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燒了個腦(1 / 2)

張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詩意為:這座山上的風光景物弄啊弄啊,弄著春天的陽光。朋友,麵對如此美景,不要因為有點小陰天就想著要回去嘛。哦~,原來你是怕下雨淋濕衣服啊,那你就想多了。我跟你講,就算這天氣晴朗明媚,毫無下雨的征兆,隻要你進了這深山,山裏的霧氣也會把你的衣服打濕滴。

送別詩中,這首算是一朵奇葩,因為作者本身就是一朵奇葩。

咱先了解一下作者其人。

說起張旭啊,他的名聲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那真是東升的旭日,光芒萬丈!因為他是中國的聖級人物,被曆代後人頂禮膜拜。之所以說他是聖級人物,是因為他被稱為“草聖”。

草聖?哦~,明白了!那張旭肯定是著名的植物學家,一生精研草木,上承《神農本草》,下啟《本草綱目》!

呃~~~,不是的。

草聖,說的是張旭的草書出神入化、登峰造極、別開生麵。當然,也有人認為草聖是東漢末年的張芝。張芝對草書的體例有開創之功,張旭對草書的風格有升華之績。他們二人誰聖誰不聖並無爭論的必要,反正都是他們老張家的。實在不行那就兩聖,漢一個,唐一個,各聖各的。

其實說起來,張旭和張芝在筆法傳承上還是頗有淵源的。你看,張旭的書法學自其舅陸彥遠,教陸彥遠的是其父陸柬之,教陸柬之的是他舅舅虞世南,教虞世南的是他的舅舅智永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王羲之的草書就師承張芝。

後來,張旭把筆法傳給了愛徒顏真卿和鄔彤,此二人又先後傳給了懷素和尚(鄔彤的表弟)。於是,懷素成為了一個在草書上和張旭齊名的人物。

對了,張旭還有一位書法弟子,叫李白。

再來看看其他信息。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人(吳郡)。看到這裏我就有點糊塗了:古人排行不就是按“伯仲叔季”來標記的嘛,張旭字伯高,說明他是家裏兄弟中的老大,怎麼後來又字季明,變成老四了呢?

難不成,在一個意味深長的夜晚,張老爺子叫來張旭,顫巍巍地說:“旭兒啊,來,坐。趁你娘不在了,為父給你說件事。你老爹我年輕的時候,也走過南,闖過北。當年在大明湖畔,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為父和一位姑娘···咳咳咳···後來又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咳咳咳···再後來···你懂的。這麼說吧,你還有三個哥哥。”

這麼說吧,我為張老爺子打call!

再看張旭的生卒年,我又糊塗了。《唐詩鑒賞辭典》以及某度上,都認為張旭在景雲年間(710-711)前後過世,這就讓人迷惘了。根據顏真卿的履曆來看,他曾在二十五歲和三十五歲時兩次向張旭請教筆法,分別是開元二十二年(734)和天寶三載(744)。他請教的是鬼嗎?!托夢式雲教學啊?!

好在某度的另一條詞條上顯示張旭的生卒年為“675年—750年”。不過鑒於前科,我是不太相信這組數據了。

這些都不重要啦,下麵說說張旭的奇葩之處。

先看看他的名聲:

吳中四士:張旭、包融、賀知章、張若虛(寫《春江花月夜》那位)。

飲中八仙:張旭、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李白、焦遂。

盛唐三絕:張旭(草書)、李白(詩歌)、裴旻(舞劍)。

以上內容可以得知:張旭是一個愛喝酒,且有文采的書法家。

這就奇葩了嗎?當然不是,不愛喝酒且沒有文采的書法家才是奇葩。

他的文采先擱一邊,看看他是怎麼喝酒的。

杜甫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這就是說,張旭喝了二兩之後就“脫帽露頂”,也就是摘下帽子,露出頭頂。我心說:這也沒什麼呀!當眾展示一頭烏黑柔順的秀發,很油、很亮、很duang duang。沒毛病!

後來才知道,古人(清代以前)是很忌諱露頭頂的,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那簡直就和你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光膀子差不多。

再看,《唐才子傳》說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張顛。與賀知章等為酒中仙人。”

他喝了酒僅僅光膀子(露頂)還不行,還得“狂走”,幾乎是半裸奔!

(張旭:“都起開!別拉我!我沒喝多!嗯嗯~我沒事!”

本山大爺:“張旭,沒事走兩步!走兩步!”)

你以為他暴走一會兒就消停了吧,他不!他還要寫書法,不用毛筆,用毛發!(飄柔,就是這麼自信!)

寫完了,他自己抬眼一看:呀嗨!神了!這字兒誰寫的?極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