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專心一致表明你具有一種能力,表明你朝目標前進之餘,也能保持對其他事物的正常動作,可以說你是讓你整個人和你的整個生活一起朝向目標前進。如果是一個“執著”的經銷商,隻盯著顧客,而把家庭等等置之不顧,未免有點悲壯。如果你有一個家庭,就不應該隻有你一個人朝目標前進,你整個家庭應該與你一起向前邁進。你的人生不隻是你一個人的人生,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你為家庭創造出愈多的人生意義,你愈是經常向你的愛人和孩子說明你的理想,你們就愈可能以一個生命整體的形象逐漸邁向理想的境地。
一秒鍾的價值
時間,是宇宙萬物都必須身處的存在狀態,在它製定之初,就規定了這樣一項原則——任何東西有出生就有毀滅。對於人類來說,人生短暫。所以人生的許多問題,歸根到底都是時間問題。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一天早晨,曙光剛剛劃破夜空,一隻羚羊從睡夢中猛然驚醒。
“趕快跑。”它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被獅子吃掉!”
於是,起身就跑,向著太陽飛奔而去。
就在羚羊醒來的同時,一隻獅子也驚醒了。
“趕快跑。”獅子想到,“如果慢了,就可能會被餓死!”
於是,起身就跑,也向著太陽奔去。
就是這樣,誰快誰就贏,誰快誰生存。一個是自然界獸中之王,一個是食草的羚羊,等級差異,實力懸殊,但生存卻麵臨同一個問題——如果羚羊快,獅子就餓死;如果獅子快,羚羊則被吃掉。自然界的定律同樣適用於人。
貝爾在研製電話時,另一個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兩人同時取得突破。但貝爾在專利局贏了——比格雷早了兩個鍾頭。當然,他們兩人當時是不知道對方的,但貝爾就因為這120分鍾而一舉成名,譽滿天下,同時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誰快誰贏得機會,誰快誰贏得財富。這簡直就是成功的絕對真理!
無論相差隻是0.1毫米還是0.1秒鍾——毫厘之差,天淵之別!
在競技場上,冠軍與亞軍的區別,有時小到肉眼無法判斷。比如短跑,第一名與第二名有時相差僅0.1秒;又比如賽馬,第一匹馬與第二匹馬相差僅半個馬鼻子(幾厘米)……但是,冠軍與亞軍所獲得的榮譽與財富卻相差天地之遠。
時間的“量”是不會變的,但“質”卻不同。關鍵時刻一秒值萬金。誰說不是呢?
每個上進的人都拚命追求事業的成功,因為他知道,他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不做出點事業,他的名字很快就會被人遺忘。
大多數事業上遇到挫折的人都會慨歎歲月的蹉跎,因為他清楚寶貴的時光很有可能會白白過去。
許多年輕人愛假裝老成,而許多老年人卻總是不服老,他們都向往青年和中年時代——那是創業的黃金時間。所以,珍惜時間已經變得很迫切了。
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難道非要等到時日不多,才能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一天,在一位醫生的擁擠的候診室裏,一位老人突然站起來走向值班護士。“小姐,”他彬彬有禮,一本正經地說,“我預約的時間是三點,而現在已經是四點,我不能再等下去了,請給我重新預約,改天看病吧!”
兩個婦女在旁邊議論說:“他肯定至少是80歲了,他現在還會有什麼要緊的事?”
