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條單行線上徘徊、迷茫、迂回的時間越長,生命消耗得就越快,為自己最想要的而奮鬥的時間、精力就越少,因此人之初就要明確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如果連自己一生想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還奢望能夠得到什麼呢?
所以,從現在開始,按照羅盤的指示駕駛人生的航船,向著目的地進發吧。記住,隻為自己想要的目標開足馬力,不要為了航路上的小魚、小蝦而耽誤航程,因為精力有限,要隻做對實現目標有益的事。小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繁育成片的綠洲,樹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成長為參天的大樹,小雞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可以果腹的穀糠,小鴨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能夠暢遊的池塘,雄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任由翱翔的蒼穹……它們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致力追求,也因此成就了不同的物種和生靈,那麼人又該是怎樣的呢?
人也同樣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隻有明確這一點才能致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像穿越一片玉米地。秋高氣爽的田野間,一片豐碩的玉米地鋪展在每個人的麵前。當然這隻是表象,裏麵暗藏了無數的陷阱和機關。
人生就是要成功穿越這片玉米地。這是有很多對手共同進行的一場有趣的競賽:看誰最快穿越玉米地,到達神秘的終點,同時,誰手中的玉米又最多。也就是說,既要穿越玉米地,又要比別人更快,手裏的玉米又要最多,而且要時刻保證自己的安全。概括而言就是:速度、效益和安全。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一萬種以上的選擇,再高明的數學大師都無法計算出這三者之間的最佳比例———或許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公式。不同的狀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每一個最佳的方式,又因為客觀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穿越玉米地的過程,就是人生抉擇的過程,無數次地選擇產生了無數種結果。而人為什麼要“穿越玉米地冶,或者說為什麼要參與這樣一個遊戲?
當你麵臨人生的又一次角逐時,在你麵對事業上的又一次選擇時,你可否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是否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到底重不重要?有多重要?
我們來看看哈佛的驕子們的人生軌跡是如何印證這個問題的。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校園裏,一群出類拔萃的畢業生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即將走向社會,開始“穿越自己的玉米地冶。他們的智力、學曆、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時,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毫無目標的人占總數的27%;
有目標但很模糊的人占總數的60%;
雖有清晰的目標但比較短期的人占總數的10%;
而有清晰而長遠目標的人僅占總數的3%。
25年後,他們已然各自穿越了“自己的玉米地冶。此時的哈佛大學對25年前“出類拔萃冶 的“天之驕子冶 們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這樣顯示:
在25年間,始終朝著自己最初的目標孜孜不倦、努力前進的畢業生,大多數都已成為社會上各行業的成功人士,還有很多人已經成為業界的精英和領袖,這樣的畢業生占總數的3%;
在25年間,有些人不斷地實現自己原來設定的短期目標,逐漸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他們大多屬於中產階級,這樣的畢業生占總數的10%;
在25年間,平靜穩定地生活與工作,沒有特別的成績和成就,位居社會中下層的畢業生占總數的60%;
在25年間,生活沒有目標,人生不盡如人意,隻會一味地抱怨社會、指責他人的畢業生占總數的27%。
其實,這些人的差距早在25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就是在穿越玉米地之前,其中的一些人就知道為何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則一頭霧水。
因此,一定要明確或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藍天還是綠地?是安逸還是冒險?是平平淡淡還是轟轟烈烈?隻有這樣才能夠致力去追求那些想要的,使想要的東西變為多年以後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