人。
美國洛杉磯的心理學教授曼紐爾·J·史密斯(Manuel。J。Smmith)專門從事這一疑難問題的研究。根據他的理論:如果你本意是不願意,但嘴上卻說“是”,其原因首先不在你自身,而在於你被他人左右了。
史密斯教授的療法是:當你麵臨“是”和“不”的抉擇時,在心中默默告訴自己:“我有權不受他人左右。不論是我的上司、我的客戶、我的愛人、我的親戚還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們都無權指使我。”
麵對這樣的情況,你要盡量站穩腳跟,挺直腰杆,然後輕輕對自己說:“我就是我,我有完全屬於我自己的空間。”
自討苦吃
要想取得進步,最好“自討苦吃”,找個看起來讓你心驚膽寒的對手,哪怕旁人嘲笑你是不自量力。事實上,這確實是一個既練技藝,又長膽識的好方法。
有一次,一隻鼬鼠向獅子挑戰,要同他決一雌雄。獅子果斷地拒絕了。“怎麼,”鼬鼠說,“你害怕嗎?”“非常害怕,”獅子說,“如果答應你,你就可以得到曾與獅子比武的殊榮;而我呢,以後所有的動物都會恥笑我竟和鼬鼠打架。”
“鼬鼠比賽的麻煩在於,即使贏了,你仍然是一隻鼬鼠。”對於低層次的交往和較量,大人物是不屑一顧的。
生活處處都存在著競爭。在雙方的較量中,你如果與一個不是同一重量級的人爭執不休,就會浪費自己的很多資源,降低人們對你的期望,並無意中提升了對方的層麵。
同樣地,一個人對瑣事的興趣越大,對大事的興趣就會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問題,人們就越關心瑣事。
這就如同下棋一樣,和不如自己的人下棋會很輕鬆,你也很容易獲勝,但永遠長不了棋藝。而且這樣的棋下多了,棋藝會越來越差,所以好棋手寧可少下棋,也盡量不和不如自己的對手較量。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最佳途徑是找個能力強的人做對手。不要在乎別人眼角裏流露出的譏笑你的目光。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他認為,應敢於和高手“試比高”。當他在鄉鎮小店裏自學時,就敢於對大數學家蘇家駒的理論提出質疑。正是“班門弄斧”的可貴精神使他提早闖進數學王國的神秘宮殿。
物理學家伽俐略年輕的時候,就向先師亞裏士多德發出挑戰。他提出的“如果毫無摩擦,運動著的物體便會永遠運動下去”這一大膽的設想,後經牛頓實驗證明,發展成了力學第一定律。
愛因斯坦在牛頓力學取得輝煌成就、成為物理學界的絕對權威時,卻提出相對論的設想,認為牛頓力學隻是大千世界中物體處於宏觀低速運動中才適用的規律。愛因斯坦的這個見解,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華羅庚、伽俐略、愛因斯坦是數學界和科學界的巨擘,他們的成功,就在於敢尋找高手做對手,敢為天下先,敢與高手過招。
那麼,我們在競爭中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對手呢?
如果你是霍利菲爾德,你就去找劉易斯或泰森做對手;如果你是姚明,你就去找科比或奧尼爾做對手;如果你是齊達內,你就去找羅納爾多或菲戈做對手;如果你是劉國梁,你就去找瓦爾德內爾或金澤洙做對手;如果你是小林光一,你就去找李昌鎬或李世石做對手;如果你是普京,你就去找布什或布萊爾做對手。
隻有和高手過招,你才能理解競爭的真正意義,甚至是樂趣所在,才能體驗到競爭的激烈,才能觀察到對手的優秀之處。也隻有在與高手過招的過程中,你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缺陷。掂量出自己究竟是一瓶好酒還是半拉米醋,認清自己的實力究竟幾斤幾兩。這樣,在平時,你就會注意從哪些方麵努力,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和高手過招,是件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好事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你都應該找能力強的人做對手。記住,不向高峰發起挑戰,你這輩子都別想到達!
信譽的力量有多大
如果你損失了一些錢,你並沒有損失什麼;如果你失去了一些朋友,你失去的可就大了;如果你失去了信譽,那一切都完了。
人不能是孤獨的動物。要想自由地活在世上,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幫助。互信互助不但使我們進步,而且是心理安定的力量。並且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力所能及和不能及的任務,為你享受生活節省下很多空間和時間。沒有互信,我們一定會走入困境。孔子說:人與人之間如果失去互信,就好像車子失去驅動力一樣,根本發動不起來,又如何談得上奔馳呢?
