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兩個人相互愛慕、相互傾心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她是精神的,因而也是浪漫的,可以不考慮明天的早餐,不考慮煩人的家務,也不用考慮柴米油鹽醬醋茶,隻管盡情地談情說愛聊些風花雪月的事。
而婚姻是兩個人因結婚而產生的家庭關係,一提結婚自然要買房子、買家具,也必然要穿衣吃飯、生孩子,衣食住行一樣也不能少,而這些都是物質的,深深地紮根在世俗的土壤裏。
很敬佩父母那一輩人,他們大多是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的。記得在《讀者》雜誌上看到一則小故事:一對性格完全相反幾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夫妻,卻成就了’50多年的好姻緣。有人就問老婦人,這麼長的歲月,怎麼走過來的?她答一個“忍”字;又問男主人,他答一個“讓”字。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實際卻是金玉良言。如果兩個人是相愛的,你不能容忍他,你也就不能忍耐除他之外任何一個你重新選擇的人,你也就永遠無法擁有一份長久而真實的感情,除非你真的不愛。
愛情真正的天敵不是人本身,而是時間,是歲月,愛情要戰勝時間和歲月,憑的是溫情而不是激情,要的是寬容而不是占有,靠的是寬容而不是要‘求,有的是真誠而不是虛情。不然,歲月無情,怎麼來得及相伴到老。而今這樣一個人心浮躁的社會裏,愛情也變得日趨“快餐化”——快速解決問題,這一頓吃飽就好。若不是存心自欺欺人的話,人們為這些人感到不幸,為他們感到不甘心。畢竟,“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實際上已經是退而求其次了。因為不能天長地久,所以隻好珍惜曾經擁有。這並不是瀟灑,是無奈的忍痛釋懷。
相信沒有任何一對真心相愛的人,不希望將他們的愛情進行到底的。
那麼,當歲月流逝、時過境遷,生活將我們的愛情一點一點改變的時候,我們不要輕言分手。或許改變的隻是愛的形式,而愛的初衷並沒有改變。於是行動代替了語言,完全真實自然的放鬆代替了要在對方麵前維持最佳狀態的堅持,安安穩穩的日子代替了風花雪月的浪漫……這時候愛情會在彼此的寬容中擴大,一部分凝聚成親情,這是一種血肉相連、息息相關的更加密不可分的感情,是愛情升華後的境.界。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不少,但真正能享受並長久維護這個境界的人卻不算多。因此,《聖經》裏給愛的定義是——恒久忍耐。你若愛一個人,那麼就永遠忍耐他(她)的一切;反過來,如果你恒久忍耐一個人,那麼你一定是非常非常愛他(她)的。這樣的理解或許有些絕對,但在諸多愛的定義之中,這應該是最為貼切的。
正如歌中所唱:
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浪漫是什麼?浪漫是把簡簡單單的一粥一飯做好了,是一起快樂,一起吃苦,一起變老……幸福和浪漫都是在一粥一飯的日子裏,而不是在貌似完美的傳說中。隻有把苦辣酸甜都嚐過,才能真正體會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最古老最浪漫的愛情誓言中最動人心處。
看似簡單的人生哲理,相信它也能在每個珍愛生活的人的心靈深處激起陣陣漣漪。
音樂塑造女性美
音樂,不論是作為藝術作品還是娛樂工具,都滲透著我們人的情感。它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又是人類情感的升華。人在歌唱、演奏和欣賞音樂的時候,首先是一種出自內心的活動,同時它又對人的內心產生影響。音樂本質上是一種樂音的運動,這種運動所發生的效應,就是激發出我們的各種情感,包括愉快和悲傷、興奮和沉靜、緊張和鬆弛、驚喜和憤怒,等等。由於各種音樂的旋律、節奏和音響效果的不同,加上各人對音樂的理解不同,這些情緒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但它們都會激起我們的情感乃至心理、生理的變化。比如說激動時呼吸加快加深,血壓升高;憂慮時胃腸蠕動變慢,胃液分泌減少。所以音樂既是一種視聽美的享受,又可以起到健身美容的作用。
音樂的健身作用還要靠我們的想象力。普通人聽音樂和音樂家不同,不是說音樂家聽音樂時不需要想象力,而是音樂家在聽音樂時,他們更多地注意它的形式結構、配器手法、演奏技巧、音樂色彩等技藝,而無暇顧及更多的體驗。普通人聽音樂卻能直接對聲音本身作出反應,從音樂中獲得直接的快樂,而不需要去作理性思考。這樣,由聲音激發,使我們產生豐富的想象。比如,某一段樂曲可能讓我們回憶起夏日海灘的日光浴,某一段樂曲可能使我們想起秋天林中的一次漫步;或者,回憶起一次美妙的戀愛,一次愉快的旅行等。總之,你覺得怎麼開心就怎麼想象,讓它為你帶來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