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金融保衛戰(1 / 3)

1998香港金融保衛戰十年後,索羅斯量子基金操盤手、羅德裏·瓊斯回憶起那天香港特區政府的堅決出手時,仍表示出相當的敬佩,他說“要問香港這一戰的經驗教訓,我們當時一度懷疑香港特區政府的幹預是否能夠有效,因為時機和戰術的選擇至關重要。現在看來,香港特區政府當時出手的時機選擇得相當好”,“如果港府再有遲疑,整個金融市場很可能全麵崩潰”。

結論

20世紀,香港有兩件事情將載入史冊,一是97年香港回歸,結束了百年香港遊外國人統治的曆史;一是1998年阻擊國際投機家,成為國際金融史上政府與投機家對抗的經典範例。

據香港特區政府後來估計,香港人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股票損失大約3萬億港幣;私人住房淨值由3.8萬億跌至1.8萬億港幣,損失大約2萬億港幣;公司及其他損失大約1.8萬億港幣——合計損失大約6.8萬億港幣。如果按680萬人口計算(當時香港人口600萬左右),香港人平均每人損失100萬港幣。

其實,嚴格說來,不能說特區政府取得了“勝利”,隻能說國際投機家陰謀沒有完全得逞,對衝基金們還是獲利離場的,香港政府的幹預行動也沒有直接損失。而香港經濟為此付出的代價難以估量。正如當時的財務司司長曾蔭權事後稱,香港政府在與國際炒家的對決中,隻是——“慘勝”。

起因

90年代初期成功預測蘇聯崩潰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1996年預言“東南亞國家出現嚴重的泡沫經濟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他說,所謂的“亞洲奇跡”是“建立在浮沙之上,遲早幻滅。”因此國際大投機家、有“金融大鱷”之稱的索羅斯來了。索羅斯說他在飛機上就看到了香港的經濟泡沫。這夥國際投機家將香港當成他們的最後提款機,目標是:恒生指數跌至3000-4000點,港幣貶值50%左右。屆時香港金融市場將一片混亂,投資者和香港居民將會蒙受巨大損失,而國際投機家則從中獲取暴利。

國際投機家們的金融風暴攻擊策略如下:

1、先找了一個最弱的羊羔試刀——泰國。1997年6月,國際投機家開始攻擊,7月2日泰銖失手。泰國390億外彙儲備耗盡,泰銖被迫自由浮動,泰銖兌美元彙率從25跌到60.泰國隨即出現擠兌風潮,大量銀行倒閉,金融危機全麵爆發,導致總理差瓦列下台,央行行長倫差·馬拉甲辭職。至8月5日,42家金融機構關閉。

2、主攻香港1997年10月——1998年1月,國際投機家全麵做空香港的股票、期貨和港幣(簡稱空軍),大打殲滅戰。導致香港股價暴跌,不到一個月,恒指從15200多點跌到8800多點,下跌6400多點,許多公司破產倒閉,一些中小銀行出現擠兌風險。

1998年1月,香港最大的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百富勤(號稱香港的“野村證券”——日本第一大券商)行將倒閉,李嘉誠、榮智健作為他的大股東,自身難保(長江實業的股價從98港元跌至28港元、中信泰富股價從53港元跌至9港元),因此不敢出手相救。據估計百富勤在印尼的總損失高達8億美元。而百富勤在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業務也在這場危機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特別是在泰國的業務受損最為嚴重。百富勤持有20多家上市的認股權證,恒生指數暴跌令持股量較多的百富勤損失慘重,股票損失至少近30-40億港幣。據估計百富勤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損失超過100億港幣,一個“金融神話”就這樣宣告終結。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一上台宣布的最大新聞,就是百富勤的破產——香港居民因此送董特首“烏鴉嘴”稱號。

3、迂回戰役。國家投機家發現香港久攻不下,立即轉戰外圍——日韓。韓元對美元彙率立即從800跌至2000,漢城股價指數從900點跌至300多點。30家財團一般破產倒閉;日元對美元彙率從110跌至147日元,日經指數大幅下挫,從210000到14000。1998年8月5日至7日,國際貨幣炒家返回香港,發動了繼97年10月以來對港元的第四度大規模衝擊。

香港政府為什麼要幹預

香港一直以以自由港而聞名於世,特區政府一直奉行自由市場原則,而這一次介入這場紛爭,其目的主要考慮兩個方麵:

1、政治風險:英國人治理香港100多年都是好好的,一回歸就出事,除了說明*河蟹*無能,還說明*河蟹*"一國兩製"的失敗。香港回歸之前,《財富》雜誌專門出版了一個"特別發行本",其封麵叫"THEENDOFHONGKONG"--"香港的末日",預測香港回歸後四年完蛋。時至今日,現任特首曾蔭權還將這個封麵壓在他的辦公桌台麵玻璃下麵。

2、國內金融危機風險:如果港幣彙率保不住,人民幣彙率肯定保不住(當時人民幣黑市價達到9-10,資本外逃相當厲害),這有可能導致國內全麵的金融危機,而當時的中國對金融危機沒有半點認識和絲毫準備。

雙方實力對比

1、多方——中國和香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