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飛鳥,就要尋找春天(3 / 3)

一定要等到自己頭腦清醒、思想健康、精神愉悅的狀態下再來計劃一切。人在感到沮喪的時候,精神便會分散,無法集中起來,態度上的鎮靜、精神上的樂觀和心智上的理性是消除沮喪、進行健全思考的前提。

現實中因衝動、沮喪、慌亂而作出遺恨終生之事的人不在少數,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衝動是魔鬼”我們真應該感謝總結出這句大實話的人。

口頭禪殺死你

口頭禪太多,無疑是件大煞風景的事。就像一件木器上雕滿了花式,不僅讓人看得頭暈目眩,而且輕輕一碰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險。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有一點小毛病、小習慣,並且自己是覺察不到的,可是,如果有人將你的毛病指出來,你可要下決心去改掉了,因為它已經開始威脅你的交際了。

職場是一個施展口才的地方,我們講話或講演是少不了的,有時還會發表一些建議,這時你的語言一定要精煉、準確、優美,絕不能冗長、嘮叨、邏輯性不強。

有的演講者老帶口頭禪,諸如“啊”、“是吧”、“怎麼樣”、“那麼”等等。演講要講效用,口頭禪成堆,“啊啊”連篇,讓人聽了也為他感到難受,隻有起消極作用。

口頭語表現又有三種:一是句首的發語詞多。如:“我吧……”“反正……”“我說……”“這個嘛……”“就是說……”等等;二是中間的感歎詞多。如“啊……”“嗯……”“喲……”“好啊……”等;三是句末的收尾詞多,如“對!對!”“是吧?”“好極了!”“啊!”等等,這些都是語病,不僅沒有帶來信息,反而使聽眾討厭。

還有人在演講時任意重複。比如:“我說啊、我說啊”,“我的意思是說、我的意思是說”,這是句子的無效重複。與那種“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有意反複不同,後者有積極修辭的意義,前者無實際語言意義,沒有提供給對方(聽眾)任何信息。如:有一位領導在演講時,任意重複“哼、啊”之類的語氣詞:“今天嗎,我們——啊,開個大會——啊!要說的——哼,隻有三點——哼。”這樣重複,割斷了詞或句的連貫性,破壞了語言的一般規範,造成了不良的演講效果。

有的演講者,板著麵孔,拿著訓人的腔調,結果是“出口千言,離題萬裏”。重複嘮叨,聽眾譏為“車軲轆話”,每當聽到這種演講,聽眾無不蹙額鎖眉,明是聽講,實是受罪。

重複嘮叨的人無疑是令人反感的,因此,演講者應克服這一點。如何克服這種弊端呢?首先要找到病根。重複嘮叨毛病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人是思想貧乏,頭腦空虛,因為沒有實在的東西,於是就把一些人所共知的思想反複搬弄。有的是因為語彙貧乏,無論表示簡單或複雜的思想,其詞彙量都不夠用,所以就重複使用那些舊詞。有的人因為思維混亂,前麵已經說過了,後麵又一遍一遍地重複。還有的是由於低估聽眾的理解力,講出以後,生怕聽眾不懂,於是就反複地交代,反複強調,好似助人理解,其實使人膩味。其次要端正演講動機。在日新月異,一日千裏的時代,生活的節奏加快了,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必須禁絕廢話。再次,演講者要突出主題,理清思路,“立主幹,去枝蔓”,要認真提煉思想和語言,注意加強口語表達技巧的訓練,養成說話精煉、簡潔的良好習慣。

為了避免演講嘮叨,演說者還應避免講客套話。演說者說些毫無意義的客套話,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影響演說氣勢。對比那些氣勢博大,節奏感強,咄咄逼人的演說,聽眾再聽那“哼,講得不好,啊,請大家多包涵”之類陳腐的客套話,覺得是多麼虛偽啊!難怪聽眾反感,甚至會導致走動聲、口哨聲、鼓倒掌聲了。

最有效的誇獎

誇獎是需要技巧的一項活動,在他人麵前把他誇得天花亂墜不是尊敬,而是一種奉承拍馬,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不可能看不出來。最有效的誇獎是在背後悄悄進行,這才是“彼時無招勝有招”的最高境界。

羅斯福的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頌揚和恭維,曾有過出色而有益的見解: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麵恭維更為有效。

在人背後頌揚人,這個方法,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也最有效果的了。布德本人正是通過這種技巧來取得信任的。

