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無私地付出所有(1 / 3)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付出是一種快樂,我們享受其中。懂得付出的人是最懂愛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

每個青少年都需要在被讚美、被關懷和被愛中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成就感和滿足感,當你對他人送去一份關懷、一份尊重,一份讚美時,必定能收到別人對我們更大的回報,同時我們也收獲了心情的平靜與愉悅。

1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每個人都要和周圍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那麼,這個人所做的事必然會對其他的人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其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到自己。

有人把社會比作一張大網,把人比作這網上的一隻小蜘蛛,不管這張網你是否喜歡,你都必須接受它,因為它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所以,青少年若想在世界上活得開,就必需廣結人緣,給人以方便,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光考慮自己而忽略了別人,你愛別人,別人才有可能愛你。“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蘊涵的就是這個道理。

助人即是助己

當我們拿起鮮花贈送給別人時,最先聞到芬芳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豈圖拋向別人時,弄髒的必先是自己的手。所以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就好比為他人身上灑香水,自己也能沾上些許香氣。一句溫暖的話,一個友好的舉動,都能深深地溫暖別人的心靈。在關鍵的時候,你伸出了助人之手,那麼,當你自己身處險境時,肯定也不會是孤軍奮戰。

19世紀90年代初,有一天,一個名叫弗萊明的貧窮的蘇格蘭農夫正在田地裏耕作。忽然,他聽到了附近的沼澤地裏傳來一陣呼救聲,他連忙丟下手中的活兒跑過去。到了那兒,看見一個小男孩陷在了黑色的泥潭裏,由於太過於驚恐,男孩不斷地尖叫和掙紮,結果身體越陷越深。在這個關鍵時刻,弗萊明伸出了援助之手,沉著勇敢地將這個男孩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第二天,一個衣著華貴、氣度不凡的貴族人士來到了弗萊明的家裏,原來他就是那個小男孩的父親,他帶著重金來酬謝弗萊明對他兒子的救命之恩,但被弗萊明委婉地拒絕了。此時,農夫的兒子從簡陋的農舍跑了出來。於是,在貴族的一再堅持下,弗萊明終於同意由貴族資助他的兒子上學,貴族希望農夫的兒子能成為像他的父親一樣勇敢和善良,讓所有的人都為之驕傲的人。

農夫的兒子沒有讓人失望,他進了最好的學校讀書,最後畢業於倫敦聖瑪麗醫學院,後來因為發明青黴素而享譽世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亞曆山大·弗萊明爵士。許多年以後,貴族的兒子在二戰期間患上了肺炎,而再一次拯救他的生命的就是青黴素,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個巧合,是上帝的安排,難道這隻是一個簡單的巧合嗎?這個貴族是倫道夫·丘吉爾勳爵,而他的兒子則是人盡皆知的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句話用在這個故事是恐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農夫的見義勇為讓自己的兒子上了最好的學校,貴族的鼎力相助又讓自己的兒子再一次躲過死神的光臨,看來助人不僅是給別人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受人一坯土,還人一座山”,雖然善心隻在人的一念之間,但善心所結下的善果,卻會永久地芬芳馥鬱,香澤萬裏。

愛心,就像是一顆熠熠奪目的鑽石,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煥發耀眼的光芒;愛心又像一場恰逢其時的甘霖,滋潤著那希冀已久的心田;愛心似一曲能夠鼓舞人心的勵誌歌典,促使在人生道路上徘徊躊躇的人坦然前進。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微不足道的贈與,一個小小的擁抱,都能讓讓寒冷的心變得溫暖,讓黑夜不再漫長!對人對人多一份理解、寬容、支持和幫助,其實也是善待和幫助自己。這就是: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付出才有收獲

人生在世,既是短暫的,又是漫長的。要想過得快樂,過得幸福,就必須要有“贈人玫瑰”的愛心,心存善意。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無論行為多麼渺小,當你毫不吝嗇地贈於別人後,就一定能吐露芬芳,綻放美麗,自己也會越發地強大起來,因為我們所收到的回報遠遠大於我們的付出。

