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2)

地鐵·人流·“八十一站”

我喜歡坐城鐵,坐城鐵的時候我的思緒飛揚。城市在城鐵的穿越中變成了一個遊樂場,城市輕快起來,靈動起來。

每到一站,下去一些人,又上來一些人。下去的人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地嗎?需要換車,還是中途下去辦事?上來的人是回家,還是去上班?一個人的形色,一個人的步履,就是一個人的簡曆,它明明白白地寫著一個人的行跡。盡管是不同的人在城鐵中偶然相遇,但擦肩而過不是陌生,而是共同進行生活的變奏,和諧與喑啞,明亮與灰暗,都是生活的音符。

人在運動中走到一起,或者分開,形成了社會規範,每個人別無選擇地參與其中。人是“入世”的動物,是在群居中獲得安全的靈長類。石猴破石而出,就不是石猴而是人了,甚至他很多時候就是不他自己了,他必須去適應人類的行為規範,才能生存;要被他人認可與接受,就該懂得做人,懂得人與人相處的博弈原則。否則,就像車上的人先要下去,而下麵的人卻要先上去,結果堵在車門口,誰也上不了、誰也下不了。你再有能力,違反了與他人合作的博弈或者遊戲規則,你就不會被人接受。

《西遊記》就是一部講博弈的好書。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遇到了艱難險阻,一些妖魔鬼怪擋住了他們的行程,使他們隻得停下腳步,處理、解決好這些問題與困難後才能繼續前行。而那些自以為能擋住唐僧等人的妖魔鬼怪,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攪亂了自己的生活秩序。但有些麻煩卻是唐僧師徒四個人自己惹起的,如豬八戒的好色,如孫悟空擅自摘人參果,如唐僧多管閑事等等,都是西遊這個團隊裏的“員工”沒有遵循博弈原則,而導致行程受阻。這時候,“事故”的當事人,就難逃其責,因為他至少在某一環節上給集體事業蒙上了損失。所以,一個人在團隊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個好員工”與“一個不好的員工”的區別,撇開道德判斷,重要的就是看其在團隊中的行為是否合乎公司的規範,還要看他的個人價值取向與公司的價值是否一致。

坐城鐵,看人流,我的感悟很多。城市是由一個個站組成的。某種意義上,站喻示著必然“淘汰”一些人,再“競爭上崗”一些人,這樣的反複,團隊才有力量和激情。孫悟空和他的師傅、師弟們經曆了八十一難——也是八十一站,他們每個人都險些在某一個站被淘汰了。但每經過一站,他們就取得了一些繼續打拚下去的經驗,他們在挫折中吸取教訓,在過失中反思自己,這樣,一個個隊員也就不斷成熟起來,他們在動態變化中獲得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你挑著擔,我牽著馬”——每個人都經營好自己的位置。

一位經理人眼裏的孫悟空

從事企業管理工作這些年來,我接觸了不少商界精英,最近,與一位經理人江海淼先生聊起公司文化建設,談到了中外文學名著中一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對這些形象,我們各自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覺得不少書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他的影子,甚至他就是現實中的某個人。

江海淼說,他最喜歡的藝術形象是孫悟空。

在中國,孫悟空的形象家喻戶曉,並走向世界,就像“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也是“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孫悟空”,有人說他是叛逆主義者;有人說他是民權主義者——“皇帝輪流做,明日到我家”,直刺“君權神授”的思想;有人說他是嚴肅的拜金主義者;有人說他是浪漫的道德家;也有人說他激進冒險,還有人說他保守中庸……

具有如此豐富文化內涵的人物形象,注定永遠受人們歡迎,真是“三至九十九歲都喜歡”。然而,這種喜歡,並非虛幻的心中投影,而是因為現實世界就是孫悟空的生活舞台——他代表了每個人心中相同或不盡相同的“自我”,我們總是能輕易地找到他來慰撫一顆不安的靈魂。

我問他:“在你眼裏,孫悟空是什麼?”

“孫悟空是什麼?”他回答道:“孫悟空的確不是孫悟空,他一個好員工。他雖然跳槽過,雖然對上司的某些作法很不滿,但他不斷突破自己,提升自己,職場打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就喜歡孫悟空這樣的好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