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渡兒趣(1 / 1)

過去對河兩岸沒有橋,在“z”形的黃河中間,河麵比較窄的地方,約有近百十米寬,這裏有一個古渡口。河麵雖窄,但水流可有點急。最先用排子擺渡,排子又叫羊皮筏子。後來就有了小船、大船,但都是原始的,不是機械的,現在發展成了機械化的小汽船。

先用九個抽剝出的完整羊皮,用硝釀熟,摸上清油,紮住四腿和頸部開口,吹鼓,一排三個共三排,整齊排列,用細皮繩,綁紮到結實細木棍綁紮的排架上,排子就算紮成了,排子手坐或跪在上麵前頭,後麵載人和物,用木漿將劃水就行了。

他一次坐大扯船,去河南麵的霍鎮,下船後,看見排子載著幾人渡河,就和同行的幾個小夥伴起哄,對著河中的排子異口同聲的扯長嗓門大聲喊:“翻——到——了——”,還喊了好幾遍。由於貪玩,回來時天快黑了,撐船的人下班了,空蕩蕩的大木船停在岸邊,但不遠處有排子還立在河邊,排子手坐在河邊石頭上悠閑的抽著旱煙卷,他們四五個小夥伴剛好可一排子渡過去,就都和排子手打招呼,七手八腳上了排子,蹲上麵雙手抓牢排杆,排子在排子手用排漿的劃動下,順流漂浮著向河中遊去,在河麵忽上又忽下,左右前後搖擺不定,心裏確實還有點害怕,正在這時,排子手忽然說:“現在你們喊翻到了呀”,小夥伴們羞得都連忙低下頭,臉發紅發燒哩,過河下排後還都有些不好意思呢。

大約到了明清時候就有了大扯船,用木頭做的,船邊角用鐵皮包上。大鐵馬釘是圓帽、方棱、尖頭,從鐵皮事前打好的孔眼裏釘下去,固定到船的邊角。在渡口兩岸,用土石壘起高墩,跨河架上粗的綱絲繩,把打造好的大木船用粗綱絲繩拉到跨河架的粗綱絲繩上,用滑輪套上去。大船能自動擺渡的原理,也是人們聰明智慧的體現。主要是借用水流的力量,船家開船後,放開纜繩,用近十米長的胳膊粗,裝鐵鏵尖的篙杆,從岸邊將船往河中反推。這時還要有個副手,將船尾裝著能活動的舵漿,壓著巧妙起來向前推,再放下舵漿向河邊向方往回拉,劃動著船,使船頭向著河心傾斜,向下的水流衝擊著大船就會自動向對岸駛去,越往河心,水流越大,船就會在水流的衝擊下,駛的越快,船往前遊動,就會拉動牽引的鋼絲繩跟著船向前滑動。你站在船頭,迎著河風,聽著“嘩、嘩、嘩”的水擊船聲和鋼絲繩滑輪“嗖—嗖”有節奏的滑動聲,心裏一定會覺得很舒暢的。船越過河心後就又會越來越慢了,快到對岸時,船就會漸漸慢下來,再從河中用篙杆將船往岸邊反推,當船底靠上河底,船就停下來不動了。將纜繩扔到岸上,拴在木樁上,放下像吊橋一樣,一麵下去一麵就會上來的踏板。大船中間可裝載一輛中型汽車,兩邊船頭還可乘載人畜物品和小型交通工具。

他記得小時候有次和小夥伴打賭,說“我不用五分鍾就能出了我們市和縣”,就是坐船或排子過河就行了。本來是以河為界,河南霍城屬本省的省會城市金州市下一個縣所轄,而河北的河川鄉是同省的第三大城市烏鐵市蘭原縣管轄,兩市、兩縣僅一水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