有一群羅斯福的追隨者,覺得羅斯福好像從來不會犯錯。布德稱他們為“瘋狂的搖尾者”。那種人嘴裏永遠不斷地說著“真令人敬佩”、“這還不值得驚訝嗎”、“多超凡出眾呀”這一類的話。

布德十分欽佩羅斯福,但是他絕不當麵用很做作的方式來恭維羅斯福。然而卻沒有幾個人,能比他更獲得羅斯福的信任。

當然,對於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談。要等到你找到他所喜歡的是哪一種讚揚,才可進一步交談。

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恭維別人,有的人不吃這一套。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許多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非常悅耳呢?因為那是發自內心的讚語。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要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屬員,他便有計劃地在別人麵前讚揚這個部屬,他知道那些人聽了以後,一定會把他所說的話傳給那個部屬。

恭維話還要坦誠得體,必須說中對方的長處。

無論如何,人總是喜歡別人誇讚的。有時,即使明知對方講的是奉承話,心中還是免不了會沾沾自喜,這是人性的弱點。換句話說,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誇讚,絕不會覺得厭惡,除非對方說得太離譜了。

誇讚別人的首要條件,是要有一份發自內心的真誠及認真的態度。言詞會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因而有口無心,或是輕率的說話態度,很容易被對方誤解,並產生不快的感覺。

俗話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個人不可能隻有缺點,而沒有長處。找出對方的優點與之相處,一定能得到很完美的結果,也就是說,多多誇獎對方的優點,這樣做了之後,你可以多得一個朋友,同時增加你的機會,這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在背後誇獎別人絕對是很重要的技巧,它直接參與著受誇者對你的評價和定位。所以,你現在馬上要學會它。

其實你並不聰明

一個人越了解自己,越是覺得自己並不重要。就像坐在雲朵上麵,驕傲的人會盲目地高估自己,於是拚了命地往更高的雲朵爬去,結果,他就會跌得比別人要重,甚至存在再也回不到天上的可能。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事事都愛出頭,事事總想壓過別人,最後,一切都被搞得一團糟。

人們在交往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僵持不下的場麵,說到底,這不過是由於雙方都覺得自己說得對、做得對,而對對方不滿意,並且都不讓步,不願去迎合對方。從一開始就進入對立狀態,爭得劍拔弩張,分明是像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不拚個你死我活誓不罷休,哪裏還有餘地溝通。

其實你要明白,一山還比一山高。人不可自視過高,必須懂得謙虛為懷的道理。因為一個人若是高傲自大,自然心中狂妄,不屑他人作為,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盡管金玉良言也聽不進去,真理事實也看不到了。這是自己遮住了眼,捂住了耳。隻要是人,總會有弱點的,又怎可驕滿自大,而阻礙自己與他人交流、切磋學問的通道呢?驕傲對自己來說,失去了進步的機會,實在是不明智的。

有一個漢子,有一天扛著一根長竹竿進城去辦事。他興衝衝地趕到城門口,先把竹竿豎著拿,結果上下兩頭頂著城牆進不去,想了想又橫著拿,左右兩邊又頂著城門,還是進不去。漢子急了,氣喘籲籲抓耳撓腮地想了老半天,不知如何才能拿著竹竿進城。正在此時,有一位白發銀須的老者慢慢踱來,見此狀況便熱心地對漢子說:“鄙人不是聖人,然所經曆過的事頗不少,像這點小事倒還知道怎麼辦,我教你怎麼辦吧,你何不取一鋸將其從中間鋸斷之後再進城呢?”漢子恍然大悟,笑嘻嘻地借了一把鋸“刷刷”就給鋸斷了,對老者左揖右謝,歡歡喜喜地拿著鋸斷的竹竿進了城門。

這位漢子固然十分愚蠢,隻知橫拿豎拿竹竿,不知還可以直著拿竹竿進城,可是那位老者則更為可笑,雖然自己謙稱“非聖人”,但又說“經曆的事不少”,顯示其見多識廣,完完全全可以教這個蠢材如何拿竹竿進城,可是他教人的卻是更愚蠢的辦法——“取鋸中截而入”,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有許多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博學多才,經驗豐富,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別人或教誨別人,就覺得渾身不自在,心中頗難受。因為不對人指指點點,自我的“博學”、“經驗”就難以顯現於人們麵前,就難以贏得其他人的讚美和敬佩。

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想樹立一個敵人,那很好辦,你拚命地超越他,擠壓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贏得些朋友,必須得做出點小小的犧牲——那就是讓朋友超越你,跑在你的前麵。”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想當重要人物的感覺,一旦別人幫助他實現了或讓他體驗了這種感覺,他當然會對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可以給他一種超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有的產生自卑,有的卻嫉恨在心。