那老人轉向她們說:“我今年88歲了,這就是為什麼我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原因。”
我們現在之所以還在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恐怕就是因為年紀尚輕吧。事實就是這樣,青春的日子裏盼望自己長大,老去,而一旦過了30歲的檻,心裏就沒了底,悔過了,可究竟有什麼用呢?歲月畢竟被你揮霍掉了。如果從現在開始,你能有個清醒的認識,絕對看重每一秒鍾,我要對你說,還好,還不算晚。
做自己的救世主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自己是真實存在和可以依賴的,除此之外,任何東西都華而不實。它們或許可以當擺設讓你仔細欣賞,或許可以給你一時的依托。但無論如何,你都得做自己的救世主,這樣最保險。
從前,有一位體育老師,教我們溜冰。
開始時,我不知道技巧,總是跌倒。所以,他給我一把椅子,讓我推著椅子溜。
果然,此法甚妙,因椅子穩當,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而且,我可以推著它前行,來往自如。
我想,有椅子真是好!於是,我一直推著椅子溜。
溜了大約一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師來到冰場,一看我還在那兒推椅子哪!這回他走上冰來,一言不發,把椅子從我手中搬去了。
失去了椅子,我不覺驚惶大叫,腳下不穩,跌了下去,嚷著要那椅子。
老師在旁邊,看著我在那裏叫嚷,無動於衷。我隻得自力更生,站穩了腳步。
這才發現,我在冰上這麼久,椅子已幫我學會了許多。但扶椅子隻是一個過程,真要學會溜冰,非把椅子拿開不可——沒有人帶著椅子溜冰的,是不是?
不要以為你離開了某人就活不下去!
更不要使你自己離開某人就活不下去!
世上沒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除了你自己!
別人可以在必要時扶你一把,但別人還有別人的事,不能變成你的一部分,來永遠支持你。還是拿出力量來,承認“堅強獨立,自主多福”這八個字吧!
所以一個人決不能坐享其成,如此下去,看似美妙的生活卻會露出猙獰的麵孔,讓你一直從天堂跌落到地獄。
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小時候,曾碰到過兩位女神,一個叫美德女神,一個叫惡德女神。
惡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包你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你要什麼,我一定滿足你什麼!”
美德女神對他說:“孩子,跟我走吧!我將教會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必將在戰勝艱險的過程中變得堅強無比!”
赫拉克勒斯想了想,毅然跟定了美德女神。這以後,他果然出生入死,在戰勝無數毒蛇猛獸的過程中變得剛強無比,為人類屢建奇功,成了希臘神話中首屈一指的最了不起的英雄!而且,正是因為這個,他才娶了青春女神——成了永遠美貌溫柔的青春女神的丈夫!
真佩服古希臘人的深刻和深刻的古希臘人,原來,“要什麼就有什麼”非但不是什麼幸福,而且恰恰是一種惡!反之,隻有自覺地挑戰磨難,才是人生最理智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出青春的壯麗!並且,會讓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一樣的生存,永恒的美麗和讓人仰慕著!
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生活可以讓你獲得感官上的舒適,卻不會讓你在能力才華、品德等生命力方麵有任何收獲。一旦繁華褪盡,你就會隻剩下蒼白和軀殼,恥辱地幽遊在這個世界上。所以,自立,即是拯救自己。
“恃”強“淩。”
弱
在賽場上與對手硬碰硬地拚命,無疑是一種野蠻的行為,何況還不一定能取得勝利。要想讓自己永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學會“曲線救國”的方法,大方地“恃”強“淩”弱。
對於一個人來說,要想強到像如來佛祖那樣隨心所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長處總是該有的,弱勢總不會棄你而去。想要成功,如果堅決地去硬碰硬解決不了問題的話,為什麼不頓悟優化自己的強勢,瞄準別人的劣勢,一舉攻下呢?
一位搏擊高手參加錦標賽,自以為穩操勝券、十拿九穩一定可以奪得冠軍。
出乎意料之外,在最後的決賽中,他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雙方竭盡全力出招攻擊。當比賽打到了中途,搏擊高手意識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招式中的破綻,而對方的攻擊卻往往能夠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有選擇地打中自己。天啊,這可是個不太妙的情況!
