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不要把過高的希望強加在孩子身上(1 / 1)

40歲男人家中大多是一個孩子。他們對孩子愛如珍寶,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然而由於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給孩子帶來了巨大壓力,望子成龍卻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特別迫切,父母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已成了一種特殊的病態。

據中華婦女聯合會提供的資料表明:全國抽樣調查的一萬戶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較科學的隻占23%,方法欠妥的占51%,有嚴重偏差的占23%。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孩子們也持同樣的看法。1996年8月《中國婦女報》組織了一次有關家教問題的社會調查,給青少年列出了一份25道題目組成的問卷。從回收的5000多份問卷來看,反映的許多問題的確發人深省。有31.5%的學生埋怨家長隻知道關心他的學習成績,有26.6%的孩子反映:“我想做的事家長總不讓我做;經常不讓我看電視;爸爸媽媽禁止我玩遊戲機;無法獲得課本以外的關於自然、社會等方麵的知識。”30%的青少年感到學習壓力太大。以往,考大學的起跑線是在高中,從高一起才開始向大學衝刺。而現在,起跑線逐步移到了初中甚至小學。不少家長督促孩子從小學起就開始奮鬥,起跑線越來越提前。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在寫信時幾乎是大聲喊叫:“我就要累死了!”

期望孩子成才,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然而孩子能否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還要看兩方麵的原因:一是孩子自身的特點、興趣以及對外界事物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麵是教育製度、教育水平對孩子的促進。

一般來說,事業心強、工作努力的父母注重於孩子的社會教育。他們把孩子交給幼兒園、交給社會,讓孩子自由發揮、自由發展。如果發現孩子在哪一方麵有興趣和愛好,就有目標地給予支持和鼓勵。這種自然型的教育在現實中比較常見。

由於客觀原因,有許多父母年輕時,自己的願望沒有實現,所以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十年動亂”,使整整一代人的求學深造之路化為泡影。於是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努力學習,考上大學,既能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能替自己圓了夢。這種“希望”型的家庭占的比例最大。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不但要做到學習成績優秀,而且還必須有特長,琴棋書畫、電腦航模,無一不花費大量的財力、精力、金錢去購買,再去請人執教,然後又親自監督,使孩子像一架上緊了發條的鍾擺。這樣不具體分析孩子的條件,盲目教育的結果大多是欲速不達,不但學習成績不理想,各種特長沒學會,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正常身心發育與成長。

還有些父母,辛勞半世,終於小有成就。於是,除了自己享受外,對孩子也溺愛有加,吃喝穿戴都很講究追求潮流時髦,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使孩子的品質和素質不高,而成為紈絝子弟。這種名為溺愛型而實際上是危害型的家庭也有一定數量。

另外,也有一些父母的素質較低,沒有什麼文化,卻又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看不起,於是不顧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實際能力,一味地模仿別人。

一位下崗的40歲父親靠幫人家拉貨掙錢養家,在醉酒後哭著對10歲的兒子說:“你爸爸這輩子沒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養出個樣兒來。你就好好學,將來成個人,讓我累死了也能閉眼吧!”

據一些家長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反映自己的孩子功課差,這樣的消息比股市暴跌還要讓他們難過。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評判子女好壞的標準嚴重失衡,孩子教育成敗多是以智力發展的好壞來衡量。“小孩成績好,一‘好’遮百醜”。

於是,我們的父母與孩子相處時的焦點隻有一個——考試成績。隻要考試成績好了,什麼都好說;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怎麼都不行。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家長們對學習好的孩子,極盡嬌寵。每年寒暑假的第一個星期天,許多大型商場都會擠滿一家三口的購物者。原因是孩子考試前家長往往許諾,考得好就給買高檔玩具、衣物、自行車,他們是來實現承諾的;而很多飯館也因此賺得缽滿盤滿。當然一些成績沒有達到家長要求的孩子,是絕對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不僅如此,“你真蠢”、“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此類咒罵聲劈頭蓋臉,整天不絕於耳,整個家庭被愁雲悲霧籠罩著,失去了往日的歡笑。

期望孩子成才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千方百計地“逼”孩子出人頭地,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和實際能力,那麼你的教育就必定失敗,而你的“關心愛護”也會成為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負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