做人不要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於是就認為別人隻是愚蠢的小傻瓜。在說話辦事時,自視清高的人目中無人、狂妄自大,遲早會自食其惡果。恃才傲物放在心中尚還可以,如果在言行上表現出來,就會招來一些禍端。何況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真才,隻是沉浸在自我滿足中罷了。

別人私事你不問

喜歡追問人家私事的人無異於鼴鼠在打洞,在掘開了別人的秘密的時候將自己也暴露了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喜歡多管閑事,包括你、我,對於與自己無關的事,哪怕是關於貓兒的也喜歡追問到底;有時可能是基於善意的關懷,但大多數時侯還是抱著一種惡意的心態的,比如幸災樂禍,比如欲傳播小道消息等等。但是,大多數時候卻也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實,適當的關心,會令人覺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長,以販賣別人隱私為樂也確實令人厭惡。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殺傷力。

人到了一定年齡而不結婚,似乎變成大家的“飯後餘資”常有人“關心”,甚至“嚴重關切”。遇到認識的人時,總會被問道:“怎麼還不結婚?”“什麼時候請喝喜酒啊?”被問多了、問煩了,蘭先生的答案一律是——“2008吧!我大概就會結婚。”

沒結婚,實在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卻表現出“極度關心”的態度,其實他們自己的婚姻也未必就好到哪裏去。然而有的人還偷偷打聽,“他長得也不錯,怎麼還不結婚?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毛病?”害得蘭先生父母真的問他,兒啊,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問他“怎麼還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他煩了,隻好回答他們:“因為我的屁股上長了一個胎記!”

“你的屁股上長了一個胎記?那跟你不結婚有什麼關係?”

他說:“是啊,那我不結婚跟你有什麼關係?”

唉,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愛管閑事,管人家愛不愛結婚呢?

係裏的學生對主任還沒結婚,也頗為關心,雖然他們不敢直接問他“怎麼還不結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來表達“關懷之意”。有一天,係裏布告欄上出現一份大海報,上麵寫著“誠征師母一名”鬥大字體,另外還有“師母”的待遇與條件:

“一、月收入數十萬,二、工作輕鬆,三、免經驗,四、男女不拘!”

嗬,“免經驗”當然好啦,但竟強調“男女不拘”,難怪沒有人來“應征”。

學生的調皮“創意”,令人覺得十分可愛、好玩又有趣,本來“口語傳播係”的學生就應該活潑、敢表達;但是假如有人經常嘮叨:“怎麼還不結婚”,就叫人生厭。古人雲:“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尤其是有關別人“結不結婚”的私事時,過分的關心、多言,總不是令人愉悅的事。而且,你如果被別人“關心”了,恐怕日子會過得相當鬱悶了。將心比心,對於他人的私事,還是不要過問的好。這不僅能顯出一個人的品質,更有可能讓你與“受害人”成為朋友呢,成為知己啊,豈不快哉!

冒險不是碰運氣

冒險不是賭博的別名,而是兩分勇氣加上兩分信心,剩下的六分統統都是實力。如果你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最好不要拿自己的身家性命開玩笑。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會以永遠不變的姿態停留在世界上。因此,你要學會捕捉時機,勇於冒險。成功的人與失敗的人,他們的區別並不在於能力或意見的好壞,而是在於是否相信判斷,是否具有適當冒險與采取行動的勇氣。

的確如此,沒有冒險者就沒有成功者。所以,我們敬仰那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用青黴素的人、第一個發明炸藥的人、第一個到極地探險的人、第一個乘飛船進入太空的人……

無論在事業或生活的任何方麵,我們都可能需要嚐試適當的冒險。並且,在冒險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你是在做一種什麼樣的事情,必須認真權衡得失——時間、金錢、精力以及其他犧牲或讓步。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冒險,那麼你的日子就像一潭死水,你永遠無法激起波瀾,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這裏要特別指出的是,冒險不是盲目草率的行為,不是瞎闖、蠻幹,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目標、有計劃、有實施方法和步驟的實踐活動。冒險必須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正確分析、判斷的基礎上,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否則,就無法實現成就事業的目標。