在充滿戰火和硝煙的戰爭年代裏,有一支部隊奉上級的命令去攻占敵人的保壘。槍林彈雨中,一位連長在地上匍匐前進時,驚見一顆手榴彈正好落在一個小戰士的身邊,而小戰士卻毫無察覺。在這千鈞一發之刻,連長顧不上多想,他不顧一切地衝了過去,一下子伏在小戰士的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掩護這個年輕的生命。“轟隆”一聲巨響過後,他抬起了頭,而這一抬頭卻讓他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就在他起身後的那一瞬間,一顆炮彈落在了他剛剛匍匐過的位置上,把那裏炸出一個巨大的坑,剛才的那一聲巨響,就是那個炮彈響的。而小士兵身邊的手榴彈,敵人在扔出來的時候根本沒有擰開蓋子。

試想,如果連長顧及自己的生命而不去救小戰士,那麼他的生命早就已經不複存在了。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這一次,留下的可是最寶貴最有價值的生命啊!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會有幫助別人的機會,那麼,就不要錯過更不能吝嗇,用你無私的心靈去幫助別人,用你熱忱的雙手去幫助別人。當你的幫助能換回他們的幸福笑臉時,你會發現你手裏的玫瑰是那麼清香,更是那麼的高貴。“贈”不會讓我們損失什麼,卻會為我們贏得靈魂的安泰和心靈的淨化。這樣,既為受難的人們撫平傷痕,更為自己的人生畫卷塗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真正描繪了一幅動人的篇章!

孟子說過:“君子莫大於乎,與人為善。”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誰都離不開別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就更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周圍人的支持與幫助。那些總是主動幫助別人的人就是最容易獲得成功的人,因為他們最容易獲得別人的回報。相反,如果你對別人的煩惱和不幸冷眼旁觀,甚至落井下石,是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的。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隻有充滿了愛的世界才會洋溢著陽光。如果我們每個青少年都能夠隨時隨地奉獻我們的愛心,如果我們都能把自己的快樂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其他人,如果我們都能用一顆真摯善良的心為全世界的人類祝福和祈禱。那麼,不僅這個世界因為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了,我們自己也能擁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回報,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精彩、絢麗和燦爛。

2當你施予,你就擁有

施予對你獲得好運有很大的幫助。當你幫助別人而不圖任何回報,得到好運的幾率就提高很多。因為當你慷慨贈予,會感到幸福,使自己更樂觀向上,更有可能接近好運。其次,你曾經幫助過的人,有一天也可能幫助你。慷慨能感染別人。

施予不是付出,而是擁有

李芳是一名優秀的醫護人員。去年夏天女兒考上大學,去了遙遠的南方,丈夫也與她簽訂了離婚協議,離她而去。她一個人孤寂寥落,人如浮萍,心若苦雨。每天工作之餘她去唱歌、去跳舞、去美容、去休假、去旅遊,但寂寞孤獨始終如影隨形,不肯離她遠去。後來經朋友介紹,她自願加入了老年人互助中心。工作之餘常去照顧關心孤寡老人,為老人們洗衣做飯,解悶聊天,講解保健知識,老人生病了就主動細致地進行護理,多年的醫護工作經驗有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她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不僅為孤寡老人排除困難,解除病痛,還為自己贏得了自信、歡樂和讚譽。通過幫助他人,為自己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

看著她陽光燦爛的臉,她的朋友忍不住問她為什麼在自己最困難的時間還想到去幫助別人呢?她告訴朋友,她最痛苦的日子裏,在一本書上看到了這樣的話:“如果你得不到愛和關心,如果你失去了盼望,那麼應該向別人施予愛和關心,嚐試給別人盼望。雖然你那樣貧窮,但當你施予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好像擁有了愛和關心,有了新的盼望。”她試著去做並且成功了。

原來施予不是付出,而是擁有!當我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恰巧就有一個幫助你的人出現,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感覺到幸福!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正是由於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關懷,這世界才會這般溫暖,這般美好。如果在對方處於危難境地的時候幫助他,就能給對方帶來力量和信心,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戰勝困難。別人也定會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激。

在美國,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最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工作是與照顧和幫助他人有關的工作。80%以上的牧師和消防隊員都表示自己的工作相當快樂,因為能時刻向人伸出援手。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

施予是一種能力

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親社會行為不僅能夠使我們獲得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

獎勵,而且能夠避免來自社會的、他人的和自我的懲罰。這會促使你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於你的身心健康,還會使你獲得或鞏固友誼。此外,幫助別人還有提升心境的作用,當受助者的痛苦消除並開始快樂起來的時候,助人者同樣會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使自己也變得更加愉快。施予是一種能力!

