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批評別人,使人獲得自我實現”
卡耐基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很容易隨意地批評、抱怨或者指責別人,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直接後果就是使對方與自己形成對立,為雙方的溝通與交流設置障礙。
人們不喜歡別人的批評、抱怨,喜歡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理解,所以說,一句尊重別人的話與一句批評別人的話比起來,尊重別人的話讓人心情舒暢,易於接受。希望得到尊重、獲得自我實現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如欲采蜜,勿蹴蜂房
“本節導讀: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
卡耐基認為,人性的弱點(自然天性)之一,是做錯事隻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批評對事情的解決產生不了任何積極的效果,它會使被批評的人產生防禦心理,竭力地為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嚴重傷害一個人的自尊並使其產生挫敗感,最終激起他的反抗欲,甚至有時會置人於死地。
如果你要獲得好感或是了解問題的真相,就要在個人人格、自我克製上下工夫。當我們要應付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記住,我們不是在應付沒有情感的動物,而是在應付富有感情的人。就像成功人士卡萊爾所說——要顯示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那就要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卑微的人。
所以,要成功,就不要批評、責怪或者抱怨。
在1931年的5月7日,紐約市民目睹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圍捕格鬥!凶手是個煙酒不沾,綽號“雙槍”,名叫克勞雷的罪犯。他被包圍在西末街——他情人的公寓裏。
150名警方人員,把克勞雷包圍在他藏身的公寓頂層。他們在屋頂鑿了個洞,試圖用催淚毒氣把凶手熏出來。警方人員已把機槍安置在附近四周的建築物上,一個多小時後,這個紐約市最清靜的住宅區,就響起了一陣陣驚心刺耳的機槍、手槍聲。克勞雷藏在一張堆滿雜物的椅子後麵,手持短槍,接連向警方人員射擊。上萬的紐約市民,懷著激動而興奮的心情,觀看了這警匪槍戰的一幕。要知道,在紐約還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變故。
當克勞雷被捕後,警察總監馬羅南指出:這暴徒是紐約治安史上最危險的罪犯。這位警察總監又說:“克勞雷殺人就像切蔥一樣……他會被判處死刑!”
可是,“雙槍”克勞雷認為自己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當警方人員圍擊他藏身的公寓時,克勞雷寫了一封公開信,寫的時候因傷口流血,在那張紙上留下了他的血跡!克勞雷的信這樣寫道:“在我身體裏麵,是一顆疲憊的心——那是一顆仁慈的、不願意傷害任何人的心。”
在這件事之前不久,克勞雷駕汽車在長島一條公路上,跟一個女伴調情。當時突然走來一個警察,來到他停著的汽車旁邊,說:“讓我看看你的駕駛執照。”
克勞雷不說一句話,拔出他的手槍,就朝那警察連開數槍,警察倒地而死。接著克勞雷從汽車裏跳了出來,撿起警察的手槍,又朝地上那具屍體放了一槍。這就是克勞雷所說的“在我身體裏麵,是一顆疲憊的心——那是一顆仁慈的、不願意傷害任何人的心”。
克勞雷被判電椅死刑,當他走進受刑室時,你想他會說“這是我殺人作惡的下場”嗎?不,他說的是:“我是因為要保衛我自己才這樣做的。”
這段故事的含意,是“雙槍”克勞雷對自己沒有一絲的責備。
這是罪犯中一種常見的態度嗎?如果你是這樣想,再聽聽下麵這些話。“我將一生中最好的歲月給了別人,使他們獲得了幸福愉快,過著舒
服的日子,而我所得到的隻有侮辱,我成了一個遭人搜捕的人。”
那是卡邦所說的話,他是美國的第一號公敵,橫行在芝加哥一帶,是一個最凶惡的匪首。可是,他認為自己是有益於群眾的人——一個沒有受到讚許,反而被人誤會的人。
休士在紐約被槍彈擊倒前,也有過這樣的表示。他接受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是一位有益於群眾的人。而事實上,他在紐約是個令人發指的罪犯。
我曾經和星星監獄負責人華賴·勞斯有過一次有趣的通信。
他說:“在星星監獄中,很少有罪犯承認自己是壞人,他們的人性就跟你我一樣。對於為什麼要撬開保險箱,或是一再開槍傷人,他們總有自己的見解,他們甚至為自己反社會的行為辯護,因此堅持自己不應該被囚禁起來。”
如果卡邦、“雙槍”克勞雷、休士和許許多多在監獄中的暴徒,完全不知自責,不把犯罪的原因歸咎在自己身上……那你我所接觸的人又如何呢?