喬治·索羅斯是匈牙利猶太人,小時候飽受德國法西斯的迫害,跟隨父母東躲西藏、朝不保夕。

1947年,17歲的索羅斯隻身離開祖國,來到英國倫敦。生活對他來說,隻有艱辛。為了生活他幹過無數苦力,當過侍者、油漆工,收過蘋果。但是在窮困的生活裏他並沒有放棄學習,19歲那年,索羅斯考取了著名的倫敦經濟學院。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刻也不敢放鬆自己。由於貧困,他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維持生計。一次,他到火車站當搬運工,不幸摔傷了腿,他隻能拄著拐杖,一次次地去慈善機構申請救濟。每當回憶起這段日子,他總是說:“我害怕再次跌入和觸及那樣的生活穀底。”窮苦貧寒的生活讓索羅斯想要改變這一切,他付出了全部努力。

20世紀70年代初,銀行的信譽很糟糕,並且人們認為還會繼續糟下去,銀行類的股票無人問津。但索羅斯卻發現,銀行業已悄然出現變化,很多大學畢業生已經在銀行裏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新一代銀行家正在解剖銀行陷入低穀的原因,並提出新對策。他再仔細觀察大銀行的經營情況,發覺銀行業的狀況已略有好轉,其前景將會看好。於是,他馬上投入大量資金,購買銀行業股票。不久,銀行業普遍出現新氣象,股市裏的銀行業股票迅速上漲。索羅斯趁機把股票套現,他投入的錢增加了50%。

1973年10月,索羅斯每天都要搶先看報紙上有關中東的消息。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的戰爭已經爆發。戰爭開始時,以色列軍隊處於守勢,損失了大量飛機、坦克,還有數千人傷亡。索羅斯的目光盯著報紙上的文字和照片,腦子卻在高速運轉:以色列為什麼開始吃敗仗,主要原因是軍事裝備落後,而他們的軍事裝備是美國提供的,這就是說,美國的軍事裝備已經落後,將要更新換代。這樣一來,美國軍事工業會有大發展;而現在的狀況是,自從越戰以來兵工企業大多虧損,並且虧損越來越嚴重。這類企業的股票都成為“垃圾股”,沒有人買。

索羅斯密切關注軍事工業的發展,又專程去華盛頓與國防部的官員接觸,他還找軍工企業的承包商一起喝咖啡。一大圈走下來,索羅斯心裏有底了: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索羅斯馬上行動。從1974年年中開始,他大量購買軍事工業股票,其中包括“諾斯羅普公司”、“聯合飛機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等股票,他還購買了傳聞中即將倒閉的“洛克洛德公司”股票。

1975年,索羅斯買了許多電子類股票。在他看來,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輸得很慘,主要原因是其電子對抗設備已經落伍,而在現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性能要靠技術水平,實際上取決於電子技術水平。可以預測,電子設備公司將得到很大的發展。

果然,軍工類和電子類企業空前發展,其股票上漲,為眾多的投資者所追捧,索羅斯又大大地賺了一把。

索羅斯在總結自己成功的原因時說:“我渴望生存,但我不願冒毀滅性的危險。”

要想成功地擷取可觀的財富,就肯定要付出危險的代價。勇於冒險不是賭博,更不是碰運氣,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進取。它要求“敢想”的人確立可行的目標,科學地判斷,積蓄冒險的力量,製定可行的策略等等,如果隻是頭腦一熱就去冒險,失敗是在所難免了。

你錯了

誰都不願讓別人指責自己的過錯,而直言不諱往往是一種失禮行為。如果你實在忍耐不住想告訴他:“你錯了!”請用比較經典的方式。

“人要臉,樹要皮。”這個“臉”,就是人的自尊。這個世界上基本上存在沒有自卑的人而沒有自尊無外乎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失去的,一種是叫人給傷害的。對前一種人,我們可做的努力或許很少,但後一種情況我們卻要千萬注意,我們切不可隨便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比如,有些人由於工作上能力較差,時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給人添麻煩,於是,各個部門都不想要他,似乎又沒有地方肯接納他。有的領導便會對人說:“他要是能走,我磕頭都來不及!”這種話便是傷人自尊心的。

事實上,即使是在工作場所中被視為無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與自尊心。他或許看似低能,卻在某一方麵潛藏著特長;也許,他一無所長,但他卻也因此比別人更勤奮賣力。偌大一個單位,總該有適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應對他抱嫌棄的態度。

有的人本身並不低能,但因為做錯了事,也會引得某些人說出傷人自尊心的話來。比如:“你是什麼東西?你以為我不知道你的老底嗎?”或者說:“你這種家夥,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話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鬧。

