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信義——通行天下的準則,終生受用的財富(1)(3 / 3)

誠信是追求人生事業所必須具備的職業操守,更是一種做人的價值取向。誠信的人不會想通過歪門邪道去達到自己的目標,而隻會把精力和心思用在正道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標。生意人做買賣缺斤少兩,就會有損於自己的招牌;公務員弄虛作假,就會損壞社會和群眾的利益,最終給自己的政績抹黑;學生考試作弊,就會掩蓋真實成績,自欺的同時又欺人。一個人要在競爭的社會裏立足,靠欺騙和隱瞞隻能取悅於一時,卻不能得逞於長久,唯有誠信做人做事,才是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尚方寶劍。可以說,誠信是競爭力,是走進成功大門永遠的通行證。

西周和秦朝都曾在中國最古老城市西安建立國都。西周因為誠信缺失而走向滅亡,而秦朝卻因立信於民,走向了強盛。因誠信產生出了兩個不同的結果。

周幽王作為西周末代的國君,性情殘暴,沉溺酒色。他特別寵愛美女褒姒。但褒姒從進宮以來,就從沒有開口笑過,一直悶悶不樂,這讓色欲熏心的周幽王非常煩躁。幽王就詔天下:如果誰有辦法能把王妃逗笑,就賞賜他千兩黃金。於是,馬上就有逢迎者出主意,讓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一見烽火台上狼煙衝天,都以為國都遇到了外敵入侵,於是紛紛率兵前來救援,結果白忙一場。褒姒看到亂哄哄的場麵,果真笑了。

然而,這一笑卻為西周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771年,外敵入侵西周,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在玩遊戲,誰都沒有派兵來救援。周幽王因城破被殺。

西周把誠信當作兒戲,結果引來滅亡之災。400多年後,也是在西安這個地方,國弱民虛的秦國商鞅推行變法。正式頒布變法令之前,商鞅派人在都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宣布:誰能把它扛到北門去,重賞“十金”。

這本不是一個大不了的難題。但沒人相信這是真的,因為這件事做起來太容易了,人們不相信做這麼簡單的事就會得到一筆豐厚的錢財,於是沒有人肯去扛這根木頭。商鞅就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金”,終於有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扛到北門,他果真得到了“五十金”的獎賞。

“立木為信”,是為了達到取信於民的目的。自此,秦國漸漸強盛起來,終於在100多年後統一了中國。

北大曆史學教授說:“周幽王喪失誠信而亡國喪命,秦孝公因商鞅變法恪守誠信而成就霸業。鮮明的曆史寫下了誠信的重要。誠信可以促進事業進步,不講誠信則隻能受到殘酷的懲罰。”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告誡人們,一個人不講信用,就無法處世立身。所以,孔子把“信”列為君子應該具備的五種品德之一。

儒家的另一代表孟子在論述社會規範時曾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信”成了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規範。

北宋著名學者周敦頤說:“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信是一切道德原則和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

有一句關於誠信的名言這樣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必衰,國無信則危。一兩重的真誠,等於一噸重的聰明。誠信是一種心靈的開放。”曾任北大教授的魯迅先生說:“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人生的發展與進步,需要誠信作為保障。人生沒有誠信,就會是灰暗的,就像天空布滿雲彩一樣。而把誠信作為人生準則的人,其人生將處處充滿明媚的陽光。

北大不容忍虛偽

北大學生都知道,北大有許多懲罰考試作弊學生的嚴厲措施,就是因為北大這個最高的學府裏,絕不容忍虛偽的成績。對考試作弊的學生,不管他們平時怎樣用功,都會毫不客氣地把他們的成績記作零分,同時還要進行更為嚴厲的懲罰。正是在這樣嚴厲製度的約束下,北大學生從來不敢怠慢學業,他們知道,靠作弊拿到的成績心裏不踏實,不如把功夫下在平時,既能讓自己掌握到真才實學,也會在考試中輕鬆過關,不用為考試發愁,更不用在考場上冒著被清除出場或者記作零分的風險,而像一個作案的小偷一樣去偷取別人的東西。隻要平時用心聽講,把心思用到學習上,就能拿到足夠的學分,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