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為子楚出謀劃策,他對子楚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已經被立為太子。我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能夠選立太子的隻有華陽夫人一個,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現在您的眾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間,而且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趙國當人質,即使哪天秦王駕崩,安國君繼位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子楚一聽,便問呂不韋該怎麼辦。呂不韋說:“您現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長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麼東西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雖然也不是很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盡力讓他們立您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願意將秦國的土地與您共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遊說。呂不韋將所有寶物都獻給了華陽夫人,順便談及子楚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親和夫人。華陽夫人一聽十分高興。呂不韋又讓人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會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但沒有兒子。不如趁這個時候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且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的兒子又能繼位為王,始終也不會失勢。……現在子楚賢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寵愛,於是他隻有主動依附於夫人,夫人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您一生在秦國都會受到尊寵。”華陽夫人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便向太子提議立子楚為繼承人,太子答應。
呂不韋又選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給子楚,這個女子為子楚生了個兒子,叫政,這就是日後的秦始皇。
不久子楚和呂不韋密謀,逃回了秦國,而將妻子和兒子留在了趙國。又過了幾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安國君繼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莊襄王。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把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呂不韋權傾朝野。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嚐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且都極力在這方麵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也應該在這方麵超過他們。於是他召集了許多文人學士,給他們十分好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組織自己的食客編了《呂氏春秋》,名聞天下。
秦王嬴政逐漸長大,漸漸對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見,但呂不韋仍然把持著朝政,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開始激化。後來秦始皇終於找到個理由,將呂不韋罷免,讓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
又過了一年多,各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嬴政怕他發動叛亂,於是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已經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和寡人又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現在命令你和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於是就喝下酖酒自殺。
