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推行新政(1 / 2)

在進行了最後的部署後,我於紹興二年九月十日公布了齊王府改製書,正式公布了我轄區內新的政府架構,及官員任命名單。改製書一經公布,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被罷免的官員和一些頑固的讀書人開始了對我的大肆攻擊,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我並沒有像以前一樣不管不問,突然發動雷霆一擊,將那些帶頭和有影響力的全部抓了起來,各界一片嘩然,但再沒人跳出來當出頭鳥了。在高舉大棒的同時,我宣布了免轄區內所有百姓一年的賦稅,頓時在社會引起了一片歡呼,老百姓立刻忘了我對那些文化人的鎮壓,連那些心裏有所怨言的人也不得不為我的決定叫好。當然,也有部分人在等著看我的笑話,這麼大的一個朝廷和軍隊,免征所有賦稅,看我怎麼養活。其實他們哪裏知道,我從金國搜刮來的金銀,足夠我的政府和部隊維持兩年了,我到一點也不擔心。經曆了最初的喧嘩後,整個社會立刻進入了喜悅的氛圍,心想這美帝國主義的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還真的蠻管用。

在各地官員都已到任,我這個小朝廷也正式開始運轉,與此同時我後續的一些列改革措施也開始正式準備。在土地政策上,鼓勵流民開墾荒地,免征三年賦稅,並由政府提供耕地工具和種子。同時,我還出台了《移民條例》,鼓勵沒有耕地的難民北遷到金地和齊王府控製的塞北。願意遷移的人,朝廷免費在合適的地方提供土地、住房和生產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並免征五年的賦稅。移居塞外的漢人每生育一人,無論男女,朝廷都將出資撫養至十五歲,成年後按人增加耕地,鼓勵大家多生多占。政策公布後,半年內大量受戰亂災害成為難民的人紛紛報名願意遷移到塞外,初步統計了一下人數接近十萬。最後將五萬人遷移到了靠近蒙古和西夏的包頭、雲內等地,剩餘的人遷移到了漠北的林東、林西等地,那可是我們後來的北大倉啊,耕地數不勝數,很多以前的難民到那裏後都成了小地主了,也帶動了第二批遷移潮,當然這都是後來的事情了。

在教育政策上,我準備在全國各縣都成立公學,由朝體聘請教員授課,隻收取很低的學費。本來想搞義務教育的,但現在自己的確倒也沒那麼多錢來辦了,隻好逐步開展了。我同時計劃在北邊各少數民族聚集地方開辦孔子學院,免費為各少數民族子女提供漢學教育,並且免費提供食宿,我要將他們逐步漢化。

在通商上,我選擇了三家願意和我合作的商人在各省建立銀號,同時由政府在各縣建立馬車行,推動商品流通。並且取消了對商人的歧視身份,宣布各行各業一律平等。當然這項政策遇到了不少反對的聲音,這也是我事先預料到的。

各項政策在準備好後,便開始了逐步的推行。這天吳行朔來報,說我們留在南方的人招募的幾百造船工匠已經到了山東,問我如何安排。我一聽大喜,這些可都是人才啊,我可是花了大價錢才挖來的。剛開始這些舊居南方的人都不願意到北方來,後來我讓留在南方負責的馬任偉許之十倍的報酬,這些人才答應過來。說起這個馬任偉到也是個人才,起初隻是吳行朔手下的一個文案,在我們準備離開臨安時,王成誌推薦由他留下。我便讓他帶了數十人留在了臨安,這次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