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登山心理困難
奧修在《奧秘之書》提到“透過改變,耗盡改變;去經曆改變,成為那個改變,不要跟它抗爭,跟著它走;借著離開每一樣改變的東西,你將會進入你自己,進入那個不變的中心。”
王石作為一名企業家,率領旗下的房產大軍取得千億的銷售記錄,登頂中國地產界;他同時又是一位登山愛好者,用腳丈量山川,在峰巒之巔體驗人生。他有時很高調,曾在珠峰之巔留下腳印;他有時又很低調,隱匿在山的背後打量生命。他說,登山後學會了珍惜身前身後事,也懂得了為夢想不放棄。
作為人的一個個性,生命首先是對自己負責,你要做你想做的事情,覺得這一生無所遺憾,就是對自己生命負責。我喜歡探險。如果說當董事長就不能探險,那我寧可不當董事長。因為,我創建企業就是一種探險,從某種意義上成功了,正因為成功才給我創造了想做其他探險的空間。
登山當中,所麵臨的環境更極端一些,危險可能性更大一些,要考慮的問題更多一些。比如說,環境很惡劣,你很難受;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早上會不會起不來了?明天登山是不是冰崩、雪崩,可能就離開人世了?這個極端環境,更能讓你直麵死亡而已。
登山下來了更珍惜一些事了。無論是對所經曆的事、經曆的人,還是對生命本身的態度。從第一個層麵來講:從經曆的事情來講,登山是在一個非常惡劣的環境下進行的 。我們現在的社會,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階層,是物質過剩時代,什麼東西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那這時候才珍惜,覺得生命是很脆弱的,生命是很可貴的,更珍惜每一天,不是看淡,是更尊重、更珍惜。
登山像做任何事情一樣,當然帶有一定的難度,一定的不確定性,尤其像8000多米的山峰,不是每個人想登都能登頂的。據我所知,登頂珠峰未果,次數最高紀錄的人,是登了七次也沒到頂。這次我們到了尼泊爾,從南坡登山,是我們18個人,上去了12個。其中有一個從日本來的老太太,70歲了,她這次是第五次攀登了,但還沒有登頂。
帶來另外一個話題,登山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登頂是其中一個目的,但是不是不登頂就失敗了?第二會看到個別人登頂峰了,但是沒能下來。就是在下來途中,遇難了。這就帶來一個話題,如果以登頂為目標,這樣七次沒登上頂峰,那還登什麼呢?我覺得這是個目標,不能實現所以一直在做,這種執著是非常可貴的。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遭遇高峰和低穀,這是人生的常態。高峰和低穀不僅是外部的順境和逆境,更是你內心深處的感受和變化。峰穀相連不分,今日順境之錯,換得他日逆境;今日逆境之智,換得他日順境。所以,要享受你所擁有的,你就處在那快樂的山頂;貪圖你所沒有的,你就跌入了痛苦的穀底。我們常常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我們的理解和選擇,卻決定了人生的高峰與低穀,當一個人選擇好心態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將要離開人生的低穀。從逆境中尋找新的轉機,用堅定的性念和行動,開始從低穀向高峰攀登。經營低穀的方式決定著你攀登另一座高峰的速度。要學會反省自己,否則你就會跟這個世界發生劇烈的衝突,隻有通過反省自己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找到跟這個世界友好相處的方式。
人生的高峰和低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你應該坦然麵對這些起起伏伏的變化,人生的高原期是用來休養生息,深思熟慮和自我更新的時期。無論高峰還是低穀,要始終把注意力放在變化中的客觀事實上麵,這樣就能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美,揮著感恩的心麵對順境,用心做對每一件事,就會大大減少發生變故的概率。從高峰上迅速跌落低穀的原因,往往是不了解真相的驕傲自滿,在地鼓勵無法重新振作的原因,往往是不了解真相的憂慮恐懼。人不能為了“自我”而活,隻有拋開“自我”,才能關注到問題的真相,繼而有效地解決問題,走出人生的低穀。
登山,通過製定願景來攀登高峰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它能夠讓你產生一種渴望,並且願意用自己的行動把願景變為現實。上天之所以製造苦難,是為了喚醒你的覺知——要關注那些被你忽視的真相。征服內心的恐懼,就意味著你處在人生的高峰狀態,願景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實,恐懼將會消失,高峰就在眼前,而人生也將從此變得天高雲淡。
無論是人還是組織,要想長時間的保持成功的高峰狀態,就應該:不要被外在的讚譽或者嘲笑所迷惑,要把注意力放在對事實的研究和判斷上;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風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永遠比競爭對手領先一步,熱情幫助他人,用以培養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提前為可能出現的危機做準備。迅速走出低穀的方法:更客觀的看待自己,審視自己的缺點,找出改善的路徑,要有更多服務意識,而不是跟這個世界發生衝突;要懂得如何去關愛別人,而不是企求別人對自己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