一頭馱著沉重貨物的驢,氣喘籲籲地請求隻馱了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麼,可對我來說,卻可以減輕不少負擔。”

馬不高興地回答:“你憑什麼讓我幫你馱東西,我樂得輕鬆呢。”

不久,驢累死了。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馬懊悔不已。

膨脹的自我使我們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我們同在生活這條大船上,別人的好壞與我們休戚相關。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相反,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當然,大多數人都有一副樂於助人的熱心腸。有的人生活困難,他們毫不猶豫慷慨相助;公共汽車上,主動給老弱病殘讓座;過馬路時,總不忘記幫助年邁的人一把;遇到迷路的陌生人,他們總會給人家熱心的指點……在他們眼中,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擺脫困境,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就此振作,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高興、快樂,有誰不感到幸福呢?這些愛幫助別人的人也時時處處被別人喜歡著,走到哪裏,哪裏就有朋友。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也總會得到他人的熱情幫助。

請記住,當你給朋友一份快樂時,你就擁有了兩份快樂!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讓我們相互幫助,相互快樂,相互關懷,讓我們人人都獻出一份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3為別人撐開雨傘

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的。每個人都會有麵臨困境,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因為跌宕起伏的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沒有人富有得可以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沒有人窮得不能在任何方麵給他人幫助。換一種角度考慮,其實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想想那些舍己為人的英雄楷模,想想那些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我們就應該放開胸懷,去盡力幫助那些自己有能力幫助的人,多行一件好事,心中便會更加泰然。

付出其實是收獲

在飄雨的天空下,你是否一個人撐著傘默默地走著?如果能為別人撐開雨傘,雨傘下便會擁有許多快樂和溫馨。是的,其實在生活中,也許隻是一句問候、一份關懷、一個微笑都將給他人和自己的心中帶來無限溫暖,帶來無限希望,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無限關愛,無限陽光。為別人撐開雨傘吧!你撐起的同時也是一片屬於自己的晴朗天空。

又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午後,下個不停的雨讓人情緒低落。一個老婦人走進匹茲堡的一家百貨商店,漫無目的地閑逛著。售貨員們都看出了她並無意購買,所以看了她一眼後,又都自顧自地忙著整理貨架上的商品,生怕被老婦人打擾。

但是,一名年輕的男店員見到老婦人後,並沒有回避,而是立刻上前禮貌地和老婦人打招呼,詢問老婦人是否有需要他提供服務的地方。老婦人坦率地告訴年輕店員,自己隻是進來避雨而已,並沒有打算買任何東西。年輕店員聽後,微笑著對老婦人說:“即便如此,您仍然很受歡迎。”年輕店員陪老婦人聊著天,回答著老婦人的一係列問題。當老婦人要離開的時候,年輕店員將老婦人送到街上,並為老婦人把傘撐開……老婦人向年輕店員要了一張名片就徑自走開了。這件事過了很久後一天,當年輕店員已經忘記了這件事時,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叫到辦公室,老板遞給了他一封信。信就是那天到商店避雨的老婦人寫來的,老婦人要求這家百貨商店派這名年輕店員前往蘇格蘭,代表該公司接下裝潢一所豪華住宅的定單。當年輕人接下這項交易金額數目巨大的定單後,才明白,原來這名老婦人竟然是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母親。

當年輕店員完成任務重新返回公司後,立刻得到提升。所以,為別人撐開雨傘,撐起的可能就是一片屬於自己的碧海藍天。

幫助他人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當我們幫助他人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高興,會見到生活中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幫助他人,收獲快樂,一直是社會上提倡的美德。當看到有人尊老愛幼,扶貧助殘時,當看到有人拾金不昧,熱心助人時,每個人的臉上都會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是的,小到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讓座,大到國家之間的人道援助、經濟扶持,生活中無處不體現著互相幫助的真實內涵。伸出一隻手,也許不能擎起一片天,但隻要能遮擋住絲縷陽光,別人就已經得到了一絲陰涼。

