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態——直麵自我的風範,無欲則剛的境界(1)(2 / 3)

隻有具有自我批評精神的人才會以喜悅和讚賞的姿態對待糾偏指錯的人。這也正是百年北大形成的優良傳統。18世紀,法國的大文學家盧梭曾經勇敢地宣布:“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麵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麵前,這個人就是我。”比如,他曾經以沉重的心情,懺悔自己年少時在一次偷盜後,無恥地把罪過轉到無辜的女仆身上,造成她的不幸。他沒有因為自己年齡小而原諒自己,竟終生以此為戒。

無論我們是不是北大人,始終保持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精神,對於我們的人生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成功者總是把別人的批評當成進步的基石,當成良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你因為受到別人的批評而怒火中燒時,何不先冷靜下來告訴自己:“等一下……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有99%的錯誤,或許我起碼也有60%是不正確的。我沒發現的錯誤讓別人發現了,這真的是一件好事,我應該感謝給我指出錯誤的人,並想辦法從中獲得益處。”

自我批評就好像一名技藝高超的打磨師傅,能把我們打磨成一塊閃閃發光的金子。堅信我是金子,堅信我能發光,就讓自我批評這把寶劍促使我們散發出更閃耀的光芒吧!

當不了頂尖大師就當頂尖凡人

北大培養出了許許多多的頂尖大師,在各行各業,在世界各地,都有北大培養出來的頂尖大師。毫無疑問,他們為所在的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成了被人稱道的事業的成功者,人生的成功者。然而,這樣的頂尖大師畢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甚至許許多多的人窮其一生的精力,耗盡一生的心血,為了一個問題而丟掉了成就事業的機遇和努力。成就頂尖大師不僅需要有超越聰明人的智慧,更要有超越常人的機遇。頂尖大師都是超級智慧與超級機遇和努力碰撞的結果。許多北大人都有成為超級大師的智慧,卻因為沒有那樣的機遇而隻能留下無盡的歎息。所以,北大的大師們在教導學生時,常常教誨他們說:“當不了頂尖大師,就當個頂尖的凡人,當個頂尖的凡人同樣是北大的榮耀,是人生的榮耀。”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頂尖能人的運籌帷幄,離不開頂尖大師的偉大智慧和卓越創作。可以說,頂尖大師是每個時代裏最為風光的人,但須知,他們的無限風光都是用心血甚至用生命換來的。他們在成就頂尖大師的事業中,有過常人未曾想過的痛苦,忍受過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嫉妒、攻擊、謾罵甚至於威脅等等,都是旁人無法想象的。“高處不勝寒”,成就頂尖大師,非經曆無數次的殘酷考驗是不行的。猶如古代爭奪皇權王位一般,不經曆幾次刀槍劍戟的鏖戰而成就皇位者,恐怕總是要處於膽戰心驚的生活之中。

成就頂尖大師者,畢竟是少之又少。就算是有考入北大的天分,有不怕千難萬苦的精神,也未必有千載難逢的機遇。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頂尖大師,但同樣也離不開優秀凡人的辛勤耕耘。人的學識、能力、機遇不同,也決定了人在社會上將處於不同的位置,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發揮不同的社會作用。人活著,應該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能出類拔萃當個頂尖大師,就去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讓世界為之景仰。若沒有成就頂尖大師的天分和機遇,那就心甘情願地當個頂尖凡人,同樣能創造出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來。

北京有一戶姓柳的人家,從1948年開始,這個平平常常的柳氏家庭裏,前前後後出了十來位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出色人才。但他們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頂尖大師級人物,雖然他們都畢業於北京大學,但最終都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員。而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不僅才智過人,也都成了業務卓著的頂尖平凡人。最早考入北大的柳夢輝於1948年畢業於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數學係,之後入北大數學係研究生班,為了在畢業時找個好的工作,1950年成了東北工學院的數學老師,1953年調任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前身)基礎部數學教員。柳夢輝熱愛數學專業,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他始終不渝地鑽研數學奧秘,寫出了中國第一篇數論論文,對鋼院某試驗室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說,鑽研數學不是為了成為頂尖的數學大師,隻是像其他數學教師一樣,把它當做了一項普通的工作,並使自己在所從事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與柳夢輝一樣,弟弟柳仲輝於20世紀50年代初在北大英語係畢業,曾經被選為赴朝翻譯,後任保定604造紙廠資料員兼翻譯,直到80年代調入河南某高校任英語教員。還有柳夢輝的表弟、表侄兒等等,都是畢業於北大的高材生,他們都沒有等身著作和顯赫聲名,都是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但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無論做什麼,都有刻苦、執著、興趣廣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書生氣濃厚的特點。而這些性格正是在北大書香的熏陶下形成的。這種性格使他們人雖普通卻也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