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搏擊高手慘敗在對方手下,與冠軍的獎杯失之交臂。
他憤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師傅,一招一式地將對方和他搏擊的過程再次演練給師傅看,並請求師傅幫他找出對方招式中的破綻。他決心根據這些破綻,苦練出足以攻克對方的新招,決心在下次比賽時,打倒對方,奪取冠軍獎杯。
師傅笑而不語,在地上畫了一道線,要他在不能擦掉這道線的情況下,設法讓這道線變短。
搏擊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會有像師傅所說的辦法,而且自己也沒有個機器貓夥伴兒從萬能口袋裏掏出個超現實的“武器”來啊!怎樣才能使地上的線變短呢?最後,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思考,轉向師傅請教。
師傅在原先那道線的旁邊,又畫了一道更長的線。兩者相比較,原先的那道線,看來變得短了許多。
師傅開口道:“奪得冠軍的關鍵,不僅僅在於如何攻擊對方的弱點,正如地上的長短線一樣,如果你不能在要求的情況下使這條線變短,你就要懂得放棄在這條線上作文章,尋找另一條更長的線。那就是隻有你自己變得更強,對方就如原先的那條線一樣,也就在相比之下變得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強,才是你需要苦練的根本。”
徒弟頓時心下大悟。
師傅笑道:搏擊要用腦,要學會選擇,攻擊其弱點,同時要學會放棄,不跟對方硬拚,以自己之強攻其弱,你就能奪取冠軍。
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在奪取冠軍的道路上,有無數的坎坷與障礙,需要我們去跨越、去征服。人們通常走的路有兩條:
一條路是懂得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他人之弱。正如故事中的那位搏擊高手,可找出對方的破綻,給予其致命的一擊,用最深奧的技術或技巧,快速解決問題。
另一條路是先認輸,然後勵精圖治,全麵增強自身實力,在人格上、知識上、智慧上、實力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長,變得更加成熟,變得更加強大,以己之強攻敵之弱,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總之,殊途同歸,大原則是改變不了的。那就是:不用自己這個“寶貝”去碰別人那塊“大石頭”,而要先想方設法用雞蛋換個大錘子回來砸碎它。隻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感到“爽”,感到揚眉吐氣。
職場備忘錄
許多人在奮鬥過程中丟失了夢想,所以他們沒能成功,許多人在職場中不懂得遊戲規則,所以他們被淘汰出局。既然涉足江湖,就是把握好自己,讓自己記得一重一失,通俗來講叫長記性。
1.為錢還是為幸福而工作?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能到一個“物有所用”的地方去發揮自己的才幹。這不僅是指讓自己工作並快樂著,更想有一筆豐厚薪水乖乖地交到你手上。可事實上,魚和熊掌兼得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數情況我們隻能取其一。甚至連這個“一”都算不上。我要提醒你的是,要記得充實的工作內容比薪水更重要,但很多人尤其是女孩並不懂得這個道理。
有關機構曾對十大高校即將畢業的女生進行了調查——關於未來的工作,你關心什麼?未來的展望如何?結果顯示,她們關注的第一個焦點是薪水的多少,而非工作內容。一聽說別人的薪水比較高,就羨慕得不得了。其次是工作條件,如一星期是否有兩個休息日?需不需要加班?
當然,一份好的工作肯定需要有這樣那樣的標準。但其實人們忘了一個最重要的標準,那就是充實的工作內容。
最重要的事,就是自己投入那個工作後,寶貴的青春時光會不會更加充實?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對這份工作有興趣。興趣是取得事業成功的原動力,有了它,不僅工作上動力十足,內心充實,隨著工作業績而來的必然是高薪水,高福利。
2.新手上路,請注意
人員流動較大是現代職場的一個重要特征,因此,在公司服務了一段時間的“前輩”們,總會麵臨迎接新人的場麵。那麼,該如何對待新人呢?
