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華文化已經影響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相傳,在殷商的先祖之中,有一個人名字叫王亥。他曾經訓服了牛,發明了牛車,使畜牧和運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他帶領著其部落的人遠足,與其他部落以物易物,從而使大家都感到非常便利。在當時,他的部落被稱之為“商”,並且很快便富裕了起來,到王亥的後世子孫湯宣威中國的時候,便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商。
後來,由於從事以物易物的人多是商朝人,到了其他地方的人都便稱呼他們為“商人”,久而久之“商人”一詞也便成了經商之人的專用名詞,並且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如今,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財富,世界人民對中華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起,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就已經掀起了一股學習“漢學”的熱潮,他們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教育、文學,學習、借鑒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有一位外國學者曾做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聖人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世界當代的企業家。”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中國人卻對自己古人的思想沒有過多的探究,卻都在大肆地挖掘國外的經商之道,這實在是中國商人的一大損失。
國外的思想是有可借鑒之處,但這是不是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呢?其中的原因也是昭然若揭的。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西方管理的技巧和理念在中國企業領導者中可謂是深入人心,從國有企業到私營大企業,以至於多不勝數的小企業,領導者都在執行者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但是,在實踐中,由於文化和體製的不同,這些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都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為商之道講究的就是“適者生存”,所以它也與社會傳統和文化環境具有密切的關係。不自覺也好,不承認也罷,目前中國商人手中的生意算盤打得再好,也逃不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束縛。所以,隻有熟知了本土的思想之後,才能去更好學習和使用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巧。
21世紀的中國應該推崇一種怎樣的為商之道呢?
在過去,中國是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經商都被人們視為“賤業”。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然而“商”卻被排在了最後的,甚至有時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商無不奸”、“為富不仁”的事情。由於中國古代人們對商業和商人的極度歧視,使商業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而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也一直落後於其他的國家。
但有趣的是,盡管古代的人們都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極低,而商業卻仍然還是致富最快、極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以至於每朝每代都會出現幾個富商巨賈。譬如,戰國時期富可敵國的範蠡、被稱為儒商鼻祖的子貢、堅信奇貨可居理念的呂不韋,以及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岩等,他們的經商之道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鑒、值得發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