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他們的領隊,針對遊客的既急於到達旅遊區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麵對遊客的盤問與責備,沒有急躁,也沒有給出確切的答複,卻用一連串的“一會兒”、“馬上”等並沒有確指的詞語給與承諾,然而正是這一模糊語言的運用,使遊客們中途平靜地滯留了近一個小時,巧用模糊語言撫慰了遊客們不平靜的心。試想,如果他們的領隊在沒有把握下,給出明確的時間答複,或者說時間短一些,如“十分鍾之後,就可啟航。”但是,如果十分鍾之後,客輪仍然不能啟航,就把自己推向矛盾的境地,到時再作解釋,遊客們也不能相信,到那時,怨聲再起,更難平複。或者說時間長一些,也隻會增加遊客們的怨氣,於事無補。當然,更不能麵對遊客的盤問,不給任何的解釋。
另外,利用模糊語言還可以避免回答令自己難堪的話題。
巧用模糊語言可以避免回答令自己難堪的話題
(1)有些人總喜歡說三道四,甚至於散布流言蜚語。
俗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種人的心理,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嫉妒心很盛,他們甚至於傾向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心裏往往巴不得他人越來越倒黴,越來越困窘。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在我們麵前講他們是非的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其實,在我們麵前道他人是非的人,在其他人麵前自然也會講我們的是非。
跟這樣的人交談,不宜過於坦誠,把自己的心裏話都告訴他,對他所道的別人是非,也不要輕易讚同。當然,我們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下逐客令,要求對方住口。在來說他人是非者的心目中,我們至少還是他可以交流的對象。對於這樣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語言的表達特效,給予回複。
魯迅先生在《立論》一文中寫了這樣的情況。恭維他人孩子將來要發財、要做官的,得到的是感謝,直言他人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得到的是大家一頓合力痛打。然而,“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撒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在這種既不好說真話又不願說假話的情況下,隻好說些“啊唷,哈哈”之類不著邊際的話,敷衍搪塞。
與那些前來說是非者,“啊唷,哈哈”一下,哼哼哈哈,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種冷淡的反應,讓他覺得這類話題無法再交流下去,知難而退,從而中止談話。先用哼哈之類的模糊語言敷衍一下,然後,主動把話題引向健康的方向,實在不可擺脫,還可以選擇巧妙的借口,走為上策。
(2)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我們盡量不要觸及他人的隱私,那是在人的內心深處、一塊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領地,尊重他人隱私的神聖性,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但我們卻有被別人問及自己隱私的危險,比如:“你的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再如:麵對女性直接問對方的年齡,刺探他人社會背景等等。一旦被這些好事者探得一點蛛絲馬跡,可能會麵臨著傳播開去、流言四起的局麵。因此,遇到這樣的人,不能有啥說啥,可以采用模棱兩可的回答方法,既不冷落對方,又不使自己為難。
如果別人問我們“你的收入是多少?”我們可以回答“不比你的多”;如果別人打聽到你為了進這個單位,煞費周折,有意問“你是怎麼到這個單位的?”你可以說“如果你感興趣,待以後,我慢慢地告訴你”;如果別人打聽到,你的父輩在單位當領導,而故意問你“你在這個單位不錯吧?”你可以說“全托你的福”。
陳秘書在場麵上滾打多年,對於那些獵奇者很有一套回絕辦法。他的上司剛被提拔為單位主要領導之一,有人借此對他揶揄說:“這下子你可平步青雲了吧!”陳秘書明白對方的言外之意,這是在說處在他這樣特殊的位置上,不是靠自己的才幹,而是依附於他人得到提拔。但是陳秘書沒有做過多的計較,隻是一笑,說:“真的?你算得這樣準?那我可要感謝你了。”答話不卑不亢,但卻透露剛氣,對方立即為之語塞。試想,如果陳秘書真的較起勁來,說出一番大道理,那就顯得太認真,反而適得其反。
陳秘書采用是避實就虛的模糊回答法,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方法的運用是很常見的。如果我們是做業務的人員,常常能聽到別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對自己說:“聽說你談成了一筆大生意,該發財了吧?”若不承認,對方肯定還是將信將疑,若承認,也許正落入了對方的圈套,而且,事實上有可能並沒有這回事。我們可以這樣回答:“我聽說了,你也聽說了?那咱們一塊幹吧!”聽了這樣的話,別人也就不好意思再問了。
(3)把對方問的問題拋給對方。當別人有意當眾刁難我們時,我們可以來個模糊回答法,把對方問我們的問題,再拋給對方。比如汪某是個樂於看他人笑話的人,別人高興,他就覺得難受,別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他就格外高興。有一天,同事郭某因為失誤讓上司說了一頓。汪某得知後,就問郭某:“聽說你最近有些不順利的事,怎麼啦?”郭某一見他那樣子,就沒好氣,但他平靜地說:“既然已經知道,還說什麼呢?”郭某的回答,把汪某的問題順勢又拋給了汪某,既然他已知道了,那就讓他回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