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信義——通行天下的準則,終生受用的財富(4)(3 / 3)

正在兩人說話之際,弗萊明的兒子從外麵回來了。紳士問到:“他是你的兒子嗎?”農民很自豪的回答:“是。”紳士說:“我們訂立一個協議,請讓我帶走你的兒子,我保證讓他受到最好的教育,將來這個孩子如果能像你一樣真誠待人,那他一定能成為讓你自豪的人。”弗萊明與紳士簽下了這份協議。數年後,他的兒子從著名的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了,不久就發明了抗菌藥物盤尼西林,一舉成為聞名天下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

有一年,紳士的兒子,也就是弗萊明救起來的那個孩子感染上了肺炎,新藥盤尼西林把他從死神的手裏奪了回來。人們沒有想到,那個氣質高雅的紳士是“二戰”前英國上議院議員老丘吉爾,而紳士的兒子就是“二戰”時期英國著名首相丘吉爾。

弗萊明因為真誠,讓兒子得到了接受最好教育並成為醫學家的機會。老丘吉爾也因為真誠,挽救了自己兒子的生命,並使之成為影響20世紀人類曆史進程的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說:“一個人種下什麼,就會收獲什麼。如果我們真誠待人,就必然也收獲別人的真誠。”

真誠待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唯其真誠,才顯得更加珍貴而高尚。漫長的人生,也因為溶進了真誠,才使得生活流光溢彩。

人不怕不聰明,就怕不真誠。真誠是人生之書的精彩前言。以真誠麵對人生,是一種心安理得的從容;以真誠麵對世界,就能獲得無限的心理平靜。

宋朝著名大詩人曾鞏為人正直真誠,襟懷坦蕩,特別對朋友一貫有啥說啥,直來直去。曾鞏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王安石25歲那年,當上了淮南判官。他從淮南請假去臨川看望祖母,還專門去拜見曾鞏。曾鞏還專門贈詩給王安石,回憶相見時的情景。

有一次,宋神宗問曾鞏:“你與王安石從小就是好朋友,誰都沒有你更了解他,你覺得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麼樣呢?”曾鞏沒有因為自己與王安石交情深厚而故意抬高他,而是很真誠地回答說:“王安石文思敏捷,才氣過人,行為不拘小節,文章和行為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楊雄之下。但他為人過吝,做人氣魄還是比不上楊雄。”

宋神宗感到很驚異,又問道:“據我所知,王安石不看重富貴,你怎麼說他‘吝’呢?”

曾鞏回答說:“我們確實是好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最大的毛病是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我所說的‘吝’,並不是說他喜愛錢財啊!”

聽了曾鞏的話,宋神宗非常讚賞他真誠做人的態度。

開心見誠,讓高尚的品德更加光彩熠熠;胸懷坦蕩,雙眸清澈,使美麗的心靈愈顯得亮麗純淨。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真誠是友誼的基石。缺乏真誠的關係遲早會破裂。因為一個人可以原諒別人所有的缺點,卻難以容忍別人虛偽的作風。

蘇格拉底曾說:“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須貢獻你誠摯的愛,學習怎樣用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可見在與人交往時,隻有真誠待人才是尊重他人,隻有真誠尊重,才能創造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真誠和尊重永遠是相輔相成的姊妹。

真誠是做人做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用真心待人用實意做事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對人不說謊、不虛偽、不騙人、不侮辱人,所謂“騙人一次,終身無友”;其次表現為對於他人的正確認識,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真誠的奉獻,才有豐碩的收獲。隻有真誠尊重才能使雙方心心相印,友誼地久天長。

真誠是做人之根本,是生命之樹常青的陽光和雨露。生活需要真誠,交際需要真誠,友誼需要真誠,愛情需要真誠,社會需要真誠,世界需要真誠。而真誠——需要一種勇氣,一種力量,一種涵養,更需要一顆海納百川的胸懷!真誠不是軟弱,真誠是戰無不勝的堅強。

三毛說:“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裏都應該帶著它。”願我們每個人都莫忘真誠,永懷真誠,永葆自己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