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螳臂當車
有一次,齊莊公外出狩獵,車行到半路時,有一隻小蟲張牙舞爪地擋在了他所乘坐的車的輪前。齊莊公非常驚奇,就問旁邊的隨從:“這種蟲子叫什麼?”隨從回答道:“這就是螳螂,它隻知道前進而不知道後退,輕信冒進而不自量力。”齊莊公聽隨從這麼說,心中不由地感歎道:“這螳螂要是人的話,那麼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最勇敢的人了!”於是他叫隨從改道,繞過了螳螂。
——《莊子》
人生智慧
齊莊公確實有點愚蠢,如果這隻螳螂就是他現實中的敵對勢力,那麼他也隻能繞道而退讓了。他的軟弱讓自不量力與輕信冒進者也可使其隻知退而不知進;而螳螂的可笑之處也並非完全是一種反麵的諷喻,螳螂的自不量力在某些時候卻可認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可說是一種意念的告示與潛力的證據。
2.刺死雙虎
魯國有一個勇士,名叫卞莊。他想同時刺殺兩隻老虎而一舉出名。在他居住的地方有一個小孩對他說:“兩隻老虎在吃一頭牛時是最好的下手機會,因為老虎必然爭搶食物,由爭搶而相互打鬥,其結果是大一點的老虎受傷而小一點的老虎死去。如果在這個時候你去刺死那隻已經受傷的老虎,就可輕而易舉地得到刺死雙虎的美名。”卞莊聽後認為這個小孩說得十分有道理。
在他去刺殺老虎時,先藏在樹林中,等那兩隻老虎因打鬥而一死一傷時,他就從林中跳出來用劍殺死了那隻受傷的老虎,他想做勇士的願望也就實現了。
——《史記》
人生智慧
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的差別就在於是否得當地運用了智慧的力量。看準機會,主動出擊,才是有勇有謀的體現。而一味地蠻幹,不講究技巧、方式和時機,這是庸人和莽夫的做法。真正的勇士,必然是智勇雙全之士;真正的智者,也不會拒絕事半功倍、兩全其美的選擇。
3.長生不老
魏王有一次對他的臣子們說:“我聽有人說,有個人登上了華山之後就從此長生不老了,要是我也能像他一樣就好了。”有一臣子應對道:“從古至今我從未聽說過有長生不老的事,所以我不相信這是真的。”魏王接著說道:“但是我相信這是真的。”於是臣子又說:“我不知道您是聽其他人說的呢,還是長生不老的人親自對你說的。如果是前者,那麼這個傳說也是無稽之談;如果是親自聽長生不老的人說的,那麼現在這個人又在哪裏呢?如果真有長生不老的人活在世上,您可以向他學習;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勸您還是不要相信的好。”
——《雲笈七簽》
人生智慧
“謊言說過一千遍,也會成為真話。”這是社會上妄言盛行的後果。假作真時真亦假,假的、虛妄的取代了真理的位置真可謂是社會的大道不公。臣子的忠言雖逆耳卻蘊涵著真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為什麼隻活在想像的真實中而不站到真實的大地上呢?
4.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看到山腳下有個女人在一座墳墓前哭得很傷心。孔子就讓他的弟子子路過去詢問:“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呢?”那個女人說:“是這樣的,我的老公公是被老虎吃掉的,後來丈夫也死於虎口,而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子路又問:“既然老虎已經吃了你家的三口人,那你為什麼還不搬到其他地方去呢?”女人回答道:“我到現在還沒有搬走,是因為這裏並沒有那麼多苛捐雜稅,沒有暴政。”孔子聽後,感慨地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要知道,殘暴的統治要比吃人的老虎還厲害呀!”
——《禮記》
人生智慧
苛政即是暴政,它是權力及欲望膨脹的結果。而受苦的隻是下層的百姓,苛政所摧殘的是不幸的生靈,其實同時也摧毀了它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孔子的比喻可說是恰到好處。但孔子的比喻並不能給政治帶來警示的作用,而在孔子那裏,他一生的抱負也未最終得到實現,這就需要尋求到一條實踐的道路。
5.人雲亦雲
漢朝時,司徒崔烈想招募鮑堅歸屬自己。鮑堅卻擔心見麵後不知對司徒崔烈說什麼好,他於是就向別人打聽在見麵時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規矩。別人對他說:“你隻管按照司儀說的去做就行了。”等到見司徒崔烈時,司儀說:“可拜!”鮑堅隨即跟著說:“可拜!”司儀又說:“就座!”鮑堅也跟著說:“就座!”但鮑堅由於太慌忙而忘了脫鞋就入席坐下了。待到離開時,鮑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鞋放到了哪裏。站在一旁的司儀對他小聲說:“你的鞋並未脫下來,還穿在你的腳上呢!”而鮑堅則跟著司儀也說:“你的鞋並未脫下來,還穿在你的腳上呢!”
——《笑林》
人生智慧
人雲亦雲的人從根本上缺少主見和判斷,人既然有選擇的自由,為什麼不在這自由中行使自己的權利呢?把跟隨別人作為自己的行為提示,無疑是先行否定了自己的認識能力與判斷能力,這實際上是一種偷懶的惡習。內心世界的蒼白注定了行為的無果而終。
6.混到何時
有一個家裏非常富足的子弟,隻讀過不幾天書,天資也不聰慧,但依靠家裏的老底,平時總喜歡幹些附庸風雅的事情,用好酒、古玩結識了不少有名的學士,這些人競相吹捧他的文章與詩情。東萊王韓嚴明平生十分酷愛文學,並對文學頗有造詣,於是就請這位富豪子弟來,想當麵討教討教。同時邀請的都是能詩善賦的飽學之士。大家都是出口成章,揮筆而就。這子弟卻也隻能是勉強為文,文中表現不出絲毫的才華和底蘊。可當時在座的人隻顧自己的熱鬧,完全沒有覺出這個子弟文中的異樣來。東萊王韓嚴明在心底卻是明白的,這個子弟實際上是個平庸之輩。