前輩迎接年輕新夥伴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若是女性,目睹男同事盯著新來的青春洋溢的美眉,眼睛閃閃發光,嫉妒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麵,想到自己“好好指導她們”時,也會由於不知從何下手,為自己沒能好好用功,而後悔莫及。
基於這些矛盾的心態,有人會對新人說“不”,冷淡得掉冰渣兒,有人會教導新人無需學習的事,有人則倚老賣老。
而對新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並非公司內部的人際關係,而是如何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以及公司對自己的要求。在這種關鍵時刻,倘若前輩們傳授給他的全是低層次的知識,他的失望可想而知,工作情緒也會因而降到最低點。
3.對手不是敵人
剛踏進公司就遭遇待遇差別,發現大家對你這個新人的態度若即若離,心中難免窩氣。然而,這個階段反抗是徒勞無益的,最好是先努力學習,具備公司所期待的職業形象後,再進一步在工作方麵衝刺,憑借實力,讓經營者刮目相看,認為你絕不比老職員差。這樣積極進取的員工,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因此,如何使對手的存在有益於自己,是你在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事。
4.不是心眼多,而是心思靈活
某次,聽一群男性上班族談論哪種女性最符合辦公室的需求。
有人主張美女最好,有人說可愛比較重要,也有人認為聰慧能幹才是關鍵。七嘴八舌討論了半天,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心思靈活”的女性最受歡迎。換句話說,就是反應靈敏,不需特別囑咐,就能自行下判斷的女性,她們同時也是善解人意,了解對方需求的人。
其實,這條原則同樣適用於男性,你看老總身邊的得力助手,哪一個不是頭腦靈活,心思轉得飛快的人呢?
職場,絕對是個很講究學問的地方。把握得好,得意的日子就會不遠於你,也許你曾經“看過道兒”,但隻要記得吃一塹長一智留個心眼,一定不會跨入同一條錯誤的河流。
勞動與尊嚴
如果我們是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美好的生活,那就沒什麼感到羞恥的,哪怕你隻是賺到了一筆小錢兒,也應該欣喜異常。因為它是對勞動的認可,即使你腰纏萬貫,也不能隨隨便便放棄這充滿人性的尊嚴。否則,便不值得尊敬了。
從莫斯科到波良納約有200千米,不算近了。可是有個旅者卻很喜歡步行走過這段長長的旅途。他總是背著一個大背包,沿途與那些流浪的人結伴而行。
雖然,大家對這位旅者很熟悉,但是,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姓名與來曆,隻知道他是個喜歡步行的旅者。
這段路程要花5天的時間,旅者的食宿都在路上解決,或隨便向農家借宿,偶爾他也會走進火車站,到三等車廂的候車室裏歇息。
有一回,他又準備進入候車室裏小歇,但是這時候候車室裏擠滿了人,於是他便到月台上走走,想等人少以後再進去休息。
就在這個時候,旅者忽然聽見有人招呼他。
原來是車上的一位夫人在叫他:“老頭兒!老頭兒!”
旅者連忙轉身,看見有人朝他不停地招手,便上前去詢問:“夫人,請問有什麼事嗎?”
坐在火車上的太太著急地說:“麻煩您,快到洗手間去,我把手提包遺落在那裏了!”
旅者一聽,連忙跑到洗手間尋找,幸好手提包還在,於是他連忙把它拿了出來。那位太太一見,非常開心地說:“謝謝您了!這是給您的賞錢。”太太遞給了旅者一枚五戈比的銅錢,而旅者也欣然接受。
旅者轉身準備離去,就在這時,這位太太身邊同行的旅伴卻問:“你知道你把錢給了誰嗎?”
太太不解地看著她的夥伴,她的朋友帶著驚喜的口吻說:“他是《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啊!”
這位太太一聽,吃驚地說:“是嗎?真的嗎?天哪,我在做什麼呢?托爾斯泰啊!看在上帝的份兒上,請原諒我的無知,請把那枚銅錢還給我吧!唉,我把它給了您,真是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天,我是在做什麼呢?”
旅者聽見太太的呼喊聲,便轉過身,笑著說:“您不必感到不安,您沒做錯任何事,這五戈比,是我自己賺來的,雖然隻是那麼一點點,但我一定要收下!”
火車鳴笛了,開始緩緩啟動,雖然那位太太仍內疚地請求歸還,然而,托爾斯泰卻帶著滿臉微笑,目送著火車遠去。
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動作都有著無限意義,就像故事中的“五戈比”,是羞辱還是尊重的賞賜,施者與受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那麼,這個賞金意義何在?
