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發生了一件令我吃驚的事:小羅和小廖都是我初中同班同學,八年後的現在他們倆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裏居然轟轟烈烈的宣布在一起了。小羅是中南大學的高材生,但家裏經濟條件一般;小廖是一個專科生,卻是實實在在的富家千金。令我無法相信的是,八年前那個自卑的小廖現在在學校炫富到了極致,如每天開寶馬上學。但雙方父母知道兩人在一起之後堅決反對,沒幾天就不歡而散了,而我的朋友圈裏每天都多了一些傷情的心靈雞湯。
由此,我心中感慨現在人的愛情來的快去的也快,這也正好印證了最近網絡上常流傳的一句話:從前車馬書信慢,一生隻夠愛一人;如今燈紅酒綠,一路繁花半世,卻得幾徘徊。但看完電影《青木瓜之味》,讓我對愛情的向往還有那麼一點點餘熱。
主人公·梅,家裏貧困,因此在少奶奶家中做丫頭。少奶奶的女兒從小就過世了,而梅又與少奶奶的女兒年紀一樣大,因此幸運的得到了少奶奶的愛戴。
影片向我們展示了多處悄無聲息的愛。如少奶奶很早就起來幫梅生火,這是母親對女兒的思念與疼惜轉移到梅身上;梅一聽說浩仁少爺會來家裏吃飯便把自己收拾的幹幹淨淨,穿上紅色靚麗的上衣,這是情竇初開的少女對自己暗戀對象的示意與在乎;梅離開少奶奶家之後便到了浩仁少爺家做丫頭,每天浩仁少爺吃的飯菜都做的秀色可餐,這是梅對少爺的愛意情不自禁的流露;少爺每天教梅讀書識字,這是愛一個優秀的人會使自己也變得優秀。這些點滴的愛,給人溫暖,讓人羨慕,現在的我們誰又不是向往著這些情感?但在我們向往的同時,你是否又有捫心自問,你是否有把這些愛意舉止付諸於行動?
影片的音樂也是別出心裁。開篇大量的采用古典弦樂器,後段出現居多的樂器是鋼琴。因此影片前部分的節奏是緩慢的,故事情節的展開是娓娓道來的,為梅的出生背景與經曆做簡單的鋪墊,從而加強故事的完整性;後部分運用了節奏稍快的鋼琴曲,突出梅隨著時間的流動這一人物已經成長,開始具備自我意識,而她心目中對少爺的愛意也慢慢的成熟而濃烈,從而導致影片中少爺與現任妻子分離,最終與梅在一起。也是稍快的音樂節奏推動了故事情節的迅速發展。影片中還存在著別具一格的一段音樂,那就是每當梅遭受著小少爺的欺負和搗亂,都會有一段無厘頭·奇怪的音樂響起,而這段音樂卻從側麵反映著梅隨時都可能遭受小少爺不確定性的攻擊,對於這種欺辱,梅的內心是無奈的,塑造了一個啞巴吃榴蓮有苦說不出的人物形象。
導演對於演員的服裝造型更是“別有用心”。影片中三位少爺和先生都穿著幹淨整潔的白襯衣,而下人的穿著便是暗色的麻布材質。從服裝造型中,就直接劃分了主仆之間的界限。同時也運用服裝造型在表達著一份未說出口的戀情。梅聽到浩仁少爺會來家中吃飯,換上了鮮豔亮麗的紅色上衣,直入觀影者視線;在浩仁家中梅穿上了少奶奶送的紅色旗袍和抹上了紅色口紅,更是奪人眼目;在浩仁少爺教梅讀書識字,梅也穿上了白色的服裝,實現了一個從不識字幹粗活的仆人到一個知書達理,美麗動人女子的成功轉變;結尾,梅穿上了黃色的服飾,寓意著此時的梅已經完完全全做到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命運隨著服裝的更換無形中也在一點點的轉變,此時她不再是浩仁少爺家中的丫頭,而是快成為了一個孩子的母親。
梅從最初對少人的愛慕,暗戀,到最後能夠真真實實與少爺在一起,並有了自己愛情的結晶,而現在她的變化與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她勤勞專一賦予她的。對浩仁少爺的一眼,梅做到了一世的鍾情,這份感情支柱使她堅持了這份愛戀,擁有了現在美好的事物與美麗的人生。
而我更想說的是,喜歡一個人可能就是幾秒的事,但愛一個並和他在一起卻是一生的事,兩者不可混淆,也希望那些選擇了愛情的人和正在戀愛的人對此尊重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