調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會盡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後於人。明智的人要保護他人的自尊心,還要想方設法維護他人的名譽度及人格尊嚴。比如,注重禮貌,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人與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適當的褒獎,讓他們有榮譽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損傷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屬於局部的,就是說,被害者的自尊心並未完全失去,他還能感覺到自己受了傷害,這樣他就必然記住傷害他的人,對之產生反感、厭憎乃至仇恨。

如果這個人是他的領導的話,他要麼積極地謀劃調離本單位,要麼便采取“不合作態度”。隻要是你說的話,你下的指示,他都不會盡心盡力、甘心情願地去辦。這樣,怎麼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類是全部的,就是說,被害者已經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覺不到什麼叫自尊心受傷害。他自暴自棄,自甘下流,什麼汙七八糟的事都幹。到頭來,他本人是一事無成,工作必然也大受影響。

傷人自尊心是辦事大忌,隻有懂得充分尊重別人,讓別人心情愉快,人家才能真心實意地與你一起做事。

如果某些人真的錯了,你不可以用神色或是手勢表達強烈的不滿,而是要用以下這些語言:

“我也許不對,也常搞錯,讓我們來看看……”

“是的,你的想法真的很好,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你看,社會還沒先進到跟得上你的大腦呢!”

委婉的指出別人的過錯是一種處世的技巧,它的結果是投桃報李,你保全了他人的臉麵,他人也會還你臉麵或是實實在在的好處。人都不是傻子,要想從交際中有所得,你不可無視這個忠告。

不可忘卻的責任

“責任”是個具體的話題,不容易被一一道來。但是,當你意識到不可以在馬路上扔一個小紙片,在公車上讓座給老人們的時候,你的身上會因為承擔起了責任而透射出光輝。

米蘭·昆德拉說:“一個人身上的擔子越重,就越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實與快樂。”任何人注定都要承擔一部分責任,創造一部分價值,擔起生命的重擔。事實證明,擔子越重,腳印越深;腳印越深,步子越穩。這樣,做起事情來才有質量,因為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大有潛力可挖。

一個人覺得生活越來越沉重,便去向哲人尋求解脫之法。

哲人給他一個簍子讓他背在肩上,指著一條砂石路說:“你每走一步就撿一塊石頭放進去,看看有什麼感覺。”過了一會兒,那人走到了路的盡頭兒,哲人問他有什麼感覺。那人說:“越來越覺得沉重。”

哲人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背著一個空簍子,在人生的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從這個世界上撿一樣東西放進去,所以就會有越走越累的感覺。”那人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減輕這種沉重嗎?”

哲人問他:“那麼你願意把愛情、工作、友誼、家庭哪一樣拿出來呢?”那人沉默不語。哲人說:“我們每個人的簍子裏裝的不僅僅是精心從這個世界上尋找來的東西,還有責任。當你感到沉重時,也許你應該慶幸自己不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的簍子可能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倫敦有個蠟像館,陳列的都是世界各國偉人、名人的蠟像,其製作之精巧,完全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大約100年以前,這裏曾經陳列過林則徐的蠟像,而且陳列的時間相當長。對於這樣一位中英鴉片戰爭中的抵抗派首領,英國人民也很敬重他,以至於在他死後不久,就替他製作了蠟像,長期陳列,供人瞻仰。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至少說明了兩點:

正義的事業總是得人心的;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責任感的人總是受人尊敬的。

鬆下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強烈的責任感緣於一件小事:有一天,正值盛夏,鬆下看見有人在陌生人家的自來水龍頭下拚命地喝水,他遂有了一種責任感,希望做出像自來水一樣廉價的商品,豐富人類的生活。而這種責任感改變了他,使他成為了企業家,因此開拓了自己的人生。

鬆下發現的水道哲學,現在早已成為鬆下電器和鬆下研究所的精神。鬆下研究所的名稱是PHP,第一個P是Peace,代表和平;第二字母H是Happiness,代表幸福;最後一個P是Prosperity,代表繁榮。和平、幸福、繁榮是鬆下畢生的追求和希望。

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就必須承擔屬於他的責任,履行屬於他的義務。

負責任的人是成熟的人,負責任、盡義務是成熟的標誌。責任感是一個偉大的人的靈魂,沒有了責任,那一切都隻是空談。責任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有責任感的人,在家庭生活中毫無怨言地挑起最重的擔子;在社會生活中,對袖手旁觀和負重前行,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這些人,最終使自己變成了家庭和事業中的佼佼者,並且享受著責任帶來的一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