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兒時記憶中第一個較完整的場景(1 / 1)

大哥結婚於1947年,那時我隻有五歲,那場婚禮是我記憶中最早的一個場景。在那之前,我記住了什麼,直到今天仍是模糊的。

我老家在遼南蓋州農村,那時兒子結婚是要在院子裏搭席棚的。不知是為了防雨防風,還是為了顯得隆重,棚內擺放著從各家借來的長方形高桌和長凳子,棚外靠牆的地方壘起幾口大鍋當廚灶,雇吹手(嗩呐班)要吹兩天,迎親的正日子要租“紅轎車”(馬車上放上紅罩子,裏邊能坐新娘、新郎)。

家中父母是如何操持這場婚禮的,我當然一無所知,當時我看到這個場麵隻是感到興奮、新奇。我由母親抱著,但當母親忙不過來,把我交給別人時,我又有些恐懼。至於來了多少親友,筵席上做的什麼飯菜我已記不清了,隻有大哥身披紅綢子、戴著禮帽的印象比較深刻。還有就是新娘迎娶進門到洞房之前,需要我在新鋪的炕席上踩一圈,我記得非常清楚。那時吹鼓手一個勁兒地吹,新娘頭上蓋著紅布(由伴娘攙扶)站在堂屋裏,滿屋的人都催我快點踩一圈。那一刹那我似乎成了這場婚禮的主角(當時就有這個意識)。新鋪的席子因為原來是圈著的,打開後有些不平整,我抬腳去踩,似乎腿腳不太聽使喚,也有些緊張。但我不明白這隻是個“程序”,我沒踩完,就被人抱走了……

農村辦喜事不但親友要來,一村的鄉親都要隨禮,因此開席要分上席(第一批)、二席,甚至三席。我是非跟母親一起吃不可的,我餓的時候,不上席還要吃母親幾口奶,所以等我和母親一起吃飯時,已是“末席”了……

感悟

我的童年缺乏“童真”。我是個缺少“頑皮”的孩子,給母親的拖累太多。如果我比較隨和不怕生,會給母親減輕不少負擔,特別是減少母親已是“婆婆”了,還要給小兒喂奶的尷尬。

五歲的孩子似乎也有讓人重視的“表現欲”、“權力欲”。要多給孩子表現“自我”的機會,這對他日後成長,經得起各種場麵,建立自信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