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學係教授陳少峰著有《生命的尊嚴》《中國倫理史》《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倫理學的意蘊》等書籍。他曾給學生講過兩則守諾的故事。在日本東京的澀穀,有一隻狗,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去固定的地點接主人回家。後來主人死了,而狗卻不知道,仍是風雨無阻地去接主人,要把主人等回來,一直到死,他還相信主人會回來。人們為了紀念它,為它建了一座雕像。這則關於狗的故事生動地描述了狗遵守那份承諾的事跡。這也是正是狗能成為人類忠誠朋友的緣故吧。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丈夫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被關在獄中,妻子一直堅信他會有回家的那一天,於是一直等著他,並且每年都為他做了一雙鞋子。30年後,等到丈夫回家的時候,床下整整齊齊擺放了30雙新鞋。這種對愛情的堅守與忠誠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堅持承諾猶如一支盛開著的雪蓮花,雖要忍受冰天雪地的嚴寒,卻把那份美麗的芬芳留給了廣闊的大地,奉獻了感天動地的誠信精神。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裏求真即是誠信。他告訴我們,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之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更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證。
眾所周知,一個人是很難被別人打垮的,而能打垮自己的也隻有自己。自己說話不算數,就是自我貶值,就是自己不拿自己當人看,也就怪不得別人對你說三道四了。而信守諾言,就是自己給自己加了一把鎖——無論何時何地,一言即出,駟馬難追,不辜負別人的信任,不辜負自己的諾言,給自己一個心安理得的交代,這也是平凡歲月裏一種值得追求的境界。
竭盡全力做好自己答應別人的事情,兌現諾言,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的良心一個心安理得的交代,是讓自己樹立起做人的尊嚴,是為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是為享受美好的人生創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不可否認,北大會有許多人能成就驚天動地的人生大業,讓世人刮目相看,他們不會像我等平常人一樣,他們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一代天之驕子。但他們也免不了與和平常人打交道,也免不了處理平平常常的庸常小事,打發平平淡淡的小日子。小事更能見精神。把這些庸常小事力所能及地做得善始善終、擲地有聲,完完整整地兌現自己的諾言,日久天長,就可以樹立起自己誠信的良好形象,為成就人生偉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個北大學生寫下這樣一首小詩:“身披燦爛而來,心係執著而去,誠信裝於心間,踏出成功未來。”是啊,有北大的招牌,有執著的信念,有誠信的品德,人生就一定能夠如霞光般光彩耀眼。
誠信是打開心鎖的鑰匙
一個北大心理學教授在講述誠信時說,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交流才是最融洽、最和諧、最沒有戒備的。當兩個人坦誠相待時,彼此能夠看清心靈。為什麼兩個談情說愛的人可以彼此柔聲細語地訴說情懷,而兩個吵嘴的人也同樣離得很近卻要一個比一個聲高震天呢?原因就是處於談情說愛中的人,心與心是坦誠的,所以要輕聲細語情更濃;而兩個吵嘴的人雖近在眼前,心卻相隔甚遠,所以總想用聲音彌補漸行漸遠的心理距離。可見,隻有坦誠相見才可以使心靈相通。一個北大學生說,最遠的距離不是相隔十萬八千裏,而是彼此近在咫尺卻心隔重山。隻要心與心相通,就算遠隔千山萬水,也能夠聽見彼此呼吸的聲音。
誠信是獲取別人信任的必要條件和根本保障,一個追求成功的人,必須具備可貴的誠信品格,並對誠實篤信不移。這樣,就能在與人交往中,打開人心中固有的那把戒備之鎖,使大家坦誠相見。誠信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愛心的組成部分,一個時時都講究誠信的人才會用博大無邊的愛心去溫暖別人,因而也能得到他人溫暖的回報,為成就事業創造條件。
公元前4世紀,一個名叫皮斯阿司的意大利年輕人觸犯了暴君奧尼索司,被判處絞刑。皮斯阿司是一個非常孝敬父母的人,他想在臨死之前再看一眼父母,與生他養他的父母作最後的訣別,然後再回來受刑。可是暴君並不信任他,怕他隻是編造一個逃跑的理由,因此一直也沒有同意他的請求。就在他受刑的前一天,從小與他一起長大的朋友達蒙站出來為他擔保,並表示:如果皮斯阿司不能按時回來受刑,自己就代替他受刑。這樣,暴君才勉強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