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領導口才的謀略要求(1)(1 / 3)

1.了解說話的特點

要了解說話的特點,就必須拿說話跟寫文章做比較。說話與寫文章相比有如下特點:

說話是現想現說

日常生活中聊天、對話、打電話等,一問一答,當場怎樣想就怎樣說。雖然有個說話得體不得體的問題,但一般不用過多地去注意詞句,安排材料,組織語言,並且對方已經搭好了思維的梯子讓自己往上攀,說起話來就比較容易些。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中,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跟別人辯論問題或介紹情況、發表感想,要求說得有中心、有頭有尾、有條有理、準確周密,那就不容易了,這就需要有比較嚴密的邏輯思維。首先,說話人要在一刹那間確定說什麼,所說的內容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針對性。其次,要迅速確定怎麼說,先說哪些後說哪些,說哪些不說哪些。至於詞句,在轉瞬之間是無法斟酌的。詞句總是隨著內容表達的需要自然而然吐露出來並加以自我調節的。由於事先沒有準備或準備不充分,想的速度跟不上說話內容進展的速度,所以要說有條理的話,說得體的話,就比寫文章困難得多。寫文章可以反複思考、琢磨,然後做出決定。寫之中和寫之後還可以修改。因此,文章寫出來一般比較連貫、有條理,比較準確。說話沒有這樣有利的條件。即興發言或無稿講演,都是一種初始語言。即使是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人即席說的話,我們也要費很大的力氣去整理才有可讀性。

說話不能修改

寫文章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斟酌,做到周密、準確。不僅可以改動字詞,更換句子,移動段落,甚至可以打亂全篇,重新選定材料,重新布局。說話就不能這樣。說話是口耳相傳的事情,你一發出聲音,人家就聽到了,想收也收不回來,就是你說錯了,當場宣布更正,可人家還是聽到了你前邊那一句不妥的話。說話時,腦子裏隻能有組織語言這條線在活動,它跟移動語句、修改語言這條線不能同時進行。說話有聲有情,有慢有快,但是見不著摸不到。聲音一縱即逝,人腦又裝不下許多說過的話,無法對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細推敲、斟酌。說話既無法修改,又要求每句話都說得那麼清楚明白,事實上是辦不到的。因此,一定程度上語言不純現象在說話中是難免的,也是允許的。

說話容易受外界影響

說話不是一方的事情,而是說者和聽者雙方的交際活動。交際雙方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是千變萬化的,這樣就有個互相影響的問題。當眾說話,聽眾的反應常常直接影響說話人的情緒。如果聽眾聚精會神,不時地微笑點頭表示讚許,這樣,說話者就會受到鼓舞,越講興致越高,越講越流暢動聽。若是聽眾無精打采,彼此交頭接耳,甚至溜號,這樣,說話人的情緒就可能下降,就會越講越沒有勁兒。再如兩人交談,如果雙方情緒很高,一定是越談越興奮,越談越有聲有色。如果一方不哼不哈,反應冷淡,那麼另一方的情緒也會低落下去。因此,說話時一定要隨時注意聽眾的心理變化,善於隨機應變。人家愛聽就多說一些,不愛聽就少說幾句;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有豐富多變的聲音

不但能很好地表情達意,而且還能掩蓋內容的不足。從前,有人寫了一首詩並朗誦給蘇東坡聽,朗誦完了問蘇東坡此詩能得幾分,東坡說可以得十分。那個人高高興興的,正想告辭出門,不料東坡把他叫住:“且慢,我剛才說十分是三分詩,七分讀啊!”(見《齊東野語》,卷20)三分詩,七分讀,可見聲音技巧是多麼重要!聽話人當中有的不注意聽內容,過多地注意說話人的聲音技巧和麵部表麵,這就容易被多變的聲音和豐富的表情所吸引,從而忽略了對說話內容和說話層次的理解,造成一種錯覺,以為說話人講得好。其實,把他的講話錄音逐字轉寫出來,你就會發現他講得並不那麼好。

每個語句中的語氣、聲音的強弱、高低、快慢、抑揚頓挫,還能使口頭禪以及沒有表達作用的詞語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蓋,使語言提供的必要信息更加突現出來。多變的話音可以幫助聽話人辨析語言中的區別性因素和非區別性因素。盡管說話人各有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方音,不同的說話習慣,甚至有些人說話不大清楚,口頭禪也不少,但是語言的交際功能並不會因此而受影響,聽這些人講話,憑著對話音的敏感以及對一些背景知識的了解,聽話人還是可以順利地聽懂對方的話。

還可以借助手勢、姿態、動作和麵部表情作為表情達意的輔助手段

文化低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說話中輔助手段比較豐富,那正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因此,話說得馬虎一點,說得不連貫、不周密,囉裏囉嗦,也同樣可以讓人聽懂意思。實在聽不懂時還可以變換方式,從頭說起,或打手勢,或寫黑板,借助各種輔助手段讓對方聽明白,增強表達的效果。寫文章沒有這些便利條件。稍微寫得馬虎一點,比如前言不搭後語,別人就不一定能看懂。文章印在紙上,是死板的。標點符號雖能幫助語氣的表達,但作用有限。

2.講究說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