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那個年代的歌(1 / 2)

財院大門進來,右側是一字排開的三棟男生宿舍樓,左側是一個綠地小廣場,財院勞服公司的KTV小酒店邊坐落於此,酒店雖小,裝潢卻比較考究,餐飲、KTV齊全,周邊是草坪和樹木,酒店為了招徠生意,每到下午便在小廣場架起一台彩色電視,前麵擺上一些小木凳。現場點伴奏帶演唱僅需1元錢即可,沒有人唱得時候就反複地播放流行歌曲。

這當中,最流行的三首,當屬周華健的《花心》,李春波的《小芳》,孟庭葦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夏天記得當時入學時,財院大巴在市火車站廣場接站時,一上車就聽到《花心》這首歌,夏天還奇怪為什麼取了這麼個歌名?這在農村,花心是貶義詞,和朝三暮四是一個意思。入學後,勞服公司的KTV小酒店門口,這首歌被反複地點唱和播出。夏天才知道原來還有個叫周華健的歌唱得如此歡快,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多少年後,夏天每當聽到這首經典之作,都不由地想起財院入學時的情境。

孟庭葦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每次聽總感覺百聽不厭,有種淡淡的哀傷,意境深遠,清純而空靈。加上孟庭葦清純脫俗、率真靚麗的形象,以《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命名的專輯為她贏得自然歌手、天氣公主的封號。當時的樂評人用語無倫次、含糊混亂、毫無邏輯的詞語堆砌來描述孟庭葦的天籟之音,原文摘錄如下:“在她清新的歌聲裏我們聽到無限寬闊的音樂草原,好像屬於半人半馬的她帶著我們奔馳在夢想的草原裏,這麼自由與奔放,任性在她的方式裏,也是如此地率真與討人喜愛。狂野在她的思維裏也是這般表達地井然有序。來自天際的響音,讓人如此心曠神怡。”

李春波的《小芳》,歌曲的流行得益於其MTV在央視的“東方時空金曲榜”的播出,很快以其琅琅上口的親切旋律,迅速從當時方興未艾的卡拉OK市場為突破口,一下子成為了當年最為火爆的單曲。而李春波則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當紅歌星。

《小芳》這首作品的創作和演唱,雖然來自地道的東北漢子李春波,但它卻同時又是一廣東流行樂輝煌時期的代表作品,而這種北方人南下發展並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僅僅是流行樂壇的特例,也是那個時代廣東經濟在全國地位的一種寫照。

《小芳》是一首情歌,而它和當時主流的港台情歌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主題是建築在上山下鄉這一內地獨特曆史的背景之下。《小芳》的旋律通俗流暢,歌詞幾近口語,但廣東流行樂卻因為注重歌曲的流行性和市民傳播功能,而在發現這首歌曲的流行潛質之後,很快由中唱廣州公司將其推廣至全國並獲得成功。從中也不難看出北京流行樂和廣東流行樂,從理念、目標上各個層麵的不同。

而《小芳》的傳播流行,在當時同樣受益於卡拉OK的普及。無論是專業的卡拉OK歌廳,還是一些小飯館的包廂,在或高檔或平民的演唱設備中,無數人也就在業餘歌手和音樂愛好者合為一體的身份中,因為有了強烈的參與意識,而讓流行音樂在那個時代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