助人為樂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曾湧現出不少令人敬佩的榜樣:雷鋒、叢飛……數不勝數,他們中有普通的工人,也有樸實的農民。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和力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這些人的心靈。社會的繁榮興旺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許多工作也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它需要大家通力合作,互相幫助,互相鼓勵,才能圓滿成功。當我們幫助了他人,一種愉悅的欣慰便會油然而生。如果世界充滿關愛與幫助,那麼生活給人的感受就像馳騁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令人心曠神怡,酣暢淋漓。

幫助他人體現美麗心靈

當你把最好的給予他人,也會從他人那裏獲得最好的。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嗇,就越一無所有。隻有那些樂於幫助他人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男孩的故事,小男孩出於一時的氣憤對母親喊他很憎恨,然後,也許是害怕受到母親的懲罰,他衝出家門,對著山穀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接著山穀也傳來:“我恨你!我恨你!”小孩很害怕,跑回家如實告訴了母親,山穀裏有個很可怕的聲音說他恨他。母親把小男孩帶回山邊,並要他喊:“我愛你,我愛你。”小孩照著做了,而這次他卻發現,有一個很好聽的聲音在山穀裏對他說:“我愛你,我愛你。”

生活就像是一種回音,你送給它什麼它就送回給你什麼,你播種什麼就收獲什麼,你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隻要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獲。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付出的是自己對別人關心和愛護,就仿佛給別人的生命之樹掬一捧清泉。助人為樂是不竭的動力,我們付出得越多,內心就會越充實,幸福感就越強烈,因為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展現出我們美好的道德情操。

人字的內涵就是相互支撐,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正是有了長輩的關愛,我們才得以健康地成長;正是有了老師的啟蒙,我們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正是有了同學的幫助,我們才懂得了友情的珍貴。予人玫瑰,手中留香。每一個當代的青少年都應當向範鑫學習,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同學,善於合作,與人為善,特別是真誠關心和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同學,在幫助他人中收獲快樂。

4貪婪最貧窮,給予最富有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給予是最真實的富有——無論在什麼時候給予比索取都要重要。

如果有了貪欲,就會有爭鬥,就會有憤怒,就會失去理智。貪婪正是現代人的最大缺陷和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生活實踐中,執著追求而不貪婪是一種生存智慧,給予而不索取則是一種人生態度。執著追求,及時給予,合理而不過分,正常而不極端,利己而不害人。有些青少年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的所有都失掉了。有些青少年卻常常給予,反而得到了更多……

貪婪者最貧窮

每個人都有貪念,它是人的天性。世人如何不心安,隻因放縱了貪欲。明末清初有一本書叫《解人頤》,對貪欲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西。”由以上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人心不足蛇吞象,做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貪婪的本性,最終就會喪失自我,變成貪欲的奴隸。

以前,有個衰老的農夫不停地上山打柴,但還是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這天,他幸遇“青春泉”,不僅解了渴,回到家後,妻子大為驚訝,因為他還變得年輕了許多。經過追問,方知是飲用了青春泉的緣故,於是,妻子迫不及待地也到那裏,狂飲起來。可是,因為她貪得無厭,不知節製,終於從老年蛻變成青年,再蛻化成少年,最後竟變成了剛剛墜地的嬰兒。當丈夫趕到泉邊的時候,隻好歎息著把她抱回,當做子孫來養育了。由於她的貪婪,最後違反了正常的生命秩序,變成了有待於重新開始靈智啟蒙的新生兒——生存智慧的赤貧者。

貪婪者最貧窮。因為在你貪婪的時候,即已把生活中其他寶貴的東西掠奪了。比如,對物欲的貪婪,往往會擠掉人們珍貴的生理空間,就如同有些人把寬敞的新房變成了高貴的家具店,表麵上看富麗堂皇,但是,卻使有限的空間形成窘迫的局麵;對精神層麵的貪婪,往往會擠掉正常的倫理情感溝通,而成為荒漠中的孤獨者,比如那些沉溺於網上虛擬天地的人,往往導致心理的閉塞,讓精神生活產生極度的疲憊和失落。