已故的華納梅格,有一次這樣承認說:“30年前我就明白,責備人是愚蠢的事,雖然我不抱怨上帝沒有將智能均勻地分配給世人,可是我對克製自己的缺陷確實感到非常吃力。”
華納梅格很早就學到這一課,可是我在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行走了三十多年,然後才豁然省悟……
沒有人會為了任何一樁事情來批評他自己,無論錯誤到何種程度,一百次中有九十九次幾乎都是如此。
批評是沒有用的,因它使人增加一層防禦,因而會竭力替自己辯護。批評也是危險的,它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並激起他的反抗。
德國軍隊裏的士兵們,在發生某一件事後,不準許立即申訴、批評。他需要懷著滿腹的怨氣睡去,直到這股怨氣消失。如果他立即申訴,會受到處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的必要——就像滿腹牢騷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妻子,斥責怒罵的老板……和那些吹毛求疵、令人討厭的人。
從連篇累牘的曆史中,你可以找出很多很多毫無效果的“批評”的例子。羅斯福和塔夫脫總統那著名的爭論分裂了共和黨,而使威爾遜進了白宮,使他在世界大戰中留下了勇敢、光榮的一頁,並且改變了曆史的趨勢。
讓我們追敘一下當時的情形。
1908年,羅斯福離開白宮的時候,他讓塔夫脫做了總統,然後自己去非洲狩獵。當他回來的時候,他指責塔夫脫守舊,想使自己連任三屆總統,並且組織了“勃爾摩斯黨”。這幾乎毀滅了共和黨。就在那次選舉中,塔夫脫和共和黨隻獲得兩州的支持,這是共和黨最大的一次失敗。
羅斯福責備了塔夫脫,可是塔夫脫有沒有責備他自己呢?當然沒有。塔夫脫兩眼含著淚水,說:“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我現在做的不同。”
究竟是誰做錯了?這情形我不知道,也不需要去探究。不過我要指出的一點,就是羅斯福所有的批評,並沒有使塔夫脫覺得自己不對。那隻使塔夫脫盡力替自己辯護,他眼中含著淚水,反複地說:“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我現在做的不同。”
還記得曾經赫赫有名的煤油舞弊案嗎?它使輿論憤怒了好幾年,震動了整個國家!在任何人的記憶裏,在美國公眾生活中,從沒有發生過這類情形。
下麵是這起舞弊案的原委。
哈爾信脫·福爾是哈定總統任上的內政部長,當時總統委派他主事政府在埃爾克山和蒂波特油田保留地出租的事宜。那塊油田,是政府預備未來海軍用油的保留地。
福爾是不是公開招標了呢?不,沒那回事,福爾幹脆把這份豐厚的合約給了他的朋友圖海尼。圖海尼又如何呢?他把自己稱之為“債款”的10萬美元,給了這位福爾部長。
福爾接著用他高壓的手段,命令美國海軍進駐那一地區,把其他競爭者趕走,因為他們的鄰近油井吮吸埃爾克山的財富。保留地上的那些競爭者,在槍杆、刀光下被趕走了,可是他們不甘心,他們走進法庭,揭發了蒂波特1億美元的舞弊案。這件事發生後,影響之惡劣,幾乎毀滅了哈定總統整個的行政組織,全國嘩然,一致聲討哈定政府;共和黨也幾乎垮台,而福爾也被判入獄。
福爾一時間焦頭爛額——在公務執行中,很少有人被這樣譴責過。他後悔了?不,根本沒有!
那是幾年後,胡佛在一次公共演講中暗示,哈定總統的死,是由於神經的刺激和心裏的憂慮,因為有一個朋友曾經出賣了他。當時福爾的妻子也在座,聽到這話後立刻從座椅上跳了起來。她失聲大哭,緊緊握著拳頭,大聲說:“什麼……哈定是被福爾所出賣的?不,我丈夫從未辜負過任何人。即使這間屋子堆滿了黃金,也不會誘惑我丈夫做壞事。他是被別人所負,才走向刑場被釘上十字架的。”
這情形你可以明白,人類的天性,是做錯事隻會責備別人,而絕不會責備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所以你我明天若要批評別人的時候,就想想卡邦、克勞雷和福爾這些人。
批評就像飼養的鴿子,它們永遠會飛回家的。我們需要了解,我們要矯正或譴責的人也會為自己辯護而反過來譴責我們的。就連溫和的塔夫脫都要這樣說:“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我現在做的不同。”
1865年4月15日,星期六的早晨,林肯躺在一個簡陋公寓的臥室中。這個公寓就在他遇刺的福特戲院對麵。林肯瘦長的身體躺在一張短短的往下沉的床上,靠床的沿壁掛著一幅朋漢“馬群展覽會”的複製畫,一盞煤氣燈散發出幽暗的光亮。
