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自畫漫畫像
姓名:曹可凡
性別:男
年齡:26歲
職業: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組織胚胎學碩士研究生
主持欄目:《詩歌畫》、《美的旋律》、《我們大學生》
※該男士既不英俊,也不瀟灑,中等個子,圓圓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鏡片後有一雙眨巴眨巴的小眼睛。如此形象較易記憶。雖說相貌平平,不過嗓音寬厚,有人喻之為“四喇叭”,倒也貼切。
※該男士得知被評為“上海青年觀眾喜愛的青年電視節目主持人”之一,不禁誠惶誠恐,深感理解和友誼的溫馨,由衷感謝廣大熱心的電視觀眾,也要感謝電視台編導厚愛,並願在新的一年中加強自身修養,拓寬知識麵,更竭誠地為電視觀眾服務。
※該男士自幼喜愛文藝,中學時代曾欲叩開譯製廠的大門,當一名配音演員,然終未如願,不料卻在數年後入選上海電視台《我們大學生》節目主持人,從此如魚得水,一發而不可收。由於酷愛相聲、京劇,耳濡目染,國語算得標準,居然還有觀眾問他是否北京人,看來這位地道的上海人還能蒙混過關。其實此人還通曉數種方言,曾和著名滑稽演員楊華生先生即興來上那麼一段獨腳戲。一位從事神經科研究的朋友認為其有語言天賦,欲解剖其大腦,探究一下其語言中樞是否特別發達。不過這隻是戲言,不可來真格的哦。
※該男士視電視為一大快樂,成為他生活中一塊燦爛的調色板。通過熒屏結交了許多朋友,也大開眼界,獲取了龐大的信息量。平時隻在細胞、器官和疾病中轉圈子,現在也略知唐詩宋詞,粗通音樂繪畫,真是受益匪淺。
※該男士雖對電視樂此不疲,但6年醫科大學的艱苦歲月已將他與medicine熔為一體。他感情真摯,願與醫學“白頭偕老”。至於電視麼,還是以“玩票”為主,不願“下海”。
※該男士始終銘記其導師、著名組織胚胎學家謝文英、王一飛教授的告誡:熔醫術與藝術於一爐,不僅要懂得T細胞、B細胞、M細胞,也要懂得音樂中的TBM(即柴可夫斯基、貝多芬、莫紮特英文第一個字母)。
※該男士以屈老夫子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座右銘,並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現在請聽·星星蜜語】
“看滿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覺得它們既遙遠又孤獨,不知道它們在想些什麼?”
“別出聲,聽星星正在說話呢!”
崔永元
多年以後,我重新想起此事,得出如下結論,隻有不在意做官的人才不在意架子,而一個人官位大小,不撼動品格,總統可以平民般地微笑,科長也許會冷若冰霜。
楊瀾
我認為提問者的心態尤為關鍵。人生而平等,是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在十七世紀廣加傳播的理念。然而直至今日,等級的觀念還是根深蒂固於人類社會。作為一個訪談節目的主持人,提問的對象上至名流顯貴,下至平民百姓,你的心態在言談舉止間不經意的流露,根本無法逃過攝像機的鏡頭和觀眾的眼睛。一視同仁,不卑不亢,不讓自己的主觀態度成為觀眾與信息之間的屏障,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麵對權威人物,提問可以尖銳一點,其實他們也往往期待著某種挑戰,即所謂的智力衝擊(brain storm)。
“名人”們往往已習慣於媒體采訪,也往往善於表達自己,但“小人物”則不同。麵對攝像機,他們可能感到陌生甚至緊張,這時的采訪者要盡量以接近普通百姓的衣著,用他們生活中的語言去交談,不要隨便打斷對方的講話,充分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情感。
2、自累法
自累是將別人的過錯和自己無意過錯及有意造成錯誤而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來。
【現在請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爛燦,“星”光裏“有你也有我”。
倪萍:牛群的人品
1997年1月5日,相聲演員牛群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地舉辦了“牛眼看家”的攝影展,那天是倪萍和趙忠祥主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