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生活離不開工作——事半功倍的心理技巧(1)(1 / 3)

這個世界好像充滿著神秘的不平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並不一定正確。“事倍功半”的麻煩總是困擾著每一個追求效率的有心人。

在本章,我們要告訴你“多”與“少”的真正奧秘,為你提供事半功倍而達成目標的心理秘訣。

69.注意的穩定性——鬼斧神工來自忘我境界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長時間地穩定在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上。如上課時專心聽講,注意力就會穩定在老師的講課上。當然,嚴格說來,注意的穩定性是有一定的時間限製的,任何人都無法使自己的注意永遠穩定在某個對象上。

一般地,單調的活動就往往會降低人的注意力,而活動多樣化,並且不同的活動交替進行,或者不斷出現新內容,就可以較長時間地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在培養自己的注意穩定性的同時,要注意避免注意分散的現象,加強抗幹擾能力。

梓慶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長砍削木頭,製造一種當時常用的樂器———鐻(ju)。

梓慶製作鐻的手藝非常高超,看到的人都驚歎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後,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麼方法製成鐻的?”

“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麼技法,”梓慶回答說,“我隻有體會,在做鐻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三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到第五天,就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到第七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製鐻,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

梓慶在把外界的幹擾全部排除之後,才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製鐻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他才開始動手加工製作。“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說。在向魯王詳細介紹製鐻的過程後,他繼續說:“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鐻製成後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執著、專一、忘我,也就是把注意力穩定在注意對象或所從事的活動上。就像凸透鏡把光線聚在一點上,能產生巨大的熱量,甚至引起燃燒,沒有高度的注意穩定性,幾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很好。

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上的時間。人在感受某種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如果把一隻表放在離人一定距離的地方,使他剛能聽到表的滴答聲,這個人會時而聽到表的聲音,時而聽不到;或者感受到表的聲音時而強、時而弱。注意的這種周期性變化稱為注意的起伏。

注意起伏的一次周期可以分為一個正時相和一個負時相。正時相表現為感受性提高,負時相表現為感受性降低。起伏的速度在人與人之間、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都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平均約為8~10秒。注意的起伏與感覺器官的適應有關。現代神經生理學家提出新的假設,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機體一係列的機能變化聯係起來,認為是動脈血壓、呼吸的節律性、一定類型神經元的節律性的機能作用的結果。

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種活動上的時間。它並不意味著注意總是指向於同一對象,而是注意的對象或行動有所變化,但人對整個活動仍保持著注意。比如在學生上課過程中,可能既要聽講,又要看黑板、記筆記等,但注意力始終保持在上課這一活動上。

同注意穩定性相反的狀態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由無關刺激的幹擾或由單調刺激的長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現象。無關刺激對注意幹擾作用的大小,取決於刺激的特點與注意對象的關係。實驗證明,與注意對象相類似的刺激比非類似的刺激幹擾作用更大;同樣的無關刺激,對知覺的影響小,對思維的影響大;在知覺過程中,視覺受無關刺激影響小,聽覺受無關刺激影響大。

此外,使人發生興趣的或強烈地影響著情緒的刺激,也會引起注意的分散。但這並不是說任何附加刺激都會引起注意分散,相反,隔絕外界的一切附加刺激,要想保持穩定注意也是很困難的。因為缺乏外界刺激,大腦皮層難以維持較高水平的興奮,要保持注意就非常困難。所以,有時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但不會減弱注意,反而會加強注意。

70.選擇的優化——歧路亡羊

選擇是複雜係統自身固有的行為,我們可以把選擇看作“博弈”的過程:不僅環境在選擇係統,係統也在選擇環境,雙方各自作為一個可能性的集合,互相構成挑戰。係統和環境具體的相互作用(挑戰和反應,試探和反應)決定了有序結構的形式和進化的方向。而係統的自我選擇則是係統能動性和自主性的典型表現,是係統自我規定和自我發展的基本機製。

不難理解,具有自覺的選擇能力,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之一。人類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是能動的、創造性的,其本質在於選擇。這就是說,人人都應當有選擇的能力。在選擇時,選擇麵要適當,過窄和過寬都不利於做出最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