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離別:一切,從一場送別開始??????
2.遠行:在路上??????
3.閨情: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4.軍旅:這是一份苦樂參半的職業
5.登臨:登山臨水,必有所思??????
6.視昔:俱往矣,數風流人物,一、二、三、四??????
7.懷遠:遙遠的他;呃???她;呃???它;呃???他們吧
8.尋訪:朋友,i am coming??????
9.相遇:難得一見,不過??????
10.賞音:動次大次,動次大次??????
11.有贈:我給你講??????
12.酬和:剛才你說的事兒,我是這麼想的??????
13.言他:有這麼一個人??????
14.即事:有這麼一件事??????
15.詠物:有這麼一個東西??????
16.遊仙:那些年,我們一起開過的腦洞??????
17.時節:是時候了??????
18.歸來:謝天謝地,沒死在外頭?????
19.閑居:老婆孩子熱炕頭,十來畝地一頭牛。
20.長篇:字兒多!
21.白話:這都能寫詩,你不試一試?誰要說不會,真是大白癡。
22.殊製:唐詩中的一股泥石流!
23.抒懷:啊!人生啊??????就像那啥??????
引文
什麼“中國是詩的國度”啦,“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代”啦,這樣的廢話就和“地球是圓的”一樣,都是銀河係的常識,我就不提了。
聞一多先生曾說過:“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講詩唐。詩唐者,詩的唐朝也。”
沒錯,正如先生所說,“詩唐者,詩了個唐也。”整個唐朝,都被詩化了。
所謂“詩化了”,就是唐人所見、所聞、所曆、所感、所言,都飽含了詩歌的氣氛。這份詩情之於唐朝,如油入麵,或可稀釋,但已不能抽離。
你看,既然詩歌和生活那麼難舍難分,可見,再怎麼高雅的調調,也隻是源於枯燥的世俗。也就是說,你在唐詩中看到的優美,隻是唐朝的凡人們被柴米油鹽和生死榮辱撥動了情感,情感墜入才華,進而衍生的漣漪。或者說,一柄清新的芙蓉,看著是生活在溫柔的水裏,其實,滋養她的,卻是水底的淤泥。
畢竟,唐朝的人,也是人。
所以呢,讀唐詩,不僅要欣賞唐人的才氣,還要同情他們的感受。這一點並不困難,難的是,學習他們宣泄感情的模式。
同樣的感受,人家表達出來是詩情畫意,我表達出來是罵街,這多尷尬?!就算你不想當個詩人騷客,但也想被人讚為風雅吧。別人我是不知道啦,反正我是喜歡被人誇的。
好了,扯回正題。
我以《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正版滴)為參考,將書中所選唐詩重新分為二十三類,然後依次講述我的讀後感;旨在挖掘唐詩的另一種解讀。
你看,像我這種讀書不多的小農民(不是謙虛),都能有興趣、有辦法、有見解(嗬嗬)地學習唐詩,你為什麼會不學呢?
你說,我不學不學,就不學!我壓根就不喜歡詩歌!
沒事兒!照樣可以看過來!
因為我在裏麵講了好多故事,有的還加了猛料(你懂的)。蹲廁也是蹲,等車也是等,幹躺著也是躺,何不一閱?權當消遣嘛。
好了,再扯回正題。
我對唐詩如此分類的出發點是這樣的:
1.開頭就講“離別”,這是人生必定會經曆的課程;而且離別很容易激發情感。所謂離別,無非就是送送別人,或被別人送送。
2.既然告了別,那就走吧。一旦邁出第一步,無論你到沒到目的地,隻要上了路,就算是遠行了。所以接著講“遠行”。
3.離家遠行,誰最掛心你?當然是你老婆了!(有人說是父母,好吧,你是單身狗,鑒定完畢)所以,第三卷講“閨情”。
4.遠行上哪呢?不少愛國的哥們選擇當兵吃糧,保家衛國。有想法,好男兒!所以,第四卷講“軍旅”。
5.這一路上山山水水的,怎麼著也能碰上幾個名勝古跡。碰上了,你難道不去看看?那時候可不收門票哦。所以,第五卷講“登臨”。
6.到了名勝古跡,難免會緬懷前人。就算不到古跡,隻是學了曆史課、看了穿越劇,你也難免會有悼念先賢的想法吧。所以,第六卷講“視昔”。
7.走了這麼久,有沒有想起遠方的親朋、遠去的往事?所以,第七卷講“懷遠”。
8.既然想念,何不見麵?走,串串門去。所以,第八卷講“尋訪”。