曆史上對呂不韋並沒有多少好評,但是對他卓絕的經商頭腦確實讚歎不已,尤其是他所認定的“奇貨可居”,正說明了呂不韋這個人眼光十分敏銳,而且看得長遠。但是呂不韋唯一看不長遠的是,他沒有看到自己幹涉了一個英明國君的成長,他已經權傾朝野,還要著書立說,求得盛名,更不為秦王嬴政所容。後世很多人猜測呂不韋之所以沒有反叛嬴政,是因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呂不韋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關係,他們的矛盾最終是要激化的。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是十分強硬的人。而最終會采取極端行動的必然是嬴政,因為呂不韋功成之後還居高位,功高蓋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老狐狸認為,一個人要想求得保全,就要學會得意濃時便可休。
不要輕信
老狐狸認為,人們雖然不用懷疑一切,但是也要做到不要輕信。
現代社會,有一些人不思考,不調查,將道聽途說的東西當成真理來供奉,這種風氣對人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人們應該學會認真去思考,踏實去行動的能力。畢竟實際調查一下,比聽到一百遍都更加可信。
曾經有一個人,到野外去打柴,當他經過沼澤地時,很幸運地得到了一隻麋鹿。他特別開心,但是他還必須打柴回家。於是他找了棵樹,將麋鹿拴在那裏,打算打完柴後再將這頭麋鹿牽回家。
然而他剛離開沒有多久,一個商隊就從這片沼澤地經過。商人看到一棵孤零零的大樹上拴著一隻麋鹿,而周圍又沒有一個人。他們特別欣喜,以為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便把麋鹿牽走了。沒走多遠,商人突然醒悟到這個麋鹿肯定是有主人的,自己這樣做跟強盜沒有什麼區別,太不像話了,但是要讓他們把麋鹿給放回到原地,他們又實在舍不得。於是折轉回來,將一條準備在路上吃的幹鹹魚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此作為對主人的補償,這樣他們心裏會平衡許多。
過了很長時間,那個打柴的人回來牽他的麋鹿,然而遺憾的是,他看到樹旁的麋鹿已經不見了,能看到的隻是一條幹鹹魚。這讓他覺得非常奇怪,這到底是誰幹的呢?然而四周望去,卻看不見一個人影。肯定不是人為的。他想,畢竟這一片沼澤地中並沒有路,除了我要打柴經過這裏,誰還會來?如果沒有人來,那麼這條幹鹹魚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樣平白無故出現一條幹鹹魚,它如果不是神,那又會是什麼?想著想著,打柴人越想越敬畏,於是特別恭敬地捧著幹鹹魚回家。
到家後,打柴人將這個故事講給了很多人聽,所有人都覺得這件事十分蹊蹺。很快,這件事就傳開了,而且人們將這件事情越傳越神奇,越傳越離譜。後來,人們紛紛到沼澤地旁邊的那棵樹邊去求福消災,居然很多許的願也靈驗了。於是,人們都一致認為這幹鹹魚是神,對此深信不疑。眾人合計了一下,決定要為幹鹹魚建一座祀廟,然後畢恭畢敬地將幹鹹魚供奉在裏麵,還送給了幹鹹魚鮑君神的尊號。從這以後,鮑君神廟香火不斷,十分繁盛。
這樣過了幾年,那支經商的車隊又經過這裏。當他們看到當年的沼澤地居然變成寺廟,很是奇怪,同時廟門高懸的鮑君神匾額也讓他們格外吃驚。於是下車向別人打聽這其中的原因。人們津津樂道地向他們講述了廟宇和鮑君神的來曆,聽完以後,商人不禁大笑說:“那條幹鹹魚是我們當年放的啊,當年我們牽走了一頭麋鹿,便用一條幹鹹魚作為補償,放在那棵樹旁,哪來的什麼鮑君神呢!”聽到這話,整個廟裏的祝巫和祈求的人都特別尷尬,哭笑不得。後來就再也沒人來朝拜這個廟,過了沒多久,這個廟就倒塌了。
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帝國》中有句經典的台詞: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奏折。對於那些聽來的,寫在紙上的東西都不要太相信,很多東西都是假的。人們應該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要對道聽途說的東西過於相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0年到東南一帶去巡視。這次隨他一起去的有宦官趙高、丞相李斯,還有他的小兒子胡亥。
在巡視回程的路上,秦始皇突然感到身體不舒服,結果很快就在平原津病倒了。等到了沙丘的時候,秦始皇病勢越來越重,太醫們都束手無策。秦始皇知道自己的病是治不好了,便命趙高趕緊寫信給他的大兒子扶蘇,讓扶蘇火速趕到鹹陽。這樣萬一自己好不了,就由扶蘇來主持喪事。這個意思很明顯,就是讓扶蘇回國都即位。但是信寫好了還沒有發出去,秦始皇就已經咽了氣。
李斯認為這裏離鹹陽還很遠,不是一二天能夠達到的。如果皇上去世的消息傳開了,很可能會發生混亂。與其混亂,倒不如現在暫時保守秘密,不要發喪,等到了鹹陽以後再公告天下。對此趙高表示同意,於是將信扣留住。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將秦始皇的屍體放在車裏,然後緊鎖車門,並且放下窗帷,在外麵,是什麼都看不見的。這個時候隨行的人中隻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幾個貼身侍衛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其他大臣仍蒙在鼓裏。而車隊按照往常的速度向鹹陽進發。
快到鹹陽的時候,李斯讓趙高派人去把信送出去,讓公子扶蘇立即趕回鹹陽。然而趙高卻另有打算,因為他是胡亥的心腹,而且跟蒙恬家有仇恨。他跑去和胡亥商量,兩人定下毒計,準備假傳遺囑,命令扶蘇立即自殺,讓胡亥光明正大地繼承皇位。
然而這樣做,僅憑趙高和胡亥兩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想取得成功,必須要有李斯的支持。趙高於是跑去跟李斯說:“如今皇上的遺詔和玉璽都在王子胡亥手裏,雖然皇上立扶蘇為君,但是現在真正能做主讓哪個王子接替皇位的,隻憑我們兩人一句話。我正想和您商量這個事情。”
聽了這話,李斯十分吃驚,他說道:“像這樣亡國的話,我覺得我們做臣子的人是不該非議的!”