無論如何,對托爾斯泰來說,他用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一切都合情合理,是值得他去覺得欣喜並感到驕傲的事情。他並不會因為這個區區的五戈比,而讓勞動失去所應有的價值。因“付出”而“收獲”是天經地義的事,隻有那些不勞而獲的乞討者,才是可恥的。
我們不必因為小錢而感覺受辱,也不必把財富視為萬能,因為,金錢的價值並不能用來衡量生命的價值。就像托爾斯泰一樣,即使隻有一枚小小的五戈比,他也認為那是自己的尊嚴,是值得自己去熱愛的。如果你的感覺與正比恰恰相反,那麼你的得到證實的,是你對勞動的曲解,是你對人生意義的誤解。我們身邊很多人,會認為一些事情與自己的才華相比較來真是太過“渺小”而不屑一顧,認為那是自貶身份。但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坐在總經理寬敞豁亮的辦公室裏叱吒風雲,也因此有了“奮鬥”一詞的產生。可是,我們永遠不願意腳踏實地地開步走,甚至連走投無路時去打個小工勉強糊口都不願意。這真是大錯特錯了。勞動是偉大的,它的一端是價值,另一端就是品德。你多付出一點,就會多賺取一些,同時,品德也會隨之增加。這難道不是很令人振奮的事情嗎!
“餘地。”
不多餘
做事時要時刻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既不要一棒打到底,也不能讓自己像個敢死隊員那麼悲壯。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四個字:曲徑通幽。執拗隻能山窮水盡,得不償失。
傳說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法厄同駕起裝飾豪華的太陽車橫衝直撞,恣意馳騁。當來到一處懸崖峭壁上時,恰好與月亮車相遇。月亮車正欲掉頭退回時,法厄同依仗太陽車轅粗大的優勢,一直逼到月亮車的尾部,不給對方留一點回旋的餘地。正當法厄同眼看著難於自保的月亮車而幸災樂禍時,自己的太陽車也走到了絕路上,連調轉車頭的餘地都沒有,向前進一步是危險,向後退一步是災難,最後,終於萬般無奈葬身於火海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留有餘地,不可把事情做絕了。人生在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的餘地采取靈活機動的應對措施。
我們在做事時講求要留有餘地,在說話時也同樣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要容納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尤其是那些經不起“激將”的男士,在一吐口舌之快前要熟慮加深思,否則後果不會很樂觀的。
秋紅以前曾在一家新聞單位工作,曾經把一個采訪任務交給一個男同事,這件采訪工作在實施時存在一定的困難。當時,秋紅曾想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可這位同事卻拍著胸脯對秋紅說:“沒有問題,包您滿意。”三天以後,沒有聽到任何的動靜,秋紅便問他采訪進展得怎麼樣?進度如何?他這才不得不對秋紅說:“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秋紅也知道這個采訪任務不會很輕鬆,但對他當時輕易地拍胸脯表態大有反感,秋紅也隻得同意他繼續做些努力,以便完成任務,結果事情果然一路紅燈。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料它的發展態勢,有時也不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切不可輕易地下斷言,不留有餘地,使得自己一點回旋的機會都沒有。
小段與同事之間有了點摩擦,很不愉快,便對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成了小段的上司,小段因講了過重的話感到很尷尬,隻好辭職,另謀高就了。
因把話講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隨處可見。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否則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一樣。
凡事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容納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從而可以從容轉身。
我們可以見到一些知名人士麵對記者采訪時總是愛用一些模糊的詞語,如:可能、盡量、研究、或許、評估、征詢各方麵意見……他們之所以運用這些字眼,就是想為自己留有餘地。否則一下把話說死了,結果卻事與願違,那該多難堪啊!你說是不是?
挖掘自己
你知道潛力是怎麼回事嗎?河水流過,你不是鮮活兒的魚兒,也不是滋養生命的水藻,而隻是一捧泥沙。你會為自己卑賤的身份而悲痛欲絕嗎?不!如果你不斷向下挖掘,不斷積累深沉,也許就會發現奇跡的出現:你成為了無比珍貴的製作精美的陶器的砂!