生活中,貪婪之心不可有,因為一旦無休止地貪婪下去,容易讓人產生苦惱、煩悶,生活也變得很不快樂幸福。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在地上大哭,有好心人問她為什麼要哭。她說:“我的十元錢丟了!”於是,那人給了她十元錢,哄她不要再哭了,趕緊回家吧。可是,小女孩接過錢裝好後,仍起勁大哭,似乎更加傷心。人們問她拿了十元錢後為什麼還要哭呢?小女孩擦把眼淚後,說:“如果原來的十元錢沒有丟,現在我就有了二十元錢了!”可以看出,一個小女孩尚且對物質財物的占有欲這麼強烈,心態是這麼的不平衡,更何況那些比她年長的人呢,但反過來說,擁有強烈的貪婪之心有什麼好呢,無非是給自己的生活注入點煩惱而已。所以,是你的,你就盡最大努力去爭取,不是你的,就果斷舍棄,何必自尋煩惱呢?

給予讓你更加富有

不要總是期望從別人身上獲得什麼,應該想自己能夠給予別人什麼,付出什麼樣的服務與價值來讓對方先得到好處。當你能持續這麼做,並且幫助別人獲得價值的時候,也就是你成功的時候了。因為那些曾經得到你給予的人會逐漸累積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回饋給你所需要的動力與支持。

所以,在物質方麵,給予就意味著自己很富有。不是一個人有很多才富有,而是給予人很多才富有。生怕失去什麼東西的貯藏者,如果拋開物質財富的多少不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必是一個貧窮而崩潰的人。無論是誰,隻要你能慷慨地給予,你就是個富有的人。你把自己的一切給予別人,從而體驗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人人皆知,窮人要比富人樂於給予。但是貧窮如果超過某種限度的人是不可能給予的,同時,要求貧窮者給予是卑劣的。這不僅是因為貧困而給予會直接導致貧困者更加痛苦,而且還會使貧困者喪失了給予的樂趣。

給予本身也會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快樂。在給予中,它不知不覺地使別人身上的某些東西得到新生,這種新生的東西又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希望。在真誠的給予中,會無意識地得到別人給予的報答和恩惠。

有一名小學教師,教師節到了,一大群孩子爭著給他送來了鮮花、卡片、千紙鶴……一張張小臉蛋洋溢著快樂,跟他們過節似的。其中,有一個禮物很特別,是用硬紙剪成的鞋子。看得出紙是自己剪的——周邊很粗糙,圖是自己的畫的——圖形很不對稱,顏色是自己塗的——花花綠綠的,老師能穿這麼花的鞋嗎?圖畫的旁邊歪歪扭扭地寫著:“老師,這雙皮鞋送給你。”看看署名像是一個女孩——這個班級他剛接手,一切都還不是很熟,從開學到教師節,也就10多天。他把這雙“鞋”認真地保管了起來,“禮輕情義重”啊!一次,他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女同學送他這雙“鞋”的理由。她在作文裏是這樣寫的:“別人都穿著皮鞋,老師穿的是布鞋,老師肯定很窮,我做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給他,不過那鞋不能穿,是畫在紙上的,我希望將來老師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沒有錢,我有錢一定會買一雙真正的皮鞋給老師穿。”這隻是一個不到10歲的小女孩的心願,這心願是多麼質樸啊!他的心不由為之一動。但是,她怎麼知道穿布鞋是窮人的標誌?他就親口問了問她。那是一個很白淨、很漂亮的女孩子,一雙眼睛清澈得沒有任何雜質。當她站到他麵前的時候,他已經找到了答案。因為此時她腳上穿著一雙方口布鞋,鞋的周邊都開了膠,這雙布鞋顯然與他腳上的這雙布鞋是不一樣的。於是兩人之間有了下麵的問話。

“你父親在哪裏上班啊?”

“父親待在家裏,他下崗了。”

“你母親呢?”

