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一段時期以來,眾多人陷入了一些“壞書”營造的“語境”中,似乎社會人際的空氣正在做著某種成功的媚俗,而使人更加慌恐、困惑與迷茫,之後,才深感現實原來是由非理性的文化教壞的孩子,他長大後反而向你伸出了拳頭,因為他本身並沒有違背你塞給他的做人處世的道理。

如何臉厚,如何心黑,怎樣登龍,怎樣鑽營,什麼捧、拍、控,什麼逼、裝、騙等等諸如此類的做人為人、處世交友的秘訣、錦囊妙計,甚囂塵上,猶如集束炸彈,狂轟亂炸,炸昏了人們的頭腦;也像潘多拉魔盒,打開後無數可怕的謊言、讒言、誹謗、妒忌、冷漠等如毒蟲病菌一樣跑出來,咬傷侵蝕了人們麻木的靈魂。無非是一一打上“成功勵誌”的標簽,走上極端處世的道路,使出的手段,傷人自傷;教導的經驗,誤人自誤,因為它不是仙人老道送給某一個人的“法典”,也不是家族不外傳的“秘笈”,而是在“魔法學校”中,你我共同“深造”、共同“提高”,結果每個人都被妖魔化了,使處世哲學走向帶有攻擊性質的工具化,處處是招術與招術的碰撞,陰謀與陽謀的較量。

迷失,集體性迷失的時候,自救意識必須覺醒,否則永遠找不回自己溫馨的家園。

麵對太多太多處世類圖書,人們被它的話語權控製著,霸占著,不少人,包括我,感到了緊張和累,一些質疑的聲音出來了,這是好現象,說明我們在學會思考,學會辨別,成熟起來,但破土的春芽,需要呼吸新鮮的空氣,需要幹幹淨淨的陽光的沐浴。於是,我想,我難道不能贏回自己的話語權,對處世交友發表看法?極端、過激、過分、無度等方法回報我們以拳頭的時候,不如趁早糾正行為軌跡,走上更為理性化、更有益於我們做人處事的道路。所以,不管處世交友的圖書有多少,我還是堅持以“適度性”為理念,進行了自己的闡述,結果我發現古今中外無論名人凡人,處世交友真正成功的都是善於把握處理問題分寸的人,他們以恰到好處的方式對待成功失敗,得意失意,榮辱尊卑;對待批評與讚賞,衝突與糾紛;對待一個個複雜的人際關係,化解了一個個現實矛盾,戰勝了一次次艱難的人生險境。

恰到好處!這才是處世最根本的需要,也是體現智慧的最佳狀態。

儒家文化的宗旨是“中庸之為道。”孔子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但是,“恰到好處”與“中庸”又不是一種意思。“中庸”隻是“恰到好處”的處世方法之一,如果在不該“中庸”的時候也“中庸”,對不該回避的問題也取“中庸”態度,就不恰當了,就不是恰到好處了!這麼說,大概您已明白這部書的精神。恰到好處,就是此一時,非彼一時,慣於捕捉變化之機,以達到目的。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處世交際的招術,能為您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處世中提升自己的品位,在交友中獲得友誼和快樂的方法,才是恰到好處的方法,而這一點,是不難掌握和做到的,隻要您願意從陰影中走出,走向陽光。

作者 何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