這裏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琢磨的一個故事。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因為我們已經把全部的期望都放在上麵,因為我們原本就很不起眼兒,因為我們都需要有人來指導一個方向,正確而光明的方向。
紐約裏士滿區有一所窮人學校,它是貝納特牧師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創辦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熱羅夫的捷克籍法學博士,在做畢業論文時發現,50年來,該校出來的學生在紐約警察局的犯罪記錄最低。
為延長在美國的居住期,他突發奇想,上書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要求得到一筆市長基金,以便就這一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當時布隆伯格正因紐約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受到選民的指責,於是很快就同意了普熱羅夫的請求,給他提供了1.5萬美元的經費。
普熱羅夫憑借這筆錢,展開了漫長的調查活動。從80歲的老人到7歲的學童,從貝納特牧師的親屬到在校的老師,凡是在該校學習和工作過的人,隻要能打聽到他們的住址或信箱,他都要給他們寄去一份調查表,問:聖·貝納特學院教會了你什麼?在將近6年的時間裏,他共收到3700多份答卷。在這些答卷中,有一個令人無比驚奇的現象,那就是有74%的人回答,他們知道了一支鉛筆有多少種用途。
普熱羅夫本來的目的,並不是真的想搞清楚這些沒有進過監獄的人到底在該校學了些什麼,他的真實意圖是以此拖延在美國的時間,以便找一份與法學有關的工作。然而,當他看到這份奇怪的答案時,他感受到了震驚並決定馬上進行研究,哪怕報告出來後會被立即趕回捷克。
普熱羅夫首先走訪了紐約市最大的一家皮貨商店的老板,老板說:“是的,貝納特牧師教會了我們一支鉛筆有多少種用途。我們入學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這個題目。當初,我認為鉛筆隻有一種用途,那就是寫字。誰知鉛筆不僅能用來寫字,必要時還能用來做尺子畫線,還能作為禮品送人表示友愛;能當商品出售獲得利潤;鉛筆的芯磨成粉後可作潤滑粉;演出時也可臨時用於化妝;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裝飾畫;一支鉛筆按相等的比例鋸成若幹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當作玩具的輪子;在野外有險情時,鉛筆抽掉芯還能被當作吸管喝石縫中的水;在遇到壞人時,削尖的鉛筆還能作為自衛的武器……總之,一支鉛筆有無數種用途。貝納特牧師讓我們這些窮人的孩子明白,有著眼睛、鼻子、耳朵、大腦和手腳的人更是有無數種用途,並且任何一種用途都足以使我們生存下去。我原來是個電車司機,後來失業了。現在,你看,我是一位皮貨商,而且生活得很好。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去冒險犯罪呢?”
普熱羅夫後來又采訪了一些聖·貝納特學院畢業的學生,發現無論貴賤,他們都有一份職業,並且都生活得非常樂觀。而且,他們都能說出一支鉛筆至少有20種用途。
普熱羅夫再也按捺不住這一調查給他帶來的興奮。調查一結束,他就放棄了在美國尋找律師工作的想法,匆匆趕回國內。
後來,他成為捷克一家最大的網絡公司的總裁。而這段經曆卻不是故事。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無論你是偉大還是渺小,總是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的。就像那支鉛筆,你覺得隻是用來書寫那麼簡單嗎?當然不。隻要善於開發利用,除了自身最基本的功用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同樣道理,你也不僅僅是個頭腦健全的“人”而已。你有一切可供創造的東西,比如語言,比如知識,比如品德,等等。隻要善於自我挖掘和開發,一個人的發展潛力更是廣闊和不可限量的,無論你想朝哪方麵努力發展,隻要肯努力,肯用心,肯吃苦就會得到幾十年前或者幾年前做夢時才會享受到的一切?而這些,隻是讓你去發展自己,多角度地去發現、實踐,並且決不自暴自棄而已。所以你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