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世人便愛極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今兒個要講的不同於別處,有人作道:
蕖湖三千蓮,瓣瓣為思意。
朝來暮去晚,卿可知不知?
但由於時隔久遠,具體什麼年間以無從考究,隻知那處繁華似景,胭濃脂香,華燈璀璨,珠羅盈門。沿溪水而上有座山,謂之空空山,正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處不同於市鎮喧嘩,端的是淡雲拂地之清淨,月光綽綽之迷蒙。近處是一江水,無波無瀾,明鏡似也,與天接處,乃青山之連綿,霧嵐繚繞,雲靄飄渺,水墨染就,鴻蒙之初。見之觀之,頓覺靈台清明,若有悟性者,或可堪破塵事,洞透真理。
“咚——咚——咚——”
寺廟鍾聲悠揚,自山中深處傳來,正所謂“深山藏古寺,雲裏聽梵音。”
廟中有一南無泉,泉畔常有一人。今日卻不見那人的身影,隻見邊兒上小幾上:一盞檀香繚繞,一卷經書半啟,一張古琴靜然,一頁紙箋正寫著“穆之,念之,傾之,依之”。
紙箋未用鎮紙壓住,被山風吹入泉水之中,匆忙而來的那人伸手進撈,卻是無果。紙箋沉入泉水之中,隔水瞧去,隻見泉邊之人素衣白裳,風煙止於他處。
那人拂衣依泉而坐,手持經書,原是妙法蓮華經。
“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幹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須,甄叔迦寶以為其台。”
念至此,麵前泉水竟漣漪輕泛,層層蕩漾開來。那人見之,欣然一笑。
“公子,他們又來了。”一青衣小廝氣喘籲籲地跑來道。
那人置若罔聞,盯著麵前的泉水,喃喃道:“來了,來了。”
青衣小廝撓撓頭,這說的好像不是同一件事,不經意向泉中瞥去,大驚,但見:
一尾赤紅錦鯉逆流而上,至南無泉中,繞著泉心一株青蓮,竟像是故友。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那人起身,自顧自地念著遠去,隱於山色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