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靈活運用各種記憶策略和方法。
針對記憶材料的不同性質、數量和範圍大小,以及不同學習情境和個人情況,分別采取恰當的策略和方法,能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4)複述程度也能表明理解水平,用自己的言語去解釋或複述新知識,能增強理解,有助於記憶。
我們從理解記憶的四個特征的情況,來衡量理解記憶的運用水平。如果這幾個方麵做得好,就可以全麵、精確、牢固、迅速地提高記憶效果。
要實現理解記憶,我們首先要了解如何實現理解這個過程。我們要知道分析與綜合是理解的實質。
如何進行分析與綜合呢?具體方法可以分為5步進行。
第一步:了解大意。
當我們記憶某個事物的時候,首先要弄清它的大致內容。拿讀書來說,先要通讀或者瀏覽一遍。如果是記憶音樂,先要完整地聽一遍全曲,了解了全貌才能對局部進行深刻的理解,這也就是“綜合”。
第二步:進行局部分析。
對事物有了大致了解後,就要逐步深入分析。比如對一篇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論據,根據結構分成若幹段落,逐個找出主要意思,也就是要找出“信息點”,加以認真分析、思考,以達到能編製文章綱要的程度。
第三步:尋找重點和關鍵。
找到文章的要點、關鍵和難點,並弄明白,牢牢記住。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理解和記住其他比較次要或者從屬的內容。
第四步:融會貫通。
就是將所理解和記住的各種局部內容,聯係起來反複思考、全麵理解,這樣更有利於加深記憶。
第五步:在實踐中運用。
所學的東西,是否真正理解了,還要看能否在實踐中運用。如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就“卡殼”,那就說明並未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是有具體標準的,一是能夠用語言和文字解釋,一是會實際運用。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會繼續深化理解。
首先,我們既然知道了記憶的這種規律特點,那麼在記憶的時候就要經常有意識地運用理解記憶,在記憶的時候展開積極的思維,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可以運用理解記憶的時候不去運用,而偏偏要使用機械記憶進行無意義的重複,那可就不止事倍功半,而是相差十倍、二十倍了。
我們在記憶材料的時候,隻要它是有意義的,就應該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後記憶”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係,而不要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地記憶。例如,背古文,如果不把古文的意思弄懂,那麼就會像背天書一樣,非常吃力。如果把古文裏的實詞、虛詞都弄懂了,把全篇的中心意思掌握了,這時再背,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背起來就有興趣得多,也快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而對於那些沒有明顯意義聯係的學習材料,如曆史年代、數字、外文單詞等,我們可以利用記憶術的一些方法,采用聯想、諧音、歌訣等人為的方法去建立起一定的意義聯係,幫助記憶,變死記為活記,從而提高記憶的效益。
理解記憶是以理解材料內容為前提的。這種理解不僅是看懂了材料,而且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以及該材料和以前的知識經驗之間的關係。要做到真正理解記憶的對象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對識記材料要分析綜合,真正弄清事物的意義、概念的含義、所學的內容的精神實質。
(2)把所學的知識付諸實踐,要在運用中重複已經記住的材料,使理解不斷加深。
運用理解記憶法去記憶材料時,應注意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後記憶”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層次,找出它們之間的邏輯聯係,而不要從一開始就逐字逐句地記。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說理解記憶效率高、效果好,是不是說隻要理解了就一定能記住呢?這可不一定。對於理解的東西,往往也還需要多次重複才能記住。有的人理解了某個學習內容,就以為學習過程已經結束,沒有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記住它們,不再通過重複加深印象,那麼,是不可能把學習內容完全、準確地記住的。理解了也需要重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