9.人生真的很有趣,有時候你去找,找不到;你不找了,那人竟出現了。其實,所謂驚喜,往往就是一場不期而遇。所以,第九卷講“相遇”。
10.既然遇上了,若不吃吃飯、唱唱k,那實在是說不過去。唐朝的娛樂活動有限,能聽聽音樂就不錯了。所以,第十卷講“賞音”。
11.飯也吃了,音樂也聽了,那就給朋友寫首詩吧。當然,也不能忘了遠方的朋友,你肯定有不少話要告訴他們吧。寫信也是寫,寫詩也是寫,那就寫詩吧,言簡意賅帶情緒,省紙。所以,第十一卷講“有贈”。
12.你還沒動筆呢,朋友就已經寫完了。那你不得回贈一首?啥也不說了,接著寫吧。所以,第十二卷講“應和”。
13.在外麵混了這麼久,肯定見了不少世麵吧?說說,你都見了什麼人?所以,第十三卷講“言他”。
14.身邊發生了不少事吧?接著說。所以,第十四卷講“即事”。
15.有沒有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東西?也說說唄。所以,第十五卷講“詠物”。
16.有的哥們腦洞就比較大。人家遠遊無非是旅遊或宦遊,他神遊!也就是說,山南海北的,都不夠他逛了,隻能上天了。所以,第十六卷講“遊仙”。
17.一年總有那麼幾天不舒服,無論你在家還是在外,是不是?說說,你咋不舒服了?所以,第十七卷講“時節”。
18.既然,遠方的你越是逢年過節就越是想家,那就回家吧。所以,第十八卷講“歸來”。
19.可算安定下來了,日子也清閑了。不過,你真的幸福嗎?所以,第十九卷講“閑居”。
大家也看出來了,這樣分類,本身就是在講故事。而這故事與其說是在講唐詩,不如說是在講唐人的生活、人生、情感經曆。
對了,這才十九條,還差四條呢。
到時候再說吧。
在正文開始前,我再啦一點點基礎性的小內容,就一點:
平仄
所謂舊體詩,就是所有古詩的統稱,包括:絕句、律詩、古風、還有???等等吧。當然,現在說“舊體詩”,一般是指絕句(四句的那種)和律詩(八句的那種)。
想要賞析和創作舊體詩,得有堅實的國學基礎和高深的文學素養;也就是說,至少得刻苦研讀過三年——小學!熟練掌握a、o、e、i、u的拚寫及聲調等。
你要問了:a、o、e和舊體詩關係很大嗎?問得好!!答案是:真的很大。
舊體詩最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平仄和押韻。這兩條都必須依靠聲律學知識(就是漢語拚音)來完成。既如此,咱就先介紹一下平仄。
平仄(ze四聲),就是平和仄。啥是平、啥是仄呢?問得太好了!!別忙,咱先複習一下漢語拚音。
漢語普通話,把所有漢字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即一聲、二聲、三聲、四聲(當然,還有一個輕聲,忽略不計)。
舉個栗子哈:詩(shi一聲,即陰平)、時(shi二聲,即陽平)、
屎(shi三聲,即上聲)、世(shi四聲,即去聲)。
而所謂平仄,就是把這四個聲調粗暴地分成兩隊:一聲和二聲,聲調平緩,歸為“平聲”。三聲和四聲,語調有力度,歸為“仄聲”。瞧,這就叫“平”、“仄”。
你可能會說,哇,好簡單,so 姨賊!而我要說,各位看官不要大意,其實啊,它真的就是這麼姨賊!
不過,仍有四點要注意:
第一,古人的口音和我們的口音是不一樣的,就像福建和東北的口音不一樣一樣(這句話好別扭)。這種時間跨度造成的語言差異,可以稱之為縱向方言。也就是說,您要是穿越到了宋朝或更遠的時代,你聽不懂古人在說什麼。當然,他們也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那麼,你多半會被當成間諜直接被哢嚓嘍。我要說的是,雖然古人與我們的口音不同,但他們的聲調也分四聲,不過不是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而平聲包括了陰平和陽平。
發現了沒,古人比我們多了一個聲調:入聲!那麼,哪些字讀入聲呢?入聲該怎麼讀?為什麼現在普通話沒有入聲了呢?嗯,這個問題問得特別好!!!這個??????嗯??????說到第二點了吧?
第二,你以為中國話就這四種聲調?其實不少地方的方言都不止四個聲調,最牛b的要數閩南地區,其方言多達八個聲調,跟他們聊天,你死不死?
第三,而變態的是,現在某些人寫舊體詩人,非要按古音來分平仄、下韻腳。別人用普通話發音來寫吧,他還不承認。這樣的人吧,唉??????
