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八卦陣(一)(2 / 2)

張冠霖幾個人搖了搖頭。

“我知道,”梁露突然說道,“乾、坤、坎、離、震、巽、艮、兌。”

“你是說八卦?”張冠霖似乎突然有所頓悟。

“我是說八卦陣。”葉仁說道。

“那你直說不就完了?”張冠霖說道,“我知道該怎麼辦了,你負責確定方位,我負責技術。”

不過從表情來看,另外的幾個人還沒有聽懂葉仁和張冠霖的意思。

八卦陣是真實存在的一種古代陣法,隻不過並沒有杜撰演繹當中那麼的神奇,中說諸葛亮創造的八卦陣“反複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每日每時,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而且裏麵還動不動“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枒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但其實並沒有那麼邪乎。

真正的八卦陣原本是古代軍事理論中步兵應對騎兵的一種陣列,而且本身也並不複雜。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勝負往往並不取決的雙方傷亡的絕對數量,而是士兵的士氣,當一方絕大多數部隊陷入恐懼,失去了繼續廝殺的勇氣,也就宣告了他們的失敗。而人是盲目的,所謂勇氣,很多時候是依賴於身邊是否有站立的戰友,我方是否能夠保持完整的陣容。隻要一個戰陣依然完整,哪怕被重重圍困,身邊的將士也能給士兵以繼續作戰的激勵。

但是再完整的戰陣也是鬆散的,因為過於緊密的陣列反而又會製約步兵武器的攻擊,而對手的武器卻有可能一次擊倒數人。所以戰陣中士兵與士兵之間還是存在著孔隙,這就給了騎兵可乘之機。

所以傳統意義上,騎兵相對於步卒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一往無前的氣勢、強大的衝擊力對於戰線的破壞性。正統的騎兵戰法,即所謂“衝陣”,是百騎齊發,在正麵從多個點衝破對方戰線,直抵陣後,再勒馬回身反向衝擊。這種反複衝擊的作用並不在於殺傷,而是使對方任何兩個士兵之間的聯係隨時有被匹馬截斷的危險,使單個的步卒產生孤立無援的錯覺,在整體上將完整的隊形破壞為一盤散沙。加之騎兵衝鋒時有如鐮刀割麥,極高的速度造成巨大的能量,單獨的步兵一旦正麵被撞,不會有任何格擋或反擊的機會。這種死亡的恐懼在孤獨感的作用下會越發顯著,從而導致個體失去戰意,進而發展為群體的潰敗。

但是其實騎兵這種攻擊步兵的模式,充滿著虛張聲勢的成分。由於本身實際的攻擊範圍並不比步卒大,坐騎的存在又導致受打擊麵積遠大於步卒,因此他們隻能利用無休止的跑動和不規則的路線,依靠瞬間的爆發力衝擊毫無防備的、落單的步卒。一旦有舉槍提盾、互相依靠、嚴陣以待的步兵集結紮堆,騎方往往會輕巧地繞開。這些紮堆的“刺蝟兵”雖然難殺,卻也無法對有意識避開他們的騎兵造成傷害,也就在事實上造成了一方實際戰鬥人員數量的損失。他們不動,則無用;動,則會產生鬆動,露出破綻。

騎方通過來回地衝殺,製造混亂和恐慌,等待那些“刺蝟兵”自行散開,再逐一收割。因此,騎兵的衝擊路線雖然沒有規律,但實際上往往會選擇眼前人比較少,隊伍較薄弱的方向前進。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八卦陣被研究了出來。在騎兵衝擊時,步兵有意識地在戰線的某些位置讓出真空,引誘騎兵下意識地集中向這些路線行進。待騎兵殺入陣中之後,步兵陣列雖破卻不散,一路上在兩邊集結固守,讓出前方空間任由騎兵衝刺。

而這種陣勢的核心在於:這種路徑可以通過事先操演確定,通過有意識地引導,讓騎兵本來是戰陣兩側的直線衝殺,變成步兵一方主導下的,在陣內的環型路線!連續不斷地接觸,無窮無盡的敵人,將會逐步消耗騎兵的氣勢和體力。而由於騎兵自身的特性,他們又不得不按照這條“安全”的路線衝鋒。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隨著時間的推移,陣內的敵軍最終會被逐漸消耗一空。如果步兵陣中在配合一定數量的弓箭手或者弩手,那麼殺傷力會更大。後期的演進中,這種陣勢還會利用步兵在陣內不斷的利用盾牌的掩護變換位置,形成“人牆”,騎兵既無法在長矛長戈的威脅下對盾牌掩護下的步兵進行有效攻擊,又會被這些人牆給分割包圍,加速騎兵的損失速度。

因此這種陣勢似乎就有類似八卦變化多端的意思,於是就有了家的加工,配合上《奇門遁甲》和八卦的八種卦象等說成了八卦陣。這種陣勢的在電影《赤壁》當中又很好的展示。

雖然現在特種兵們不可能搞出一個這樣規模的八卦陣,而且現階段全都是熱兵器,不可能找足夠多的人在這個地方肉搏。但是特種兵們完全可以采用這個思路,設計好一個雷陣,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