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再起風波(1 / 2)

見了他的表情,劉銘心中更是有譜,於是先捧後壓道:“這位大人剛正果毅,不計個人得失,急於撥亂反正、以正朝綱字裏行間都看得出來,不過他雖有一腔熱血,事情想得卻簡單了些。”

他想著後世機構精簡越簡越多的弊政,慢慢思索著道:“依學生看來,官府各部的官員雖然日趨臃腫,但是這位大人寄望於楚王一聲令下,行雷霆手段,便能整肅綱紀、精簡機構,那是不現實的。

大人你想,楚王下了旨,總要有人去做吧?全國上下,一體響應,外使悉數召回,朝廷便失了耳目,官吏不經緩衝餘地立即大肆精簡,不少事情便不免陷於停頓。

楊鎮臉色變得十分嚴肅,卻默默不語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顯得有些激動。

劉銘又道:“這些還不算艱難,如同嬰兒之初誕,母親經曆過一番巨痛,也就雲開月明了。難就難在全國上下有多少官?這些官之間盤根錯節,不知有多少關係,共同支撐著這個龐大國家的運作,一下子要砍去許多的枝丫,要引起多少人的反彈?

這股力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一定可怕到極點,要觸犯的是全國官員的利益,包括那些正身處要職不會受到裁撤的官員也不免會想,官位多了他的選擇餘地也就多了,官位少了辦起事來就不那麼輕鬆了,自已為官之途便少了許多可行的道路,更何況他那些盤根錯節的關係,又怎舍得棄去。

這建議簡直是與舉國官員為敵,官位少了,書生們要如何出人頭地?那麼讀書人也得罪了,他們後邊那些關係親密的地主豪紳呢?必然招致激烈反對,乃至國本動搖,皇上縱然采納了這一建議,也會因為重重困難,和萬千官員前仆後繼的上折反對而改變主意。這主意雖是為國為民,但行事不得其法,操之過急,卻是害國害民了”。

楊鎮身在局中,哪裏能有劉銘輕輕巧巧從報刊雜誌上看到的這不知總結了多少代的施政經驗、又結合中外先進製度的機構精簡文章所透析的問題所在。

一想通其中關節,饒是偏冷的天兒,楊鎮仍然感覺體悶,他喟然長歎,哀聲道:“難道便坐視不管,任由這種情形下去,最後如同國之蛆蟲,民之脂膏皆飽奸蠹不成?”

劉銘接道:“要想改變也不是不可能,隻是確非一時一日之功,政令不但要統一,而且要連貫,不可因人而廢,具體實施起來可由上而下,由點而麵,先從京城開始,並且開開始隻裁撤一些無關緊要的部門和官員,聲勢宜小不宜大,行動宜緩不宜急。

如此下來,窮三五十年功夫才能平穩見效,到那時還要在律法上將官員的定製確定下來,那麼才不怕反複,雖然時日久了些,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不過用個三五十年,求得萬世基業,雖然不是一時一人之功勞,卻是萬世國民受益。”

劉銘又搬出他的青蛙理論道:“大人可聽說過一個寓言麼?在鍋中倒上水,將一隻青蛙放進去,然後在下麵點火燒水,水溫慢慢加熱,因為度緩慢,所以青蛙是不會覺察的,因此也不會急於反抗跳出鍋來。等它悠哉悠哉地到了水熱難耐時,想要跳出鍋來為時已晚,那時已無力掙紮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