就個人而言,互信就像食物一樣重要。我們如果不信任別人,便會失去誠懇的態度。我們如果長期戴著假麵具,就要迷失自己,那會多麼難受呀!要想受人愛戴,就得先信任人。另一方麵,如果和互相信任的人在一起,我們便放心了。也感覺更加自在了。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有了信心才有愛。”很明顯,夫妻之愛建立在互信上,親子之愛建立在互信上,朋友之誼當然也建立在互信上。
人與人相處,全靠信任。老師要是能使墮落的學生相信他對他們隻懷好意,那麼他的教育就差不多成功了。精神病學專家要耗費大部分時間勸精神錯亂的病人相信他們,才能動手治療。人與人必須懷著好感,互相信任,個人的日子才不至於過得一塌糊塗。
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對別人產生信任呢?是他太好猜疑。人家本來對你懷有好感,或者曾經是好友,他卻以人家某句不經意的話,某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或眼神,便懷疑別人背後給你上套兒,在暗中搗鬼,在議論自己,在中傷自己,說自己壞話,破壞自己的家庭而生出偏見,中斷交情,毀了事業。
要增進彼此間的信任,我們首先必須相信自己。自覺不如人和能力不夠的人,是不能信任別人的。不過,自信並不就是以為自己毫無缺點,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地方也就是必須相信別人的地方。那就是:相信自己確實在盡自己的能力和本分做事,不管有沒有成功,有沒有成就。其次,信任必須腳踏實地。有位因信任別人而被人欺騙的男士說:“信任別人有時很危險,你可能受人愚弄。所以當你打算聽從別人的話時,要慎重考慮。”
真正的信任,不是天真的輕信。信任不是建立在虛幻之上,而是要用心去發掘別人的長處,相信他,不遲疑地信任他。
作家懷特曼說:“不信任人,就不能成就事業;不信任人,也不能成為好人。”詩人愛默生說:“你信任人,人家才對你忠實。以偉人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人的風度。”既能相信自己,又能信任別人,言出必行,那他將是一個受歡迎的人,並能在生活和事業上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
做事要有個算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穿防彈衣就上戰場,你應該想到會有怎樣的後果。孫子曾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了。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是世界名人,他的偉大始於他的目標遠大。他在自傳中寫道:我將為廣大群眾製造一種汽車,它大得足夠一家人乘坐,但也小得隻要一個人維護就夠了。它是按照現代工程技術設計出的最完美的圖樣,然後用質量最好的材料、雇用最優秀的人員製造出來的。但是它的價錢很低,以至於工資不高的人也能買上一輛——並與其家人在上帝所賜予的廣闊天地裏享受快樂的時光。
目標確定以後,福特先生就開始了他事業的畢生追求。
1987年6月6日,亨利·福特先生離開了他為之奮鬥、追求了大半生的汽車事業。美國各大報紙紛紛發表訃告和文章,表示對他的深切悼念。其中美國《紐約時報》寫道……當他來到人世時,這個世界還是馬車的時代。當他離開人世時,這個世界已經成了汽車世界。他為“大眾”造車,大眾既是熟練機械師亨利·福特的受益人,也偶然成為使他受益的人。
要想把握自己的人生,製造甜美的盡如人意的生活,就必須設定明確的目標,做到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同時,你要必須為它而努力,確信有能實現的宏偉藍圖。
偉大的目標是鑄成偉大成就的前提。
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設計人生的第一步,無疑應是為自己找一個明確的目標。
目標是一種目的,一種意向,是一個引導著我們不斷奮鬥的夢。目標不是模糊的意念,“我希望我能”,而是清晰的信念,“我要那麼做”“除此之外別無他想”。
有目標的人像逝去的落花,總要找片小小的淨土來停留自己芳香的身體,然後積蓄下一個春天的美麗;沒有目標的人猶如水上的浮萍,東飄西蕩,不知何去何從,自然得不到人們的憐惜,當然也就不會有另一個明媚人生的開始。
目標一如空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補給。沒有目標的人生不能成功,如同沒有空氣,人無法存活一樣。
明白了你的命運來自於你的奮鬥目標,就會給自己一個希望,就在你的內心祈禱,你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個成功的人。隻要你這樣想、這樣做,你就一定會像你所想象的那樣,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並且,得到人們敬愛的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