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溝通始於了解——如何盡快了解身邊的人(1)(2 / 3)

調查結果顯示:兩個人住的越近,交往就越密切。在同一樓層的幾個住戶,雖然看起來相距不過十幾步的路程,但是交往的幾率卻因為距離的稍遠而大大降低。隔壁交往的幾率可以達到40%以上,而隔上三戶的鄰居交往的幾率卻隻有10%。並且距離越遠,親密的程度越低。

為什麼這些住戶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心理學家認為,當人們的空間距離縮短的時候,心理距離會拉近。

因為距離的縮短會讓人放下戒心,然後以頻繁的接觸逐漸產生親密感。

如果你細心觀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你新到某家公司,不出意外,你的鄰座往往和你建立起密切關係,在開會、走路,甚至上下班出門,其他人都能看出你們關係很好。而一個公司的其他人,也許他們隻是坐在你隔壁的辦公室,你們的關係也要“輕一層”。因為兩個人的空間距離比較遠,你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也遠了起來,你們不了解對方的愛好、生活習慣,甚至還會無緣無故的彼此不喜歡。

有的時候你會奇怪,明明是同一個公司的同事,為什麼僅僅隔著幾個走道,或是一堵牆,你們之間就那麼陌生。這是因為最初的空間距離,已經讓你們產生了較遠的心理距離,不經意的總是排斥和對方見麵說話,關係自然好不起來。

如果偶爾你的位置被調到他們的附近,隨著空間的接近,你們的關係就會好起來,前提是你們不曾出現過正麵的衝突。所以,如果你想和離你距離較遠的人關係好一些,不妨刻意的離他們近一些,比如,在公司的集體會議上,或者在走路時,“不經意”的走近,這都會讓對方和你的心理接近。

如果你們偶爾說了幾句話,關係沒有什麼好轉,但是到了下次,你們很快就會“熟絡”的客套。隨著接觸的增多,心理戒備放下後,關係也會逐漸好起來。當然,無論選擇什麼話題聊天、套近乎,基本的原則都是:誠信。隻有這樣你們才會有更多的接觸和更近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在作為陌生人的接觸中,你們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最佳的距離為1米到3米之間,你們隻要隔幾步打個招呼就可以了,然後走開去做自己的事情。這個距離就是一般的社交距離。

當你和他的關係比較親密一些,就可以把雙方之間的距離縮短到1米左右,在這個空間內,你們可以伸手握住對方的手。一般的時候,熟人和朋友會選擇這個距離。心理學家稱此為個人距離。如果你為了表示自己的親切,在社交場合中,也可以采用這個距離。

如果你和同事發展成為較鐵的關係,那麼你們之間的距離就可以選擇在15~45厘米之間。這個距離隻有最親近的人才能走進,比如夫妻、父母與孩子和相當好的朋友。如果你的同事允許你走進這個距離,那麼,在心理上,他和你的距離已經很小了。

與此相反的是,如果你和同事出現了分歧,心理距離拉大了,那麼你們之間的空間距離也會變大。所以,如果你的同事突然和你變得“遠離”起來,那麼代表著他心理上不再接受你,其中可能會有一些誤會出現。這個時候,你就找找原因,並想辦法掃除兩者之間的誤會了。

字如其人:筆畫中透露出他的性格來看這樣一個筆跡小故事:

在一間心理學教室裏,一位女學生正在黑板上寫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除此之外,就是幾個數字。心理學家徐慶元看後說道:字寫的很快,下筆重,字跡的線條也很流暢。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個人做事樂觀,說話簡單直接,雖然批評人很嚴格,但是心腸很好……又看了一下黑板上的字,徐慶元接著說道,她個性很男性、獨立,經曆了磨難,能包容別人。她不喜歡紙上談兵,而喜歡親自動手的工作,比如醫生;另外她在藝術上有天分,發展起來會不錯。最後他在黑板上寫下“文學”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