“我不知道。父親說她走了。”

他的目光再次落到她腳上的布鞋上,那一雙開了膠的布鞋。

他慢慢地拉開抽屜裏,拿出那雙“鞋”來。這時他感受出這雙鞋的分量。

她怯怯地問,“老師你家裏也窮嗎?”他說,“老師家裏不窮,你家裏也不窮。”

“可是同學都說我家裏窮。”她說。

他親切地說,“你家裏不窮,你很富有,你知道關心別人,送了那麼好的禮物給老師。老師很高興,你高興嗎?”

她高興地笑了,笑得是那麼純。

你和老師穿相同的鞋子,你開心嗎?

她使勁地點了點頭。

他帶著她向教室走去。他問同學們知道老師為什麼穿布鞋嗎?有的同學說好看;有的說透氣,因為他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學說健身,因為他自己的爺爺晨練的時候就穿布鞋。很出乎意料,並沒有人說他窮。於是,他說穿布鞋是一種風格,透氣、舒適、對健康有益。這位老師還告訴他的學生,腳上穿著布鞋心裏卻裝著別人,是最讓他感到幸福的!

真正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而能給予的人是不會貧窮的。由此說,給予最重要的意義並不是物質方麵的,而是人性方麵的。一個人能給予另一個人什麼東西呢?比如,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不一定意味著他為別人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是把他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給予別人,把自己的快樂、興趣、同情心、諒解、知識、幽默、憂愁——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東西的表情和表現給予別人。在他給予別人的時候,不僅增加了別人的生命價值,還豐富了別人的生活。因此,給予使人更加富有。

5付出的人生是完美的

在生活中,人們總是想辦法去獲得卻不願付出。但是如果你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你就會發覺,原來付出也是一種收獲。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付出,何來的收獲。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唯有不斷流動更替的水才會充滿氧氣,如此魚兒們才會有舒適的生存空間,為湖泊增添生命活力。有舍才會有得,隻要不吝於付出,在付出的同時,我們便能騰出新的空間,容納新的機會。付出也是一種幸福,人生最大的滿足就是付出。

付出,也是新一代青少年的使命與價值。

付出是一種快樂

街上走著衣衫襤褸的兄弟倆,一個五歲,一個十歲,他們從農村到城裏討飯。倆人饑腸轆轆地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可他們的乞討之路並不順利。這家人在門口說:“自己幹活掙了錢才有飯吃,不要來麻煩我們。”倆人走向傍邊的一家,這家人在門縫裏說:“我們不給叫花子任何東西。”

在遭到無數次的拒絕和斥責後,哥倆很傷心。最後一位好心的太太對他們說:“可憐的孩子,我去看看有什麼東西能給你們吃。”過了一會兒,她拿了一罐牛奶送給他們。這可樂壞了這小哥倆,他們像過節一樣高興,坐在馬路旁享受起他們的佳肴。弟弟半張著嘴望著哥哥,用舌頭舔著嘴唇,說:“你是哥哥,你先喝。”

這時,哥哥拿著奶罐假裝喝奶的樣子,其實他緊閉雙唇,沒讓一滴牛奶入口。然後他把罐子給弟弟,說:“現在輪到你了,你隻能喝一點點。”弟弟拿起罐子喝了一大口,說:“牛奶真好喝。”哥哥接過罐子,假裝喝了一口,又遞給弟弟。奶罐在兩人手中傳來傳去,哥哥一會兒說:“現在輪到你了。”一會兒說:“現在輪到我了。”牛奶終於喝完了,哥哥卻一滴未喝,但他的內心是快樂的。因為付出的人得到的回報是幸福。

付出與快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沒有付出,就沒有快樂,反言之,要想獲得快樂,就必須得去付出快樂。有些青少年愛占便宜,看見別人的東西好,總想居為己有圖一時之樂。有些甚至去覬覦的國家財物,總有非分之想,到頭來鋃鐺入獄,快樂沒有了,隻有苦役。

沒有付出,是沒有收獲的。所以,想要索取快樂,最終非但品嚐不到快樂,反而咀嚼的卻是失去自由的痛苦。正如“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隻有親口嚐一嚐。”很多的快樂也是這樣的。隻有身體力行,方能享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