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幽默應用陌生人之間的幽默(6)(1 / 3)

1955年,在亞非萬隆會議上,由於各國立場不同,在一些問題上有嚴重分歧,爭吵不休,充滿火藥味,使會談陷入僵局,無法繼續下去。這時,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機智地站起來發言,他第一句話是:“我們是為尋求和平而來,不是來吵架的!”這句話一下子提醒了各國代表,大家的火氣開始平息。接著,總理又首創性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敦促各方要求同存異,使與會者心悅誠服。

周總理打破僵局的方法,是以機警的語言曉之以理,說服談判各方遵守談判的合作性原則,而不能一味地采取對抗態度。

1971年10月份,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來京,就中美建交的一係列問題和我國磋商。圍繞著基辛格帶來的《公報》草案,中美雙方激烈爭論,多次出現僵局。

在台灣問題上,雙方分歧最大。周總理一開始就表明立場:“台灣問題是老問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政府;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美軍必須撤出台灣。這三條立場是不變的。”

基辛格也不含糊地表示:“我們決不會背棄台灣的老朋友。不然,不但別的朋友不信任我們,中國人也不會尊重我們。”

在這個敏感問題上,雙方互不妥協,談判陷入僵局。這時,周總理說:

“毛主席說,台灣問題可以拖一百年。這表明我們是有耐心的,同時也是不讓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障礙。”

基辛格點頭同意:“是的,我們必須向著未來有所前進……”

周恩來敏銳地抓住基辛格的這句話,拿起記錄美方觀點的稿子晃了晃:“博士,你們的措辭‘美國不會同台灣斷交’,‘中國必須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歸屬問題’,就不是如你所說,向著未來有所前進的。”

基辛格被“將”了一軍,開始改變思路:“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他不愧是個傑出的外交家,經過考慮,他說:“這樣說怎麼樣: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說完,得意地望著周恩來。

基辛格提出的這種說法比較圓滑,不違背雙方的根本立場,但又沒形成明確對立,采用這個提法,實際上是雙方都有所讓步。

周恩來沉吟了一下,笑著說:“這可是一項絕妙的發明,博士到底是博士。”

僵局打破了,雙方都笑了。

八、開會的幽默

隻要你和別人有聯係,從屬於某一組織、團體,有事要協商或傳達,就要開會。所以說,開會是人們一個重要的交際場合。

有些會內容很好,確屬認真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會,可是氣氛不活躍,沒有生氣,開起來累人,也對人失去吸引力。

1.會議主持人的幽默

主持人在會議上起著關鍵的作用,他有著隨時講話的便利條件,如果他是一個有幽默感的人,那麼會議的氣氛就能較容易地活躍起來。

1929年1月,著名戲劇團體“南國社”曾在南京舉行大公演。位於遠郊的曉莊學校校長陶行知先生向“南國社”寫了邀請信。戲劇家田漢代表劇團欣然接受了邀請。當天晚上,全體師生和周圍農民為劇社舉行了歡迎儀式。

陶行知先生主持了歡迎儀式,他說:“今天我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曉莊是為農友辦的學校,農友是曉莊師生的朋友,我們的教育是為‘種田漢’而辦的教育。所以我是以一個‘種田漢’代表的資格在這兒歡迎田漢!”

田漢則致答謝辭說:“陶先生說,他是以‘田漢’的資格歡迎田漢,實不敢當!我是一個假田漢,陶先生是個真‘田漢’,我這個假‘田漢’能受到陶先生這個真‘田漢’以及在座的許多真田漢的歡迎,實在感到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