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的眼睛往往隻盯著排得滿滿的工作表,讓自己忙碌得如同打轉的陀螺,而這實在不是健康的生活態度,隻有懂得放鬆,生活才會更美好。
不停地奔波、拚命工作,卻永無止境,如同奔跑在一條環形的跑道上,無論你怎樣堅持,實際上卻怎麼也找不到起點,也永遠沒有終點。於是,人就不再是生活著的人,而已經變成了工作的機器——似乎隻需要持續地工作就行了。
生活中,造成人們這種經常性精神緊張的原因,主要源於自身定力的缺乏。人們還不習慣鬆弛大腦,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該做什麼”上:進餐時,似乎忘記了口中佳肴的美味,卻一味琢磨著“餐後將會上什麼甜點?”甜食端上餐桌後,又開始考慮“晚上該做什麼?”而到了晚上又思索周末的安排。
而下班後,當我們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到家中,不是躺下休息片刻,陪家人聊聊天,而是立即打開電視查看股市信息;拿起話筒與人通話談論第二天的工作安排;翻書開始閱讀;或是開始打掃衛生……我們真的是害怕“浪費掉”哪怕隻是一分鍾的時間,我們似乎總是在為將來而生活,為幻想中的美好前景而生活。
但是,一個人如果弓弦總是繃得很緊,就會覺得日子平淡乏味,並且很容易產生“疲勞綜合症”。因此,人生既需要努力拚搏,也需要善於休息和娛樂,學會享受生活,從而才能在平淡的日子裏產生出一種不平淡的感覺。
在美國東部的小鎮上,人們的生活方式是這樣的:他們很少有事“去做”,並會對你說:“無事可做對你有好處!”你可能會認為主人是在跟你開玩笑,“我為什麼要空耗時間,選擇無聊呢?”但主人卻很認真地告訴你,如果你能給自己騰出一點兒閑暇,花上一個小時或短一點兒的時間什麼都不做不想,你將不會感到無聊與空虛,你會體會到生活的輕鬆愉悅。也許開始時你很不習慣——畢竟你是忙慣了的人,如同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初到鄉間時,會對新鮮空氣很不適應一樣。但隻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體會到放鬆身心的好處。
其實,如果放慢腳步你就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許多美麗可愛之處值得我們去發現和欣賞。北宋時期著名學者程顥在《春日偶成》詩中寫道:“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在雲淡風輕、晴朗和煦的春天,正是接近中午的時分,詩人信步走到了小河邊、田野裏、河岸邊,一簇簇的野花沐浴著春日的陽光,燦爛地綻放。河邊的垂柳更是在春風裏輕柔地搖擺著,這是多麼美好的意境啊!旁人看到詩人這麼悠閑,還以為詩人聊發了少年狂,像年輕人那樣貪圖玩樂呢!哪知道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愜意恬靜呢?此時此刻,春天大自然的明麗柔美,與詩人自得其樂的閑適心情有機地融為一體。
當然,我們並不是想讓大家學著偷懶,而是讓大家學會一種生活的藝術——忙裏偷閑,享受生活。要做到這一點,無須探尋任何技巧,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隻要允許自己偶爾忙裏偷閑、無事可做,然後有意識地坐下來,停止手中的工作就可以了。
英國的一位知名經理人曾說過:“當我脫下外套的時候,我的全部重擔也就一起卸下來了。”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善於脫下乏味和疲勞的外套。在辦公室裏自我調節有不少“脫外套”的方法:你可以望望窗外的景致,也可以體味一下大腦的思維和感受,一切順其自然、不加控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