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在位七十年,當他正好一百歲之時就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摯。
帝嚳有四位著名的妃子,她們分別是:薑嫄,生棄,即周的祖先;簡狄,生契,契為商族(商朝)的祖先;慶都,生堯,即帝堯;常儀,生摯。
帝摯在位九年,他所經曆的階段其實就是一個權利過渡時期,之後帝摯重用親信,貪圖享樂,致使萬民叛離,天怨人恨,災害頻發,動亂四起。
當時天災不斷,而人禍卻是不少,這帝摯卻不是什麼好料子,一個勁地折騰,最後人們都跑向了堯所統治的地區。
當時的人們很有自由言論,人們就一個勁的說帝摯的壞話,捧起堯來。帝摯迫於形勢才禪讓給他的哥哥堯即位。
帝堯首次製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並做了《堯典》。
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之下,德才兼備之人都是很少了,能臣良將出現了空缺,這就讓一個國家機構維持的很困難。
帝堯馬上決斷,讓每一族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又同時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貪贓枉法之輩大大減少。
政治清明,軍事強悍,這就是大國風範!
帝堯不僅注重內部本身的關係,還善於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係,這使得讓萬族愛戴。
人無完人,當人年紀大了的時候,人難免會犯些糊塗,帝堯也是人,當然犯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
最大的一次政治錯誤就是不該讓鯨治理水患,當時帝堯也是拿不出什麼合適對抗水患的人手來,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9年,卻是毫無功績。
帝堯知道自己的年紀大了,做起事情來也就顯得有些慢了,也就開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
剛才不是說帝堯自己實行了推選人才的製度嗎?帝堯就想用這個辦法看看有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
結果還真是讓他給找到了一個。
此人乃是帝顓頊的後代,他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曰帝顓頊。
窮蟬之後,他們也就一直務農,沒有參與政治。
當時是什麼一件事情能夠引起帝堯的興趣,從而讓帝堯竟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此人呢。
重華從小母親就離他而去,他的父親也就又後續了一位妻子,還給重華生了一個弟弟。
從小的時候,重華就在父親打罵、繼母歧視與弟弟囂張的環境下生活,要不說這重華就是聰明呢,當父親無理取鬧打罵他的時候,他就躲開,當家人有困難的時候他就回來幫忙。
如此一來,竟然有這樣以德報怨之人,何不讓人佩服?
當帝堯問起誰最重孝道之人時,人們皆指重華。
帝堯不相信重華會這般做,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重華以來考驗,沒有想到重華竟然把家庭搞得和睦,在聽女兒的嘮叨,這帝堯終於坐下了決斷,禪讓給重華。
帝堯在位七十年,在他118歲之際才功德圓滿,得以晉升火雲洞。
此重華就是帝舜。
當年帝堯所犯的政治錯誤讓許多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指責,帝舜上台之後,就立即展開調查,讓犯法之人繩之以法,讓無辜之人官複原職,一時間天下歌頌帝舜的聲音傳遍大江南北。
帝舜為了政治清明隨後就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
通過這樣的整頓,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麵貌。
在這其中功勞最大和政績最好的人卻是一個被帝舜流放的人的後代,帝舜也沒有刻意排斥此人的仕途,就為了看看他跟他父親是不是一樣。他就是鯨的兒子,禹。
帝舜在位50年,其中治理水患成為他的主要政績。
在繼承者的問題上,帝舜也是考慮過自己的孩子商均,但是這個孩子太混賬,不尊孝道,最終經過人們的推薦和帝舜自己的考慮,終於決定讓人望最高的禹繼承自己的皇位。
黃帝、顓頊、嚳、堯、舜他們都是同族,而黃帝又是他們的祖先,為了統稱他們的共同稱號能和三皇(伏羲、女媧、神農)相連,就稱之為“五帝”。
人族的大勢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而闡教的元始天尊卻是打不起一絲的精神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