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現代人們口中常說的一句話是“心態決定一切”,其實,你的心態同樣也決定著你的身體健康。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活動中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僅是單純的沒有疾病狀態。其實很多時候隻是心態問題導致身體或心理上的疾病。因此,隻有淨化心靈,讓心靈的天空清淨、明朗,你就可以擁有健康。
1.要健康,先要讀懂自己
如果一個人擁有健康的心理,那麼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是“健康”的呢?在心理學上主要用三個標準來衡量怎麼樣才屬於健康的心理狀態,即包括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係。
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認識你自己!”成為希臘以及後來的哲學家喜歡引用來規勸世人的名言。但是這句話怎麼解讀卻成為了眾說紛紜的疑難。怎麼才能讀懂自己呢,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似乎領會了箴言的真諦,便經常很自謙的說自己是一無所知,為此蘇格拉底受到了德爾斐神諭的最高讚揚,被稱為全希臘最智慧的人。
這句名言在本質上不是讓人去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正像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是在教導人們去追求和探索人的精神和內心的哲學命題,去改造人自己的靈魂,從而達到和完成一個道德完善的、真正健康的人。古往今來,一切偉大的成功者都是真誠的追求著內心的健康和寧靜。
但是要想不停的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先要知道自己的心理屬於什麼樣的類型。研究的心理的專家學者在心理的分類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人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反應。但是大都分成下麵三類。這不是人的年齡問題,而是關於人們心理年齡的劃分。
第一類是“兒童型”:屬於這種類型的人,在與人相處方麵,時常缺乏耐性,就像小孩子一般容易朝三暮四,所以這一類型的人通常難以讓人產生信賴感。而在心理上大多具有自發性,往往適合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但不適合從事長期性計劃的工作。對於“兒童型”心理的人,心理學者給出的建議是,要堅持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最好是不求回報地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彌補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第二類是“少年型”:屬於這種心理類型的人,在心理上往往富有冒險精神,專注、樂觀、求知欲旺盛,通常都是理想主義者,有時候會為自己的目標或某種美好的理想充滿激情甚至是狂熱,也正是這樣的心理狀況容易讓他們形成好鬥、固執和不妥協的性格,因而往往導致與他人之間發生分歧、爭吵甚至鬥毆。並且,這樣心理類型的人,通常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經常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或決定。對這種心理類型的人,心理學者的建議是:克服衝動的短期行為,堅持樹立長期的遠大目標。
第三類是“成年型”: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是具有責任感的伴侶和父母,自信,進取心強,目標明確,把事業上的成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樂趣。但是,這類心理狀態的人,常會因沉湎於學習、工作而忘記其他的責任,身心也總會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下,尤其是當壓力過大時,會非常的敏感,從而做出不適當的反應。對這種類型的人,心理給出提出的建議是:工作和休息並重,不要隻有工作,要適當的給自己的身心放次假。
當然了,人們的心理類型不隻是這幾種,心理往往很複雜,正像是一句話“最難了解的就是自己”。但是隻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心態,才能被成為是一個真正的健康的人。同身體健康一樣,心理健康同樣是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心理出現了問題,身體再健壯的人也會產生各種問題,如果當心理問題特別嚴重時,甚至會結束一個身體健康的人的生命。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每一個人不僅要有一個健全的體魄,更重要的還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到了現代,要想讀懂自己,必須是先從自己的心理、內心上開始,但是怎麼樣才能判斷自己心理與否正常呢?這樣的標準在學術研究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論斷,但是下麵幾個標準是比較通用的。
首先,看性格是否穩定
性格的形成有著多方麵的原因,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等方麵的差異都會導致性格上的不同,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固定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往往就具有穩定性,就比較難以改變。所以,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時間段內,有時候大笑,有時候寡言,有時候苦悶,或時而樂觀等等,就是說在較短的時間裏性格上卻產生了非常大的差異,這就說明這個人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其次,看行為是否異常
一個人外在的正常的行為舉止是以這個人的心理狀態為基礎的。有什麼樣的心理,往往就會有相應的外在行為表現。行為上產生異常,譬如,—個人在聽到高興的消息後卻麵帶憤怒,在生氣的時候卻大笑不止,就是外表的行為經常與內心的狀態不符,這就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會讓人產生後怕。如果有上麵類似的行為,就表明心理上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