林肯躺在那裏奄奄一息的時候,陸軍部長斯坦頓說:“躺在那裏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元首。”
林肯做人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我曾費了十年左右的時間,研究林肯的一生,同時我費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撰寫了一部有關他的書,我替這部書取名叫《你所不知道的林肯》。
我相信我對林肯的人格和他的家庭生活的詳盡研究,已到任何人所能做到的極限。我又找出有關林肯待人處世的資料,做特殊的研究。林肯是否曾放任批評別人?是的,當他年輕的時候,在印第安納州的鴿溪穀,他不但批評,而且還寫信作詩去譏笑人,他把寫好的東西扔到一定會被那人撿到的街路上,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人們對他終生的反感。
林肯在伊利諾伊州的春田鎮掛牌做了律師後,還在報紙上發表他的文稿,公開攻擊敵對他的人,但是像這樣的事他隻做了一次。
1842年秋季,林肯譏笑一個自大好鬥的愛爾蘭政客,這人叫希爾茲。林肯在春田的報上,刊登出一封匿名信諷刺他,使全鎮的人恥笑他。希爾茲平時敏感而自豪,這件事激起了他心頭的盛怒。當他查出是誰寫的這封信時,立即跳上馬去找林肯,要和他進行決鬥。
林肯平時不願意打架,他反對決鬥,可是為了自己的麵子卻又不能不接受挑戰。他的對手希爾茲讓他自己選用武器。林肯兩條手臂特別長,就選用了馬隊用的大刀,他同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學習刀戰。到了約定的日期,他和希爾茲在密西西比河的河灘上,準備一決生死,就在最後一分鍾,他們雙方的朋友阻止了這場決鬥。
那次對林肯來講,是最驚人、最可怖的事。可是,這件事卻給了林肯一個極寶貴的教訓,那就是如何待人。從那以後他永遠不再寫淩辱人的信,永遠不再譏笑別人。從那時候開始,他幾乎從不為任何事而批評任何人。
美國內戰的時候,林肯屢次委派新將領統率“波托麥克”軍隊,可是一個個都遭到沉痛的慘敗……林肯懷著失望而沉重的心情,獨自一個人在房間裏踱步。全國幾乎有半數的人指責這些不能勝任的將領,可是林肯保持著他平和的態度。他最喜歡的一句格言,便是“不要評議人,免得為人所評議”。
當林肯的妻子和有些人刻薄地談論南方人時,林肯總是這樣回答:“不要批評他們,我們在相同的情形下,也會跟他們一樣。”
可是,如果有人有充分理由批評別人的話,那就是林肯了,我們看下麵這個故事。
1863年7月4日的晚上,南方的李將軍開始撤退。當時全國雨水泛濫成災,當李帶領敗軍到達波托麥克時,看到前麵河水暴漲,根本無法過河,而勝利的聯軍就在後麵。李和他的軍隊進退維穀。
林肯知道這正是個極好的機會,把李的軍隊俘虜,可以立即結束這場戰爭。林肯滿懷希望,他命令彌特不必召開軍事會議,立即進襲李的軍隊。他先用電報發出命令,然後派出特使要彌特立即采取行動。
可是這位彌特將軍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彌特所采取的行動,跟林肯的命令相反。他召開了一個軍事會議,違反了林肯的命令,遲疑不決地拖延下去。彌特用了各種借口複電,實際上是拒絕進襲李將軍。最後河水下降,李和他的軍隊就這樣逃過了波托麥克。
“彌特這麼做是什麼用意?”林肯知道這件事後,憤怒至極。他向兒子大聲說:“老天爺,這是什麼意思……李軍已在我們掌握中了,隻要一伸手,他們就是我們的了……在那種情形下,任何將領都能帶兵把李打敗,如果我自己去已經把他捉住了!”
在沉痛失望之下,林肯寫了封信給彌特。林肯在他人生的這段時間中是極端地小心,措辭非常謹慎的,所以在1863年,這封信出自林肯手筆,該是最嚴厲的斥責了。林肯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親愛的將軍:
我不相信你能領會到由於李的逃脫所引起的不幸後果和對戰局的更大影響。他已在我們的掌握中,如果將他捕獲,再加上最近我們其他地方的勝利,可以立即結束這場戰爭。
可是照現在的情形來推斷,戰事將會無限期地延長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地襲擊李軍,你又如何能再向他進擊……我不期望你現在會有多大的成功,因為你已讓黃金般珍貴的機會溜走了,這使我感到無限沉痛。
據你的猜想,當彌特看到這封信後,他將會如何呢?
