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借用天下人的眼睛、耳朵和智慧(1 / 3)

四方上下,熒惑安在--多問幾個“為什麼”很重要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麵八方,上下、左右、前後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谘詢。

即使最不起眼的一件小事,我們也往往會聽到三個不同的版本。哪個是最真實的?這便是“熒惑之處”。所以多聽多問實在重要。中國人處理糾紛,常聽這個怎麼說,再悄悄聽那個怎麼說,最後還要聽聽局外人怎麼評價,就是出於這個目的。多聽多問,你才能體察人心。多方打聽,相互驗證,才能察知事情原委。

那些習慣於被下屬蒙騙的領導,他們得到的信息總是假的,是因為他們從不發動自己的嘴巴和耳朵,去主動獲取信息。這樣的蠢材端著茶杯坐在辦公室,享受著空調,身邊配著秘書,以為自己的人生便是登泰山而小魯了,其實他已經被“囚禁”在一個不透風的籠子裏!每個人都有機會利用他,隻要他總是被動地了解房間外麵的世界,或者缺乏四方上下、多聽多問的常識。

對於各種信息、各方情況,都要努力接觸,通過彙總得出判斷,你才能找到最想要的答案。尤以對管理者而言,想了解基層,摸清各個利益陣營的想法,你就需要找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查。

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呢·”男孩說:“我隻是想知道我做得好不好!”

男孩是多麼聰明,他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提問,然後知道了自己工作得到底好不好!這個故事很好地告訴我們,多問幾個“為什麼”是多麼重要。隻有多方打聽,揣摩世風,才能深刻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做出清醒而又客觀的定位。

因之循理,故能長久--用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右主因。

心是九竅的統治者,君主是文武百官之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臣民的政績來加以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在管理上就不會疲憊沒有效率。聖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要很好地掌握他們,並且要遵循用人規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循理。

用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什麼是正確?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天理,人情,都要顧及,不可任著性子來,

一意孤行,違背上述原則,也不能隻依照簡單的是非觀,單純用利益去生搬硬套。利益是個很複雜的標準,如果不通盤權衡,你很難看清一個人到底在哪方麵與你有利益上的交集!

所以在人事安排上,管理者需要體察人心,盡量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考慮到每個利益派別的需求,並遵循客觀規律,再做出合理的用人安排。

規律是什麼?一是位置正確;二是報酬合理;三是形成最優團隊模式,找到一個可以互相製約且內耗最小的搭配。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6隻猴子分別關在3間空房子裏,每間兩隻。房子裏分別放置一定數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樣。第一間房子裏的食物放在地上,第二間房子裏的食物分別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的高度上,第三間房子裏的食物懸掛在屋頂。數日後,他們發現第一間房子裏的猴子一死一傷,第三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死了,隻有第二間房子裏的兩隻猴子活得好好的。原來,第一間房子裏的猴子一進房子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為了爭奪唾手可得的食物大動幹戈,結果一死一傷。第三間房子的猴子雖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夠不著,活活餓死了。隻有第二間房子的兩隻猴子先按各自的本事取食,最後隨著懸掛食物高度的增加,一隻猴子托起另一隻猴子跳起取食。這樣,每天依舊取得足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