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完成,才氣一躍四尺,鎮國策論,如此策論,到的確是根據當下時事做的一些言論。
從與周仲陽的交談中,劉銘了解到,如今楚國麵臨東北方向的吳周聯盟,在當時吳門戰役中,以堅壁清野,戰前突襲後堅守,以及最後劉鐵麵的出麵,抵禦住了吳門危機。
而當時在楚國益州蜀地,在楚國將軍潘牧的奇計之下,楚軍直取秦國在漢中的勢力範圍,奪取了秦國在漢中的巴西郡和陰平郡,將秦軍勢力逼退至益州漢中郡和武都郡,大獲全勝。
楚國憑借這兩場勝利,在九洲大陸上大震國威。
如今的的潘牧也是晉升兵帥,成為如今的楚國太尉,位列三公,封左將軍。可惜秦國勢危,也為馮勝的連橫提供了機會,如今的馮勝已經連橫秦,周,吳三國,結成政治聯盟,現在的馮勝已經是秦國右相,吳周兩國的左相,三國聯盟,對楚國形成包圍之勢。形勢頗為不妙,特別是秦國在益州漢中的軍隊,靠近楚國國都,威脅頗大。
現在楚國國都已經有部分人主張割地與秦,分化已經形成的三國聯盟,與如今左相,潘牧形成的主戰派相對。
劉銘借用蘇洵的《六國論》,記得當時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於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於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如今劉銘的借用,也是在於借古喻今,以談論曆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
從曆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如今的秦國同名,頗具深意。
其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麵,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蘇洵對此並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劉銘的用意也不在此,此文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劉銘借用賂秦,以此警告如今的楚國統治者,不要用割地賂秦的方法對待吳國,周國和秦國的政治聯盟,要用武力,要抵抗。
現在此文已經涉及到政治因素,也不知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隨著寫完策論,接下來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把墨義和貼經寫完,接下來的詩詞,劉銘自然不在話下,經過兩天的時間,劉銘經過再三檢查後,終於是完成了這份試卷的大半部分。三天的鄉試,還剩下一天,劉銘也把接下來的一天時間,看著鄉試的詩詞題目。
題目上寫到:百善孝為先,以孝為題綱,做詩詞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