可是彌特從沒有看到這封信,原因是林肯並沒有把信寄出去。這封信是在林肯去世後,人們從他文件中發現的。
我有這樣的想法——這隻是我的猜想。林肯寫了這封信後,望著窗外喃喃自語:
“慢著,或許我不能這樣匆忙,我坐在這寧靜的白宮裏命令彌特進攻,那是一樁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如果我到了吉地司伯,也看到彌特所看到的那麼多血,耳朵也聽到傷者的呼叫、呻吟,也許我也不會急於向李軍進攻……如果我有跟彌特一樣懦弱的個性,或許我所做的,會跟他做的完全一樣。
“現在木已成舟,無法挽回了,如果我發出這封信,固然解除了我心裏的不愉快,可是彌特也會替自己辯護。在那種情形下,會引起他對我的反感,會損害他以後做司令官的威信,甚至還會迫使他辭去軍隊的職務。”
最終,林肯沒有把信發出。因為他從痛苦的經驗中知道,尖銳的批評、斥責永遠不會有效果的。
羅斯福總統曾經這樣說過,當他任職總統,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他會把座椅往後麵一靠,仰起頭,朝著寫字台壁上那幅很大的林肯畫像看去。他這樣問自己:“如果林肯處在我眼前這種困難下,他將會如何反應?他將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以後如果我們想要批評人家時,讓我們也這樣問自己:“如果林肯遭遇到這類事,他會如何處置呢?”
你所認識的人,你願意他改變、調整,或是進步嗎?是的,那是最好不過的。可是為什麼不從你自己先開始呢?從自私的立場來說,從自己開始要比改進別人獲益更多。
“當一個人爭論、激辯時,”鮑寧這樣說,“他在若幹方麵已不是正常的狀態。”
在我年輕的時候,就很想讓人家知道我,我曾寫過一封信,給美國文壇上一位極負盛名的作家,他叫台維斯,那時我準備給一家雜誌社寫些有關文壇作家的文章,所以我請台維斯告訴我他寫作的方法。
數星期後,我接到一封信,信上附注著這一句:“信係口述,未經重讀。”這兩句話很吸引我的注意,相信寫這信的人是一位事務繁忙的大人物,而我卻一點也不忙。可是,我急於引起這位大作家台維斯的注意,我在寫了一封簡短的回信後,後麵也加上這樣幾句:“信係口述,未經重讀。”
台維斯不屑再給我回信,隻是把我那封信退了回來,可是下麵潦草地寫著幾個字:“你態度之不恭無以複加。”
是的,我錯了,或許我應該得到這樣的斥責。可是,人性使然,這使我對他產生了極度的憤恨。甚至十年後,我知道台維斯去世的消息時,我心裏還深深恨他。而我卻羞於承認,就是他給了我傷痕。
如果你要激起一股怨憤,使人痛恨你十年,一直到死,那麼你可以放任自己對別人作刺激性的批評。
當我們要應付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記住,我們不是在應付沒有情感的動物,而是在應付富有感情的人。
而批評是一種危險的導火索——一種能使自尊的火藥庫爆炸的導火索,這種爆炸有時會置人於死地。
這樣的例子還少嗎?胡特將軍受到人們的批評,又被禁止帶兵去法國,這對他自尊心的打擊,幾乎縮短了他的壽命。
苛刻的批評,曾使敏銳的哈代(他是英國文壇上一位非常出色的小說家)永遠拋棄了執筆寫小說的勇氣。
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並不伶俐,可是後來成為極有手腕並且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駐法國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又這樣說,“而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好處!”
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人、斥責人和抱怨人,同時,也隻有絕大部分愚蠢的人才這樣做。
但若要寬恕和理解,那就需在人格、克己上下工夫了。
卡萊爾曾經這樣說過:“要顯示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那就要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卑微的人。”
正如強森博士所說的:“上帝在末日之前,還不打算審判人。”
你我又為什麼要批評人呢?
因此,永遠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
讚美——與人相處的秘訣
“本節導讀:獻出你真實、誠懇的讚賞”
卡耐基認為,獲得自我實現的欲望,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他認為這是人類一種痛苦的、亟待解決的“饑餓”,如果你能真誠而自然地滿足對方這種內心的饑餓,就可以將他控製於股掌之中。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得力助手之一司華伯,就是一個善於激發別人熱誠的人,他認為充分發掘每個人才能的方法,就是用讚美和鼓勵。這種讚美和鼓勵一定要出於自然和真誠,膚淺、自私、虛偽的諂媚注定失敗,而且會招人嫉恨。當你在思考解決某種問題或者說服別人達成某種目的時,就請想想別人的優點,考慮一下別人的需求,這樣當你開口時,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支持!
世界上隻有一個方法,可使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你有沒有靜心下來,想過這方法呢?是的,隻有這樣一個方法能使人自願去做一件事。
記住,再也沒有其他方法。
當然,你可以用一把左輪手槍,對著一個人的胸脯,那人會乖乖地把手表給你。你可以用解雇來威脅一個你雇用的人跟你合作。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恫嚇,讓一個孩子做你要他做的事。可是這些粗笨的方法都有極端不利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