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進退有度,出奇製勝(3)(2 / 3)

對於那些敢於直諫的下屬,上司頭疼的往往不是他所提的意見有多麼難以接受,而是下屬提意見的方式讓他們受不了。比如這樣的話:“經理,您剛才說的觀點完全錯誤。我覺得事情應該這樣處理……”或是:“經理,您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認為應該……”你把上司的想法或做法一棒子打死,不要說他是你的領導,就是一般的同事、朋友都是很難接受的。你讓上司臉上掛不住,上司自然對你心存芥蒂,你的意見被采納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3)虛心為本

在上司麵前,你最好不要表露出“我比你聰明”的意向,在謙虛的請教之中表達你的意見是你最好的選擇。

在某公司的職代會上,公司討論一個方案。小陳發言:“我認為,還應該加入一點……”而小鄧的發言卻是:“我經過對這個方案的多方麵考慮,認為有些不太理想的地方。我提出來,如果有什麼不妥當的話,還請各位領導指正……”對於小陳,上司隻是神情冷漠地聽了一遍,無所表示。對於小鄧,上司卻著著實實地考慮了一番。從此以後,公司裏的事,還常常征求他的意見。原因就在於小鄧能掌握上司的心理,知道如何去維護上司的尊嚴。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不可恃功自負,當得知領導改變了自己的錯誤決定,采納了你的建議後,不要洋洋自得,最好不要多提此事,以後,領導定會更加重視你的意見。

(4)多“引水”,少“開渠”

向上司、決策者貢獻自己好的建議與計劃,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職責。然而,我們在獻計獻策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受重視、不被采納的苦惱。尤其是當一個經過自己潛心研究、周密思考,確信是一個非常合理、非常優秀的建議和計劃被上司斷然拒絕的時候,我們的苦惱會更劇烈。

碰到這種“進而不納”的情況,人們往往抱怨道:“能遇上一個知人善用、從諫如流的上司就好了。”這幾乎成了所有做下屬的一種傳統的、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之中很少有人願意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考慮“進而不納”的原因。也許,用多“引水”、少“開渠”的方式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出路。

多“引水”、少“開渠”的意思是說上司“進諫”時不要直接點破上司的錯誤所在,或越俎代庖地替上司作出你所謂的正確決策,而是要用引導、試探、征詢意見的方式,向上司講明其決策、意見本身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使上司在參考你所提出的建議資料信息後,水到渠成地作出你想要的正確決策。

威爾遜做總統時,在他的顧問班子中,惟有霍士最得其信任。別人的意見,他常常很少采用,或是根本不采用,而霍士卻屢屢進諫得以被采納,後來霍士做了威爾遜的副總統。

霍士自述說:“我認識總統之後,發現了一個讓他接受我的建議的最好辦法,我先把計劃偶然地透露給他,使對此感興趣。這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的。我有一次去謁見總統,向他提了一個政治方案,可是他對此表示反對。但是幾天之後,在一次筵席上,我很吃驚地聽到他將我的建議當作他自己的意見發表了。”

霍士不但使威爾遜自信這種思想是自己的,後來他還犧牲了自己許多偉大的計劃,讓給威爾遜來獲得民眾的擁戴。

那麼,霍士怎樣把計劃移植到威爾遜心中呢?他常常走進總統辦公室,以一種請教的口吻提出建議:“總統先生,不知道這個想法是否……您不覺得這樣做還有什麼不妥嗎……我們是不是這樣……”就這樣,霍士把自己的思想不露痕跡地灌入威爾遜的大腦,使他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這些計劃,加以完善並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