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心態——直麵自我的風範,無欲則剛的境界(3)(2 / 3)

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老先生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更是一位知退知進、善於進退的智者,其為人、為學的大智大德幾乎無人可比。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辛亥革命後,他當上了第一任教育部長,親手奠定了我國的教育體製。他從51歲出任北大校長到61歲卸任,在任10年而實際任職時間卻不足5年。何以如此?正是他及時把握了進退之道,在進與退中演繹了精彩的人生。

1917年7月3日,張勳擁宣統帝複辟,蔡元培憤然辭去北大校長一職。1918年5月21日,他勸阻北大學生到北洋政府請願不成,請求辭職。1919年5月8日,因為五四運動,要請求政府釋放北大學生並公開辭職,以示抗議。1919年12月31日,北大教職員不信任教育部,全體停止職務,他率先辭職。1922年10月19日,因為北大學生不滿收費,他再次辭職。1923年1月17日,他抗議北洋政府冤枉逮捕財政總長而憤然辭職。1926年7月8日,他從歐洲回國,第七次提出辭職,這次後他沒有再回到北大。

蔡元培老先生一次次辭職,除了這些人人皆知的表麵原因外,當然有其深層次原因。他曾引用《易經》的話說:“小人知進而不知退。”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君子而不是小人。他的七次進退在北大校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成為北大人知進知退的榜樣。

人生總是要經曆各種磨難的考驗。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也難免被人下絆子、設障礙。在遇到困難和阻礙之時,是一味地向前衝還是迂回前行,恐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智者總是用最小的代價去獲取最大的利益,隻有莽漢才不加思考地猛衝猛打,以至於頭破血流。沒有知進退的才智,而一味地以硬碰硬,雖然彰顯了硬骨頭,付出的代價許多時候都是得不償失。北大學者們以身而行進退之道,北大的學生們同樣學會了進退自如的做人做事應對之策。

現任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政府代市長的吳奇修,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當時,北大經濟係畢業生十分走俏。中央國家機關需要,湖南省一些委辦廳局也要,但吳奇修卻毅然回到漣源,進了縣計委。在縣計委工作的日子是清閑的,這種清閑的日子讓吳奇修有些難以忍受,於是他提出申請,要求到最底層的村子裏去工作。這位中國第一學府的高才生在許多人眼裏,走出一條退步之路。然而,在茅塘鎮石門村任支部書記期間,他卻幹得得心應手,展示了出色的組織領導能力。1989年,吳奇修再次“人往低處走”。經過申請他又來到省級貧困鄉漆樹鄉。一年期滿,他要求再延長兩年。1995年,市委再次選派幹部到後進村、失控村擔任為期兩年的黨支部書記,當時已提拔為漣源市重點建設工作辦公室負責人兼市計委基建投資組組長的吳奇修,又一次出乎人們的意料,要求到更為偏僻閉塞和貧窮的石門村去當村支書,這一去便是6年。6年裏,他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設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他自己也迎來了“人往高處走”的機遇。2006年年底,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吳奇修調任湖南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之後不久,吳奇修又走上了冷水江市人民政府代市長的領導崗位。

一次又一次的退步,甚至作為北大學生,已經退到了無法再退的程度。然而他在一次次的退步中,卻增長了無限的工作經驗和領導才幹,使自己的人生呈現出更為廣闊的前程。當初不理解他的人也無不佩服他的膽識與魄力。而所有的這些,都是進退自如的人生哲學的作用使然。

漫漫人生路,總會有波折和起伏。就像蔡元培先生那樣,不與無法抗拒的波折抗爭,而是采取迂回前進的方式,進時大刀闊斧,退時毫不猶豫,能上能下,能窮能富,能官能民,能苦能樂,練就了這樣的本事,心態自然也會平和,進退才會隨心如意。退是為了更好的進,光想退而不想進的人,是無所作為的愚笨之人;隻知進而不知退的人,是小聰明的魯莽之人。隻有知進知退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成功者諳進退之道,才在進退中獲得了人生和事業的成功。

竹愛爭風,所以竹便弱不禁風;梅不爭俏,所以梅能鬥寒傲雪。山高比不過天,海深比不過地。再有本事的人也不會獨一無二、舉世無雙,何況“高處不勝寒”。低調是智慧,謙虛是美德。古來萬事無不成於低調和謙虛,敗於張揚和驕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