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韓國國都(1 / 1)

韓國自三家分晉以來,建都陽翟,後來韓國滅掉鄭國後遷都新鄭。

經曆的重重艱難險阻,燕丹終於來到了他這個向往已久的地方,韓國的國都新鄭。

也許很多人都瞧不起韓國,的確這個戰國七雄中的醬油國從來都沒有雄起過,也沒有什麼威震七雄的事跡,就連燕國這個苦寒之國都曾有過差點滅掉七雄之首齊國的壯舉,可是韓國默默無聞,任人宰割。

但是燕丹可不這麼認為,韓國隻是時運不濟,其實韓國無論人才還是科技都是當時頂尖的。燕丹要來韓國尋找的就是一位王佐奇才,可以與當世秦國名相李斯抗衡的大才,韓國公子韓非。韓非出身貴族,是韓國的公子,精通法家的治國之道,是李斯的師弟,目前李斯還沒有投效秦國,燕丹或許還能見見這位日後名震天下的大秦相國,李斯的成就可不低於現在的呂不韋,同樣李斯也是左右了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

“韓國,真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地方,隻可惜韓王沒有慧眼識英才。”燕丹感慨道。

呂二小姐撇撇嘴,“我說草包,這韓國國力貧弱,我大秦揮揮手指都能滅了它,你為什麼這麼看好韓國,本小姐看這韓國還不如我秦國一個郡縣呢。”

燕丹豎起食指搖搖,道,“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麵受敵,然而卻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難道真的沒有它的過人之處嗎?”

“切,那隻是我大秦不想滅它罷了,不然哪有韓國存在的權力,韓國的土地早就成了我秦的郡縣了。”

“哈哈,我聽說秦國強盛歸功於三樣法寶,對嗎?”燕丹笑道,沒有於呂二小姐爭辯。

“嗯,不錯,算你有點見識。”

呂二小姐掰著手指說道“我大秦的弓弩強勁,可射八百步,每逢戰前,強弩輪射,敵軍不等短兵相接便以潰不成軍,所以我大秦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克。秦軍的劍也是鋒利無比,削金斷玉猶如切草,六國軍隊的甲胄都擋不住秦劍的銳利,所以秦軍將士奮勇當先,威名遠揚。”

“嘿嘿,這第三樣可就是歸功於我們大秦的左庶長商君了,大秦自采用商君的變法,富國強兵,國力遠超六國,一統天下指日可待。”

商鞅其實就是大秦相國,隻是當時秦國的相國被稱作左庶長,到了呂不韋這才改稱相國,或相邦。

“不過二小姐或許不知道秦國這三樣法寶最先可是韓國的,隻是秦國學到了韓國的東西才得到強大。”燕丹解釋道。

韓國曾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憑借弓弩強勁,寶劍鋒利,韓國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從而達到國力頂峰。

韓昭侯在位之時。曾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史記》雲:"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國集天下精英,怎麼不是臥虎藏龍的地方,所以這也是我要來韓國尋找治國能臣的原因。”

呂二小姐不服的說,“既然韓國這麼強,為什麼還被我秦國屢屢打敗,割地求和呢?你怎麼解釋。”

"我之前說過,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所以屢遭列強欺淩。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馬陵之戰圍魏救韓,齊國最終獲利,然而韓國於魏國拚的兩敗俱傷,這也導致了韓國的衰落。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秦國和齊國爭霸,韓國又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所以韓國的衰落都是因為地理位置尷尬和沒有賢明的君王,而韓國的有誌之士是不可勝數的。"

“哼,算你有理。本小姐說不過你。”呂二小姐歎了口氣,算是承認燕丹的說法了。

說起韓國的曆史,真是坎坷,燕丹也有些佩服這個小國的堅強。

“勝者王侯,敗者寇,即使韓國占盡優勢可是敗了就是敗了,我燕國如果失敗怕是也是這個下場吧,所以我必須要廣招賢才,振興大燕。”燕丹發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