遭到拒絕後,趙高並沒有放棄,他反問李斯說:“您覺得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嗎?您覺得您的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您覺得您現在和扶蘇的關係比得上蒙恬嗎?”
經過這樣三問,李斯有點發愣,思考了一會,便頹然地說:“我比不上他。”
趙高很是“懇切”地說:“現在如果扶蘇當了皇帝,他一定會讓蒙恬當丞相。我想那個時候,您除了回老家外確實再也沒有更好的路可以走。這個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了。您看看,現在各位王子中,隻有公子胡亥心眼好,對人又十分厚道,如果日後讓他當了皇帝,您就有一輩子受用不盡的福氣了。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真的有點擔心扶蘇繼承皇位後,自己就保不住丞相的位置,李斯於是很快就答應同趙高、胡亥合謀,共同製造了一份假的詔書發給扶蘇。詔書中對扶蘇多加指責,說他在外不能立功,不但如此,反而聽信流言對父皇百般怨恨,特賜令自殺。為了避免蒙恬幫助扶蘇,詔書中特別強調蒙恬與扶蘇同謀,應該一並自殺,將所統領的兵權交給副將王離。
王子扶蘇接到詔書後,立即號啕大哭,很快就拔出劍要自刎。然而心細的蒙恬懷疑這封詔書是偽造的,他向扶蘇建議向秦始皇申訴。如果確實皇上不同意,他可以率領大軍陪公子扶蘇一起去鹹陽城,死也要死個明白。然而扶蘇過於老實,他說:“既然父皇指名讓我死,那我還怎能去申訴?”說完就自殺了。公子扶蘇一死,蒙恬也覺得無望,於是也自殺了。
此時,趙高和李斯正在催趕人馬趕回鹹陽。當時天氣十分炎熱,沒過多少日子,屍體就開始腐爛了,車上散發出陣陣臭味。為了掩蓋臭味,趙高命令人買了一大批鹹魚,讓大臣們在每輛車上都放上一筐。到了鹹陽後,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舉行喪葬,同時還假傳遺詔讓胡亥繼承了皇位。葬了秦始皇後,他們還是不放心,又殺掉很多王子和公主,受到株連的大臣也不計其數。這樣過了一年,趙高又唆使胡亥將李斯逮捕起來殺掉,這樣趙高就成了丞相,獨掌秦國大權。
很多人太注重聽來的和寫下來的東西,殊不知很大一部分是假的。以史書上經常歌功頌德的禪讓來論,其實國君心甘情願地交出政權的時候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禪讓都是在威逼利誘下進行的。臣子接受禪讓要假意推辭三次,推辭三次後才能接受,很是虛偽。但是很多的史書將禪讓寫得高風亮節,寫得高尚無比,這些都是蒙人的把戲。
其實還有很多即使是親眼看到的東西都不能相信,因為看到的也未必是真實。有很多人為了算計別人往往會用一些障眼法來布置現場,如果缺少經驗,過分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麼很難不受別人欺騙。在社會中生存不是偏聽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去思考,要好好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扶蘇的悲劇在於他太相信詔書了,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蒙恬的分析;李斯的最後結局,在於他過於相信趙高的鬼話。扶蘇應該想想,如果秦始皇真的要他死,能讓他和掌握全國兵馬的大將軍在一起生活那麼長的時間嗎?秦始皇如果真的不想把皇位傳給他,能讓他在戰爭中建立軍功嗎?如果秦始皇不想把皇位傳給他,又怎麼可能下詔讓他自殺呢?有這麼一句話叫:死也應死個明白。意思是說要死也要找到該死的理由,但扶蘇因為太輕信,結果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丟了性命。
老狐狸認為,人們不能輕信,很多東西都需要通過實際調查來確定其可信度。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要學會行萬裏路。然而很多人都擔心走得太遠,殊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動能夠使人更快地成長。
知足常樂,終身不辱
老狐狸認為,人們要學會知足常樂,不要不知道滿足,不要過於貪婪,這樣才能終身不辱。從曆史來看,很多人之所以惹禍,正是因為他們過於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