第四,平仄,咱看明白了,可怎麼運用到詩歌中呢?下麵,我要舉個大栗子:
剛才說了,舊體詩分絕句和律詩,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即五絕和七絕;同樣,律詩也分為五律和七律。所謂七言律詩,就是這首詩一共八句話,每句話七個字,如: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七律?長征》,明明白白,童叟無欺的七言律詩啊。
五言律詩,就是一共八句話,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我們小時候隻學了上半首,現在補齊看一看,這就是一首五律。
七絕,就是整首詩共四句話,每句話共七個字的詩,比如唐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謂五絕呢,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吧: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為了方便起見,咱就拿字數最少的《登鸛雀樓》來分析,看看詩人們是怎麼運用平仄的。
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其中這個“白”字,在古代可能讀作“bo四聲(其實是入聲)”,京劇念白中就讀這個音。
咱就假設“白”讀四聲吧。那麼,這一句五個字的聲調依次是“白(bo四聲)日(ri四聲)依(yi一聲)山(shan一聲)盡(jin四聲)”,按照一聲二聲為平聲,三聲四聲為仄聲的原則來劃分,“白日依山盡”這五個字的聲調就是“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黃(huang二聲)河(he二聲)入(ru四聲)海(hai三聲)流(liu二聲)。”這五個字的聲調按平仄來看就是“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
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
發現了沒,朋友們,上一句的平仄和下一句的平仄,是相對(相反)的!!!這就是規律啊!!!
咱再看看第三句:“欲窮千裏目,”即“仄平平仄仄”。
咱再看看第四句:“更上一層樓。”即“仄仄仄平平”。
你可能會疑惑,這個“欲”字的聲調明顯不和諧呀。對,你的眼神很犀利。本來,按規則來說,把“欲”字換成某個平聲字是最好不過的了,但作為第三句的第一個字,是可以任意選字的,可平可仄。
那麼,我們就通過這首《登鸛雀樓》,總結出了漢字聲調上的“平仄”在絕句上的運用,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難道說,所有的五絕,都遵循這個模式嗎?當然不是,還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果說,你發現一首五言四句的古詩,它所用的字的聲調並沒按照我說的規則來,那就有可能是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那不是五絕,而是五古(又稱古絕),如: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以及: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就是五言古詩,不屬於絕句詩,所以並不遵循什麼聲律上的規則。
第二,詩中所用字的讀音和聲調發生了變化,所以現在讀起來別扭了;下麵會舉例子。
第三,詩人為了句子的完整或內容的優美,不得以(也有故意地)違背了聲律規則。
第四,作詩那哥們喝多了,胡咧咧滴,別較真。
第五,(沒想到還有第五吧)創作詩歌時,的確可以違背聲律規則,但得進行適當地補救,這就是所謂的“拗句”和“拗救”。這個稍微有那麼點點複雜,有機會再細聊。
五絕的平仄就那麼兩種,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栗子。
另一種模式就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栗子就是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問:七言絕句的平仄又當如何呢?
答:這簡直是送分題。七言隻不過比五言多了兩個字而已,也就是說,在“仄仄平平仄”的前麵多加兩個音節就是嘍,即把“平平”加在“仄仄平平仄”之前就ok了。那麼,一首七絕的平仄模式至少就有兩種,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栗子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以及第二種: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實,七言的詩,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第一句大都是押韻的(當然,也可以不壓),這個規律,我們會在“押韻”的節點上繼續分析,這裏簡單一提。
大家可以看到,上述舉的例子,並不是都嚴格按照“平仄模式”來寫的,為蝦米呢?很簡單,完全按規矩來,太累了,但是不按規矩來,又太沒規矩了。好在有一個折中,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就是說七言詩的每一句的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以不拘,隨便安置,但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必須嚴格按照“平仄模式”來。
當然,這個“一三五”“二四六”準則對於初學者來說,的確方便入門,但卻存在漏洞。
至於何種漏洞,以後有機會再細聊。
押韻
咱們再看看“押韻”。先講個笑話,說:
古代有個謝兵馬使,是個武將,卻愛好風雅,經常作詩,但詩作不是很高明。他也自知文思不佳,每每自嘲說:“我的作品雖不成詩,押韻而已。”
某天,飛來橫禍,謝兵馬使的老婆被塌倒的牆壓死了,好友楊天錫前往憑吊。謝兵馬使哭著說:“妻子正有孕在身,如今卻被壓得沒個人形,這可如何是好啊?”
楊天錫詼諧道:“此所謂‘雖不成屍(詩),壓孕(押韻)而已。”
謝兵馬使苦笑著罵道:“我已痛苦至極,你還在說戲話!”
這可真是個殘忍的玩笑,虧得謝兵馬使好涵養,沒動手。不過,從笑話得知,僅僅押韻,還不能稱之為詩。燃鵝,如果連韻都壓不上,那就更不能稱之為詩了。鎖蟻,咱們今天就了解一下舊體詩的押韻。在此之前,咱再回顧一下枯燥的平仄哈。
通過“平仄模式”,咱們可知,一首舊體詩,它在用字的聲調上是有準則的、是有規律的。即第一句和第二句是相對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相對的,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相對的,第七句和第八句是相對的;於是乎,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